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复印生意圈满眼也是“新化人”

16.04.2015  13:25

  8年前,一名北大社会学系博士生写出《新化复印产业的生命史》的论文,对“各地复印店老板多是湖南新化人”的现象进行了研究。现在这篇论文被网友翻出来,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得火热。昨日,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记者实地走访合肥复印市场后,也证实了从复印设备、耗材到纸张的各个部分,大都被“新化人”涉足并占有。

  现在还有1毛钱的生意在做

  当年,论文作者曾调研了北京8所院校复印店,一共是85家,新化人为55家,新化人的市场占有率为65%。

  新化的复印产业为什么扩张得这么快?“血缘、地缘、师徒制都是特色。”这是论文作者冯军旗的解释。

  安徽大学龙河路校区里,有4家复印店,其中两家是湖南新化人所开,“打印1毛5,复印1毛。”价格低得让人咂舌。袁老板的门面有20平方,里面摆了4台复印机和5台电脑。袁老板年轻的时候在外地电子厂打工,“姨夫做了很多年的复印生意,很赚钱,10年前,我也加入进来了”。

  血缘关系,当年让袁老板来到上海复旦大学,那里的复印店多是新化人开办。“先学复印机维修,跟师傅带徒弟一样。”过去没有这种数码复印机,只是老式的模拟机,费时费力,又是人工装订,规范要求比较多。

  合肥高校复印有新化人身影

  免费学了半年维修,2004年,袁老板带了2万块钱来到合肥,买了一台二手的复印机,租了一间民房,“往各大高校发小广告,主要做论文,我们价格很便宜,还送货上门”。1年后生意转移到校内,一直经营至今。从袁老板的涉足到资本积累,与论文中的“新化现象”成功路径很相似。

  在这里,新化人的复印店都很相似,多是夫妻店,拖家带口,一口外地口音,店面也很不起眼。他们文化程度不高,有的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手指却在复印机带着英文的键盘上快速点击,“哗哗哗”的声音后,一叠打印资料出来,快速装订,有胶装和线状,动作麻利,整整齐齐,一气呵成。

  据悉,在合肥各大高校附近,也有新化人经营的复印店,“平均一所高校周边有两家,但合肥市场还是小了点,在北京上海还有新化同乡会”。

  漂洋过海倒腾二手复印机

  合肥黄山路赛博广场4楼,一家不起眼的店内,堆码了十几台被反复擦拭过的二手复印机。王师傅蹲在地上,一点点清除复印机内残余的墨粉。

  脚边是卸下的大小零件,他一边扭着头接受采访,一边快速地拼装零部件。他不知道零部件标签上英文含义,但能说出全部部件的功能。王师傅说,“初中毕业之后就干这行了,现在40多岁,在合肥也安家落户”。

  “国际贸易+专业市场+专业店”,论文中总结出新化人为什么能保持几乎垄断地位的原因。王师傅是“国际贸易”的销售末端环节,店主要经营二手复印机及耗材。这里的复印机多是“进口”的,来自美国或日本,不过都是定期报废的设备。

  漂洋过海来的报废复印机,被检修后低价卖到小型复印店内,一台价格从1万到2万不等,如果对质量有顾虑,老板还免费保修一年。如果是新机的话,一台要十多万元。

  一张A4复印纸的“成本控制”

  二手复印机循环使用,减少了开店前期成本投入,大大降低了印刷成本。1毛钱的生意更讲究“成本控制”。

  过去复印一张要5角钱,利润很可观。“现在复印价格猛降,一张A4纸的成本是3分钱,算上油墨、租金外,复印的利润只有2分钱。”袁老板说,作为损耗产品,好在他们在成本环节中的“维修费用”可以忽略不计。

  开复印店的新化人都会自己维修复印机,“更换零部件,换墨加墨,都能自己搞,不需要找人。”师傅不断带新徒弟,徒弟掌握技术成了师傅,不断循环。所以,经营二手复印机的王师傅服务对象主要还是合肥本地客户,“因为他们不像我们会懂维修。”

  复印生意最火爆的时候还是2000年,那时候下岗职工多,开复印店投资少,收益快,“接企事业单位的生意,一套标书下来,很赚钱。”袁老板举例说,在一些大城市的复印店里,就有新化人合伙购买好几吨纸张,直接回厂裁切,纸张成本又降了。

  一块蛋糕能有多大?随着本地人的加入,复印价格一压再压,靠价格战只能让生意更被动,加上私人复印设备的普及,这迫使他们有了转型思路。

  转型对他们而言,拓宽业务或是改变服务项目,也是尝试。凭借上门服务维修的业务,王师傅店内的耗材销量不断增加,而袁师傅懂论文排版,学生们都爱让他提修改意见。(市场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