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变”为着力点全面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审计机关如何在转型升级上争先进位?我认为应以“五变”为着力点,全面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即提高认识,变压力为动力;迎难而上,变被动为主动;增加透明度,变封闭为公开;加强监督,变自审为互审;坚持问题导向,变宽泛审为重点审。
一、提高认识,变压力为动力。 当前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面临越来越大的社会期望值、越来越来重的审计任务和越来越严格的审计规范,如何变压力为动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出发,深刻认识审计的制度属性、法律地位和职能作用,把新时期的新要求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强大动力,推动审计事业加快发展。古语说“文武之道,有张有弛”,审计机关通过建立科学的约束激励机制,增强审计干部的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使广大干部既能感到审计工作的压力,又能使这种压力转变为努力工作的动力,进而全面提高审计干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科学研究也表明适当的压力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有利于心理上的平衡。
二、迎难而上,变被动为主动。 迎难而上,积极作为,加大审计理念、审计方式、审计技术、审计管理、审计制度创新,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一是 构建责任管理体系,签订责任书,将每项任务分解指标落实到承办科室,定期督查,并实行党风廉政建设“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制”,以定责、问责促进履责; 二是 建立审计质量责任体系,即审计文书备案、跟踪审理和审计业务质量检查评价制度,加强审计现场管理,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行为; 三是 建立绩效管理机制,完善审计项目后评估制度,开展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强审计理论与实务应用研究; 四是 坚持监督与服务并重的原则,在揭露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问题产生的原因,从体制和机制上进行完善,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免疫系统”功能。
三、增加透明度,变封闭为公开。 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与公信力和审计决策过程与结果的规范性与公开性,坚持职权法定原则,加大审计公告和整改力度,扩大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进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及其他专业监督的有机结合,完善监督体系,提高监督成效,努力打造“阳光审计”。 一是 公布权利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权利边界,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责任必须为”; 二是 加大审计公告力度,“以公告为原则,以不公告为例外”; 三是 加快审计整改步伐,坚持审计整改报告制度,规范审计整改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和完善人大监督、政府主导、部门负责、审计督促、社会舆论监督相结合的审计整改机制,坚决遏制屡审屡犯现象; 四是 积极办好审计门户网站,扩大宣传。
四、加强监督,变自审为互审。 探索新形势下审计全覆盖的新路径,整合各方面审计资源,吸收被审计单位参与审计项目,组织被审计单位开展互审试点,发挥好审计的引导、帮助、预警作用。开展“大兵团作战”,通过互相审,解决审计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还能切实增强他们的财经法纪意识。
五、坚持问题导向,变宽泛审为重点审。 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形势、围绕中心和大局的基础上,确定好审计重点,明确审计方向和目标,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抓住重点部门、领域、环节,做到发力精准,有的放矢,努力实现有深度、有重点、有步骤、有成效的全覆盖。 一是 加大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力度,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和不断完善; 二是 加大对经济社会运行中风险隐患的揭示和反映力度,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当好经济发展“安全员”; 三是 加大绩效审计力度,瞪大“火眼金睛”看住公共资金,促进公共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四是 深化财政审计,加强民生审计,当好人民利益的“守护神”; 五是 加大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力度,完善责任追究和问责机制,发挥审计监督反腐败“尖兵”和“利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