合肥市出台“帮扶十条”助困难企业“过冬”

31.01.2015  03:10

  中安在线讯 在刚刚结束的合肥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部分委员提出了“年关”来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银行收紧贷款,合肥不少中小微企业,由于融资难等问题而“身处寒冬”面临困境。1月30日下午,记者从合肥市企业解困与减负政策宣传启动仪式上获悉,合肥市目前已印发《关于加强当前困难企业帮扶工作的实施意见》(暂定名),简称“帮扶十条”,并优选了第一批22家困难企业对其进行“雪中送炭”。

   首批确定帮扶22家企业 春节前再推出两批名单

  什么样的企业可以获得帮扶呢?据了解,本次重点帮扶三类困难企业,即中小、高科技工业企业,就业人员多的老字号服务业企业,总部在合肥的建筑业企业。企业筛选本着“救急”等原则,一是大局意识强、企业信誉好,二是存续时间长、社会贡献大,三是市场前景好,只是出现暂时性困难、通过帮扶能够渡过难关的企业。同时综合考虑资金来源情况,与兴泰、中小、国控三家担保公司进行会商,按照负债率不高于75%、由于银行压贷、抽贷原因造成资金暂时困难的原则,进一步核定第一批帮扶企业,并经合肥市人大、市政协等单位核实。

  合肥市经信委会同商务局、城乡建委等部门,在前期初定的330户困难企业基础上,进行了认真摸排、诊断、筛选。目前已优选了第一批22家困难企业,其中工业17户、服务业3户、建筑业2户。首批困难企业帮扶政策按照市政府要求在1月31号前兑现,春节前将再推出第二批和第三批困难企业名单。

  目前,兴泰、中小、国控三家国有担保公司已与22家企业进行了全面对接,已落实出具担保函的企业9家、贷款金额达1.16亿元。

   “帮扶十条”速来“雪中送炭”

  为了在制度上更好的地助困难企业“过冬”,合肥市政府办公厅文件印发《关于加强当前困难企业帮扶工作的实施意见》(暂定名),简称“帮扶十条”。

  记者看到,“帮扶十条”中确定了合肥市重点企业帮扶名单,并进行动态更新管理。由合肥市金融办负责协调各金融机构,在两节两会期间,增加信贷投放,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不抽贷、不停贷。市属国有担保公司,小贷、典当等公司要对名单内企业加大支持,如果出现金融风险,由市财政承担部分或核减国有资本金。

  同时,设立转贷基金,在“1+3+5”政策体系内,从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安排1亿元,设立中小企业转贷风险资金,由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兴泰担保公司按1:3配套共同出资,严格控制用于困难企业续贷时的过渡周转。加快国有再担保体系建设,尽快落实省“政银担”合作机制,本批需要担保的困难企业全部纳入“政银担”体系,代偿按比例分担。

  “帮扶十条”中把政府引导基金和增信类财政金融产品结合起来,继续发行“大湖名城”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基金等增信类金融产品,从政府引导基金中切块2亿元,用于增信和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规模。市兴泰控股公司立即启动2015年“大湖名城”基金发行工作,尽快完成10亿元信托产品发行计划,其中在春节前发行5亿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困难企业通过股权债务重组、债转股等多种方式,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在企业重组、解困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在手续办理、产权过户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等等。

  “帮扶十条”还将加快企业破产案件审理。及时受理企业破产申请,开辟绿色通道,缩短办理周期。加强债权保护和追偿力度,合法运用司法手段,把握资产查封等尺度,最大程度保护企业利益。加大对违规行为打击力度,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严肃整治政府部门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合法保护企业家人身财产安全,严厉打击恶意讨薪、恶意逼债、骗贷等不良行为。

  此外,将建立健全企业信用档案,形成相应信用评价机制。对弄虚作假、不讲诚信的受惠企业,列入该市失信企业“黑榜”,在一定期间内禁止其申请财政性资金支持。建立联合督查机制,定期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加强现场协调解决或书面要求限期解决。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广泛宣传,增强企业信心,营造全社会讲信守信氛围。

  这些具体措施将分期分批进行,合肥市经信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在4月30日前完成每户困难企业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帮扶,确保各项措施按时落实到位。

   去年减负力度史上最大金额达22.35亿

  记者了解到,去年合肥市经信委全年共为企业减轻负担22.35亿元,为历年来减负力度最大。合肥实施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全市涉企收费项目99项,在省级清单170项的基础上减少了71项,比省里精简42%。合肥市取消、免征或缓征行政事业性收费2.8亿元,其中:开发园区工业投资项目免收费1.85亿元。

  去年,合肥推行营改增试点改革,全市企业(不含移动、电信、联通三大电信企业,下同)因营改增试点减轻税负10.37亿元,98.3%试点企业税负下降。实施“五缓两降四补贴”政策帮扶企业,减收参保企业社保费用5.93亿元;缓缴五项社会保险费4892.77万元,涉及职工2.9万人。推动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免收各类市场主体登记费1.2亿元。新增各类市场主体8.3万户、增长23.8%,民营经济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85.9%。(记者 汪乔)

皖北城际铁路网规划修改?安徽省发改委披露新进展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