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学院:盘活“第二课堂” 增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01.01.2015  13:57

冬季的合肥夜色同样撩人,空气中似乎都带上了临近节日的喜气和收获的芳香。卓越IT工程师俱乐部创新实验室所在的36栋教学楼的几间教室却灯火通明,不大的空间里摆满了各种连接了线路的仪器。

下午放学后没多久,合肥学院计科系12级学生刘思宇就来到了创新实验室。他是小团队的负责人,研发基于射频+短信+SSH的幼儿园儿童监管系统,目前已经有了自己的研发成果。在六楼的软件实验室,负责软件建模的吴梦婷同学表示,因为软件建模这方面国内各高校起步都比较晚,它的应用前景也非常广阔,合肥学院希望通过对这个领域的重视和扶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在这方面赶上国内一些211和985院校。同时,年轻人比较感兴趣的体感游戏、Robcup仿真机器人等项目也在创新实验室中,这些项目目前均有不错的进展,在ACM世界杯等大型比赛中有不错的表现。

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第二课堂绝大多数学校都把此类活动作为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既有娱乐性的文艺体育类活动,也有科技类创新活动,通常情况下,学生的第二课堂都是由学生自主管理,自由安排的,活动的组织缺乏有效的指导,最终的效果也不尽相同。过去,合肥学院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也非常丰富,既有传统的文体类活动品牌,也有诸如大学生科技节、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节等活动,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每年的参与人次也非常多,但还是缺乏体系性。同时,合肥学院在进行过程考核以及模块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生的很多学习任务都要在业余时间完成。

具有灵敏嗅觉的合肥学院人再一次看到了改革的目标,那就是如何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进行有机的结合,使第二课堂开展的活动真正成为第一课堂的有效部分,而不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学校认真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两者虽然都是育人的途径,但做好有效的融合将会焕发出新的色彩。为此,2009年学校出台了《合肥学院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学分管理暂行办法》,把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充分的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第二课堂活动从此走入了一个有目标、有体系、有指导、有方案、有载体的科学发展之路。如今,在74个学生社团中,有46个是科技创新类社团,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从数量上也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最为关键的是每一个学生社团都有专业的指导老师,使社团活动的专业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当然学校也承认指导老师的工作量,激发指导老师的工作积极性。

合肥学院化工工程师之家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发展起来的。社团的负责人胡科研老师有着10多年企业工作经历,积累了丰富的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技术研发经验,来到合肥学院后,胡科研把企业化管理和培训模式带进化工工程师之家。

其实早在2003年胡科研博士毕业来到学校任教的时候,大学生对于工程实践知识的渴望与现实条件有限的矛盾显示就令他感触颇深。“当时我就萌发了一种想法,希望寻求有效途径,让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工程设计和管理知识,帮助学生毕业即是上岗人才。“这个想法我蕴酿了很久,来到合肥学院任教后,发现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与此不谋而合。”胡老师回忆。2007年,胡科研结合《典型化工工艺》课程教学中的“N+2”过程考核,将模型制作作为“N”之一; 通过使用的简单易得的材料,如饮料瓶、包装箱等废旧物品制作了合成氨的造气、脱硫、变换、脱碳、精炼和合成6个工段以及一个精细化工工艺模型。随后的几年是社团的发展期,2008年的第二届化工模型比赛有12个参赛队,45人参赛。到了2009年成立了“化工工程师之家”。2010年,化学工程师之家逐步建立了完善的企业化管理组织和系统的培训制度,参加人数达到了400多名,到2013年参加的人数又创出新高。

依托化工工程师之家第二课堂平台,化工模型设计竞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竞赛中逐渐成熟。如今的化工工程师之家,不仅在学校打响了品牌,更是走出了安徽,多次站在全国的最高领奖台上,由“化工工程师之家”成员组成的参赛队陆续获得各类国家级大学生科技竞赛奖项,获奖队员多达180多人次。其中,在2012年“三井化学”杯化工设计竞赛中,化工工程师之家的团队获得全国二等奖,这已经是安徽高校参赛以来的最好成绩,但他们并没有满足,卯足劲要站到最高领奖台上,2013年,他们的愿望终于实现,这一次,他们拿回了全国一等奖,难能可贵的是唯一一所二本院校和全部的985高校站在了一起。     

在合肥学院,像化工工程师之家这样的社团基本上每一个系都有,正是有了这些社团的存在,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实践和创新的平台,对于大学生而言,在校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活动,不仅有利于专业学习,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机械工程系的毕业生李小月,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毕业时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工作一年后就成为安徽宏实光机电高科有限公司一个研发项目组的负责人,并带队成功地研发了茶叶色选机,现已批量生产,销往东南亚。该公司的总经理徐道际评价学校的毕业生用了两个字“好用!”。

平台搭多高,成就有多大,学校不仅把第二课堂活动上升到人才培养方案,每年还设立100万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从近三年的统计数据看,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科技竞赛活动获得奖项500多项,其中国家级240多项,国家级一等奖以上奖项40多项,2012年和2013年分别获得70项和168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共获得创新创业资金238万。(特约通讯员:汪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