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学院对外交流与合作盛开友谊之花结出丰硕成果

10.02.2015  11:36

在合肥学院一期校园里,矗立着一片挺拔俊秀、生机盎然的雪松林,徜徉其间,每棵雪松树前都有一块特制铭牌,上面镌刻着栽种人的姓名,包括德国前总统克里斯蒂安·武尔夫、韩国原驻华大使李揆亨、德国下萨克森州现任州长威尔先生等国际友人都曾在此栽种。这些饱含着国际友情的雪松林被合肥学院师生亲切地称为“友谊树”。 如今,“友谊树”已经枝繁叶茂,不仅见证了合肥学院一次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友谊,而且记录了合肥学院30多年来探索国际化办学的历史。

从“一扇窗”到“一道门

从合肥学院诞生伊始,国际化就被“”入了学校的“血液”之中。1985年安徽省与当时的联邦德国下萨克森州签订了友好省州合作协定,明确学校前身之一的合肥联合大学与下萨克森州(以下简称下州)各应用科技大学之间的合作作为省州政府教育合作项目,合肥联大成为当时中德教育文化交流中,德方重点援助中国的2所应用型大学之一。下州先后无偿援助了400万马克,其中300万马克用于实验室建设,100万马克用于教师培训和学科建设。下州的汉诺威、奥斯纳布吕克、东弗里士兰、希尔德斯海姆等应用科技大学分别与合肥联合大学合作共建机械制造工程、电子技术、生物工程、化学工程、建筑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等专业。在德方的支持下,合肥联大建成了一批实验室,70余名教师赴德进修。在此期间,学校还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派出10多名教师赴美国等国进修,现在这批国外进修返校工作的教师已成为合肥学院的业务骨干,在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创办不久的合肥联大而言,参与国际合作、得到国际支持,无疑为学校打开了一扇“窗户”,开拓了办学的国际化视野。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合肥联大与下州高校的合作由单一的受援逐渐向教育、科研合作交流及人才培养转变,开始互派教师赴对方讲学,互派留学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合并组建合肥学院以后,这种合作交流进一步发展,学校与下州所有应用科技大学达成了多项新的合作交流协议,与多所应用科技大学按照“2+3”、“3+1”等模式合作培养机械、电子、计算机、建筑、管理、德语专业人才,开始了全面深入大规模的合作交流。

随着与德国高校合作的加强,合肥学院也深化了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认识,不仅把国际交流与合作视为突出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而且看作为学校的基本功能和重要使命,打开了更广阔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大门,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象由一国发展到多国。目前,合肥学院已同德、韩、日、美、法、意、西、奥等国家和地区的48所高校谛结为友好学校,学校教师中有300余名有在国外留学、进修、培训和工作背景。近三年来,学校先后派遣了14名教师赴德、美、韩进修或攻读学位,12名教师赴韩国、埃及和塞内加尔任教,50余人次赴德国、美国、新加坡、奥地利等国开展学术交流。

国际化”拓展办学之路

2002年,合肥学院组建后,学校进一步凝炼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因”,把“国际化”与“地方性”、“应用型”共同明确为学校的办学定位,大力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化办学之路。

与合肥学院长期开展合作的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独树一帜,从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到教学内容、课程设置都拥有一套比较成熟、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毕业生也深受社会的欢迎,被德国科学顾问委员会誉为“现代工业社会的高等学府”。 在这种教育思想和理念影响下,学校进一步调整办学思想和定位,围绕专业及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学生、保障资源4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素着手,全面实施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

2004年,合肥学院和德国希德斯海姆应用科学大学、奥地利里欧本矿山大学、泰国朱拉隆空大学等共同申报的欧盟一亚洲链项目“可持续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获得批准。课题组研制了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块化课程体系,并在学院实施,学校现有的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1个省级重点学科均是在国际合作基础上孵育发展而来的。

2010年,合肥学院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等德方高校共建的“合肥德国应用科学学院”正式成立并对外招生。

2011年,教育部批准的安徽省第一个对外合作办学项目——合肥学院中德合作物流管理专业正式招生。此后,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德合作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中德合作工业设计专业也分别招生。

正是拥有了“国际化”的“基因”,国际科研合作和学术活动纷纷“选址”合肥学院。合肥学院先后与国外12所高校合作承担了欧盟亚洲链、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等9个项目。安徽省与德国下萨克森州在学校共建了环境技术转化中心,在此基础上,学校与4家企业联合建设了合芜蚌自主创新平台——合肥环境工程研究院。2012年,德国物流协会在校设立德国物流协会合肥分会。

近几年,合肥学院还相继主办或共同承办了七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五届“环境技术及知识转化国际会议”、“中德韩三国四校国际青少年教育研讨会”、“旅游教育与旅游管理亚太国际论坛”等多个国际学术交流会议。

国际特色交流成效显著

在开展国际化办学的过程中,合肥学院逐渐认识到,跨文化交际实质上是一种思维、一种方法。为此,合肥学院通过合作办学,广泛开展学生交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近年来,合肥学院共选送2200名余学生赴国外留学,1100余名德国、韩国学生来到学校学习语言、进行毕业设计、认知实习、开展夏令营等。由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支持的中德大学生工业设计workshop已连续开展13年。同时,合肥学院招收国外留学生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08年,23名韩国学生来校接受学历教育,这是合肥学院首次接收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2014年,合肥学院又被教育部批准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委托培养高校,每年接受70名左右留学生来校进行短期学习或学历教育。

合肥学院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起跨区域、跨文化的交流平台,积极服务安徽省和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先后成立“中国安徽—德国中心”、“中国合肥一韩国中心”,2009年,市人事局海外人才办事处在学校挂牌,通过整合引智资源,加强与国外高校和企业间多层次、多领域合作交流,合肥学院为安徽省与德国、韩国的友好合作提供了广阔平台。学校帮助合肥市有关单位引进了德国大陆轮胎公司、西伟德集团和韩国韩大集团等外资企业,通过合肥学院与友好学校的牵线搭桥,合肥市先后与德国奥斯那布吕克市、罗斯托克市、韩国瑞山市结成友好城市。

在近30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历史上,一批外籍专家与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迄今为止,已有德国、韩国、美国、加拿大、奥地利、日本、泰国等国专家学者共400余人次来到合肥学院访问、讲学、科研、举办讲座和workshop活动,长期在校工作的外国专家72人次。合肥学院曾聘请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副校长霍恩教授任职学院副院长,在校工作的外国专家中有10人次获得了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黄山友谊奖”,其中德国莱勒斯教授、霍恩教授和韩国赵诚惠女士还喜获中国政府颁发的“国家友谊奖”。2009年,学校被授予“安徽省引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合肥学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让中外友谊之花屡结硕果:2005年和2008年,德国前总统、时任下州州长克里斯蒂安·武尔夫克里两次访问学校;2010年合肥学院30周年校庆时,时任德国总统伍尔夫先生专门发来贺信,现任德国教育和科学部部长约翰娜·婉卡博士专程率教育代表团访问学校;2006年、2012年,时任韩国驻华大使金夏中、李揆亨;2014年德国下萨克森州州长威尔先生分别访问学校……。

今天的合肥学院,校园里不仅随时可以听到德语、韩语、日语、英语的交流声,而且在教学、科研的各个环节里,随时都可以感受到来自于国际的先进理念和运作模式,合肥学院的国际化办学道路正越走越宽广。(特约通讯员:汪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