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助力合肥“大湖名城”建设

19.02.2015  11:47

合肥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出台政策扶持,加大投入保障,推动各类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使全市职业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作出了贡献。

合肥学院与合肥锻压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产学研合作

到2014年年底,全市共有高职院校36所,在校生22万余人;中等职业学校106所,在校生13.72万人(其中民办学校37所,在校生3.93万人;技工学校28所,在校生1.6万人)。全市中职学校占地面积421.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72.7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5041.94万元,图书为332.96万册。

积极推进资源整合。2014年完成了5所市属公办职业学校整合,组建了新的合肥经贸旅游学校,当年招生达3900人。同时,庐江县、巢湖市等各县市区正在积极谋划推进区域内职教资源整合。

高标准建设职教基地。合肥磨店职教基地总体规划用地7.6平方公里。自2007年1月开工建设以来,吸引了省属、市属大中专院校17所动工兴建,总投资额已近100亿元。目前,13所院校已招生,师生总人数达8万多人。职教基地的办学规模日趋扩大,发展态势良好。合肥工业学校、合肥经贸旅游学校占地899亩,规划总建筑面积54.7万平方米,一、二期投资约7亿元。已完成建筑面积22.2万平方米,在校生9000人。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学生技能大赛

大力提升办学能力。抢抓职业教育发展机遇,积极参与省教育厅确定的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创新。打造了一批中职示范学校,已建成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3所,国家级重点学校11所,省级示范学校14所,市级示范学校10所。建成了一批特色专业和实训基地,其中,国家级重点专业4个,省级重点专业14个,市级示范专业20个;建成国家级实训基地6个,省级实训基地12个。涌现了一批骨干教师,其中:省级“学科带头人”18人、“教坛之星”63人、“优秀校长”10人,“双师型”教师1428人,占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70%,比2010年增长30%。

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搭建校企对接平台,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建立了“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促进校企在专业建设、课程开设、人才培养、实习就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兼职等方面开展合作。推行顶岗实习,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综合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联合职业院校、企业、行业,组建安徽服装职教集团,初步实现招生与招工、教学与实训、实习与就业同步,促进了校企融合发展。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落实技能大赛制度,突出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自2007年以来,在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合肥市金牌数和奖牌数居全省第一。自2011年开始,市赛一等奖选手同时获得高级工证书。2014年,获得省赛40金、40银、17铜,获得国赛5银、6铜。全面实施“双证书”制度,2014年全市“双证书”比率达95%,就业率达98%,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扶贫助学持续开展。建立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长效机制。仅2014年就发放国家助学金1495.63万元,1.05万名学生从中受益;投入9197万元,为4.6万名学生减免了学费,确保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实现学生资助工作政策效益的最大化,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社会公正。

终身教育体系初步构建。蜀山区被评为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庐阳区被评为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长丰县入选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蜀山区五里墩街道、庐阳区四里河街道被评为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街道,包河区、瑶海区被评为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另外,建成34个省级社区教育示范街道,14个省级社区教育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39个市级社区教育示范街道,15个市级社区教育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顺利开通合肥市终身学习网,搭建了社区大学、学院、学校和学习点四级学习网络,职业教育的服务领域和服务范围不断扩大。

多元办学格局逐步形成。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行业企业办学和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的多元办学格局。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其中民办中职学校37所,占全市职业学校的47%,在校生3.93万人,占学生总数的32.4%。自2010年设立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以来,共有29所民办职业学校获得了9564万元资金扶持。鼓励支持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实现合作共赢、优势互补。

社会贡献率日益提高。“十二五”以来,我市辖区范围内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年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级工、初级工分别达到2.5万人、11.5万人、6万人。全市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近27万名毕业生,高职院校毕业生近28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达110万人次。职业院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77%,成为我市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近年来,我市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服务、信息服务、健康产业、星级酒店管理、营养服务、汽车服务等新兴行业一线新增从业人员中,职业院校毕业生占七成以上,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张玉秀 特约通讯员:马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