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以“组合拳”推进平安建设提档升级

05.11.2015  12:27
                                                    建设“平安合肥”     打造“和谐省会
  2015年上半年,合肥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分别为93.2%、88.75%,较之2014年底,分别上升2.67个百分点和1.68个百分点,分别前进4个位次和3个位次,且两个指标的升幅均高于全省升幅。目前,合肥已连续5届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三次捧得“长安杯”。2014年,平安合肥建设荣登全国社会治理优秀案例。
  平安建设也是生产力。2014年,合肥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0%,占全省的24.7%;财政收入增长14.6%,占全省的24%;GDP增速、工业总量等多项经济指标跻身全国省会十强。2014年合肥荣获“全国文明城市”,被评为全国幸福十强城市。
  内化理念——以法治和改革引领平安建设常态化
  在合肥实践中,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平安建设作为战略性工程,坚持法治、改革理念,强化顶层设计,前瞻性布局,整体推进,着力解决平安建设根本性、制度性和深层次问题。
  坚持法治引领理念。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平安建设,先后出台《合肥市居住证管理办法》、《合肥市小餐饮食品安全整顿规范指导意见》、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四大机制、社会服务“1+4”政策体系等73个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合肥市社区矫正条例》、《合肥市法律援助条例》、《合肥市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办法》等被列入2013年-2017年立法规划,及时将平安创建的工作要求、成功做法、典型经验转化为政策措施和制度规范。
  坚持改革推进理念。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全面开展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打造“先行先试”合肥版。2013年,合肥在全省及时出台《深化平安合肥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深化平安建设“四个四”的总体规划,提出“把合肥打造成为全省率先、全国示范的平安之城”的目标。目前,合肥初步形成“上下联动、条块协同、齐抓共管、群众参与”的创建模式。
  创新机制——在整合联动中推进矛盾化解多元化
  在合肥实践中,针对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统筹社会资源,整合基层力量,形成了县区、乡镇(街道)、村居三级联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对接,政府、市场、社会三方互补的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多元格局。
  打造工作平台,实现三级联动。在村居一级,2014年9月底,合肥全市1760个村居全部建立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站),搭建基层矛盾调处化解平台。在乡镇(街道)一级,合肥在2009年已建成的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进级,统一名称,统一标识,明确职责,健全机制,优化力量组合。在县区一级,在全省率先建设县区级综治维稳信访中心和矛盾调处中心。目前,合肥全市共有各类调解组织2027个,人民调解员13308人,基本形成了以两级调处中心为主导、以村(居)和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基础,行业性、区域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为节点的多层次、宽领域、全覆盖的调解组织网络。
  强化机制衔接,实现“三调”联动。通过在公安派出所设立“警民联调室”,建立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的衔接联动机制。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共建立警民联调室112家,受理案件8267件,调解率93.92%。通过建立驻法院(庭)调解组织等举措,建立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衔接联动机制,推动“诉前引导”实现对接,参与刑事和解工作,对人民调解协议书进行司法确认。
  抓住关键环节,实现三方联动。针对重大事项,积极探索引入第三方参与评估机制,抓好事前风险评估,并在评估范围、评估主体、评估程序、规范流程和结果运用上,保证环环相扣。在事中矛盾排查上,既发挥各级行政机关的主体作用,又注重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统筹社会力量,整合各方资源,坚持全面排查,坚持重点排查,坚持定期排查,坚持分析排查,构建矛盾排查化解多方联动局面。在事后应急处置上,建立四支队伍,健全五项机制,进一步提升基层防范化解矛盾和维稳应急处置能力。2012年以来,全市各级调处中心和各类调解组织共调解纠纷296442件,调解成功292699件,劝阻群体性上访2089批38371人,防止“民转刑”案件749起。
  夯实举措——以“三网工程”推进治安防控立体化
  在合肥实践中,坚持以科技应用为依托,以机制创新为支撑,以科学管理为保证,突出天网、地网、虚拟网“三网”建设,积极建立专群结合、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搭建天网,不间断开展“空中可视化巡逻”。按照“公共区域政府建、场所内部单位建、商户门面业主建、居民小区物业建”的原则,统筹推进市县两级“天网”工程建设,全面整合社会监控资源,深化视频监控资源应用,构建直观、高效、全覆盖、无盲区的立体监控空间。
  布建地网,实现全社会防控力量整体联动。按照“党委领导、政府出资、综治牵头、公安管理”的原则,在全市12个县市区分别建立专业治安巡逻队伍,打造专业队伍。按照“网格化布警、全时空覆盖”要求,以“网格化”巡控为基础,全面开展网格化巡控。2014年以来,街面“两抢”案件同比下降43%。与此同时,不断加强单位内部防控、社区防控和行业场所阵地防控。
  构建虚拟网,实行网络空间现实化管控。坚持依法管网,全面提升网络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实践中,扎实开展基础数据采集、维护工作,实现IP地址段、固定IP地址和网站采集率三个100%。坚持全时覆盖,及时巡查处置各类网上突出舆情,建立24小时网上巡查处置工作机制、网上涉稳涉警舆情动态监测属地责任制和网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响应机制。2014年,合肥侦破涉网案件数、专项行动战果均位列全省第一,网安追逃数和撤逃率连续3年排名全国省会城市第一。
  问题导向——以重点难点问题推进工作项目化
  在合肥实践中,对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方能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创新用抓经济建设的方法抓平安建设,采取项目化推进方式组织实施,改变工作推进中经常出现的概念化、形式化、无主体等突出问题。
  分类整治三无小区。针对各种“三无”小区案件频发的现象,将“三无”小区改造整治作为工程项目,分类施策。实践中,根据不同情况鼓励居民自治,积极探索“低收费、有补贴、全覆盖”的政府购买社区服务新模式。
  全面推进停车工程。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机动车、非机动车被盗问题,推行安全停车工程。在项目设立、规范建设、组织推进、运行管理和效果显现上,一切为群众着想。目前,合肥全市建立现有非机动车停车场5662个,示范停车点192个,看护人员5984人,停车点监控探头数4704个。
  加强特殊人群管理。将对特殊人群的管理纳入全市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坚持服务和管理并重。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上,坚持“以房管人”、“以证管人”和“以业管人”,全面落实管理措施。在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上,将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服务管理工作作为综治重点工作。目前,合肥戒毒康复人员报到率已达到97%,吸毒人员整体管控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信息支撑——实现创新社会治理信息化
  在合肥实践中,把社会治理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性工程,以网格化建设为手段、以组织化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以服务化建设为方向,深入推进社区服务管理工作,积极打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和谐社区。
  推进网格化工程。合肥在全市城乡社区共划分6595个网格,确定1.1万名网格责任人,实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按照“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的要求,分类设置网格,每个网格落实一名责任网格员,要求每一名网格员都做到“六清”,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在健全配套制度上,建立了网格化管理的工作流程、网格员责任考核、考评奖惩等配套制度,不断完善信息手段。
  推进信息化工程。以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市建设为契机,以社区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为载体,不断强化基础建设信息化,构建网格采集信息,搭建平台处理信息。目前,合肥4个城区均建立了区级综合信息平台,265个社区建有面向居民的信息服务平台,信息化服务覆盖近300万人。
  推进服务化工程。通过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对公安、民政、人社、司法4个部门涉及到公众的服务事项进行整合。
  科学考核——以群众关切推进考核奖惩具体化
  在合肥实践中,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四类可防性案件一直高发的问题和群众高度关切的问题,通过建立完善平安建设工作责任机制,引进激励约束机制,严格兑现奖惩,推动工作落实。
  落实综治责任。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中,合肥狠抓“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责任制的落实和完善,全面推进了平安建设工作不断上台阶、上水平。
  实行可防性案件专项考核。自2009年起,合肥将四类可防性案件(入室盗窃、入室抢劫、撬盗机动车和盗窃电动车)考核纳入综治重点管理和“一票否决”,实施动态管理,并在考核方法上科学设置。
  开展重点地区挂牌整治。对案件高发、治安混乱的重点地区实行挂牌整治。2014年,合肥全市共排查社会治安重点地区234个,已整治197个,正在整治37个,部署排查1685次。
  兑现考核奖惩。每年年底,合肥市综治委组织开展综治工作年度考核,将各项工作任务量化细化成分值,依据得分情况分别对成员单位和县(市)区进行评比,对优秀的予以奖励。
  “合肥是全国最安全的城市之一。”合肥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进说,近些年,合肥严格按照中央和省里的要求,不断推动平安合肥建设提档升级,为合肥推动“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安全垫”。憧憬未来,站在“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新起点上,合肥正加速改革创新步伐,构建一座宜居宜业、公平正义的幸福之城。(何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