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经济高歌猛进跨入新阶段

06.08.2015  21:27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稳中求进,强化创新驱动,突出转型升级,实现工业经济逆势上扬、时间任务“双过半”、主要指标稳居全国省会城市十强、工业总量再进一位,总量增速和工业投资总量高居第三位,目标任务全线达标,推动全市工业经济跨入“新跨越、进十强”的新阶段。

  近日召开的市委十届九次全会指出,合肥将把抓创新与抓产业结合起来,重点领域产业要再聚焦,进一步掀起创新创业的热潮,更加注重把着力点放在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上,更加注重企业和实体经济发展。

  工业总量跃居省会城市第9位

  捷报传来:上半年,合肥工业总量比去年末前进一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9位。这次超越的,是东北一个老工业城市。

  具体而言,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累计完成工业产值3371.2亿元,同比净增341.9亿元;实现增加值1100.8亿元,同比增长1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5.7个和3.3个百分点。

  增速方面,上半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稳中有升,5月份创年内新高,达16.1%。工业增速位列全省第2位,比去年同期前进7位。

  工业投资,预示工业潜力。上半年,我市完成工业投资1021.6亿元,总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3位。一些先行指标,也保持良好增势:上半年,合肥工业用电量59.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1%;货运量1.8亿吨,同比增长7.0%;工业增值税58.3亿元,同比增长26.1%。

  更让人欣喜的是,合肥产业结构明显向好。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领跑全市工业,且占比实现提升,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分别为53.4%和29%。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家电、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光伏及新能源、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全面增长,实现增加值716.9亿元,同比增长13.9%。1~5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41.5亿元,同比增长9.0%;实现利润150.7亿元,同比增长7.7%,分别高于全国、全省8.5个和5.2个百分点。

  转型升级铸就工业强市

  在发达国家纷纷“再工业化”的全球大背景下,5月8日,国务院公布《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经过数十年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位,但要成为制造业强国,其中重要的一条路径就是创新驱动,持续推进转型升级。

  在合肥,聚焦重点产业项目,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已成推动工业经济“新跨越、进十强”的重要举措之一。早在2013年,合肥就成立了以市长为总负责人、有关市领导领衔的十大重点产业项目推进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紧抓“十大路径”,市领导“一对一”精准调度,实施“派单销号”,仅2014年以来提交联席会议协调解决了近90个重点问题。

  具有龙头地位的领军企业不断在合肥崛起。近年来,合肥通过招龙头、引配套、强链条,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打造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联宝、江汽、格力、海尔、联合利华、美的、荣事达、日立建机等超100亿元企业达11户。产业配套体系逐步形成,家电、装备、汽车等主导产业本地平均配套率达到60%。同时,合肥不断加大技改投资。2014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技术改造若干意见,3年内实施技改重点项目2000个,完成技改投资5000亿元。今年1~6月,全市完成工业技改投入占工业投资69.8%,比去年同期增长6个百分点。

  “十二五”以来,合肥坚持实施“121”重大工业项目调度,“121”项目共完成工业投资1554.4亿元,投产项目新增产值近2000亿元。推动了合肥联想、京东方8.5代线、长安汽车、TCL冰洗、中国南车、欣奕华、德电等一批标志性大项目落户、投产。上半年,全市在建的266个工业大项目中,10亿元以上有41个。

  优化工业发展大环境

  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0个,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位;成功申报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获中央财政9亿元资金支持;在全国率先立法,颁布民营经济发展条例……发展工业,离不开良好的环境配套。近年来,合肥敢为天下先,屡有全国首创、示范之举。

  “关键在于我们紧抓创新服务、企业转型和政策支持的牛鼻子,打出了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组合拳。”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分析。

  市经信委建立了全市小微企业“1+13+X”网络化服务体系,鼓励绿地集团等大型企业利用自有资源建立小微企业服务中心;鼓励小微企业创新“互联网+”模式,全面推进“翔计划”工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免费为小微企业提供网络营销业务等服务。同时,及时出台“帮扶十条”,设立4亿元“转贷基金”,解决企业年关融资难问题。今年上半年,为41户困难企业提供担保4.8亿元,为30户企业落实贷款3.1亿元;累计提供周转资金2.5亿元,34户企业成功续贷。

  近年来,我市围绕新型工业化、小微企业、产业升级、光伏和语音产业发展等方面,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完整的工业发展政策体系,成为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

  一方面,完善新型工业化政策。我市出台的“1+3+5”产业扶持政策中,工业政策是五大产业政策中最早设立的,经过近10年的运作,已经产生了品牌效应。市政府每年设立7.5亿元工业专项资金,采取产业基金、“借转补”、财政金融产品、事后奖补等多种投入方式,突出对大项目、技术改造、小微企业融资、技术创新、节能减排、信息消费等重点领域扶持。另一方面,制定小微企业政策。设立发行小微企业“初创贷”、“初创担”等金融产品,提高资金风险容忍度。目前,我市正在推动国家“双创示范城市”建设,3年示范期内,中央财政每年给予3亿元的奖励资金,市政府配套117亿元,撬动社会资本500多亿元,全方位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对一些新兴产业,则单独出台专项政策。比如,光伏产业,设立4000万元专项资金;语音产业,部、省、市按照1:1:3比例,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集成电路产业,市政府设立两个半导体基金,同时给予一些普惠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