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双元制”高等教育 推进应用型高校建设——中德教育研讨会专题报告精彩纷呈

27.10.2018  13:43

10月26日上午,第十一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专题主会场、分会场报告及交流活动同步进行。来自中德两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就产教融合与“双元制”高等教育、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应用型高校科技创新、应用型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产教融合与“双元制”高等教育专题会场,萨克森双元制大学校长安德里亚斯·亨塞尔和安阳工学院校长景国勋主持会议第一阶段。

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胡春春作了题为《从贸易争端看“双元制”高等教育》的报告。他从中德合作是否进入了一个不可预测的新阶段以及为什么中国学习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还谈不上成功为切入点,对比了中德教育理念与劳动力需求现状的异同。随着产业升级,教育升级迫在眉睫。未来,“双元制”高等教育将带来中德高等教育合作的新机遇。

德国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教授沃尔夫冈·史坦尼克以《“双元制”高等教育发展经验报告》为题精彩阐释了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前世今生”。几百年来,德国一直奉行以实践为导向和以理论为导向的双轨并行式教育体制,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开始掀起一场有关于单一教育模式难以适应现代技术升级的讨论,由此促成了应用科学大学的诞生。当今德国职场已悄然改变,数字化技术更迭带来了新的工种,未来亟需能够设计、规划、调控智能设备和生产链的工程师。

福建工程学院副校长刘国买讲述了《地方应用型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及成效》。他指出,地方应用型高校科技创新应该坚持四个基本理念,即扎根区域、挖掘潜力、服务产业和强化应用。而具体的实现路径则要依靠整合资源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企业共同建设科研创新平台、引导教师深入企业开展服务创新、科教结合反哺育人。

埃姆登/里尔应用科学大学教授弗劳里安·施密特和铜陵学院校长倪国爱主持本专题会场的第二阶段。



美因茨应用科学大学教授兰多夫·史朗科分享了《美因茨应用科学大学职业导向的教学方案》。他举例讲述了德国综合大学与应用型科学大学在教学方针、考试机制、培养成效等方面的差别,指出了“双元制”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并强调了“双元制”的四个变体——融合职业、融合职教、职业导向和实践导向,表面上类似的四个词汇实际上代表了完全不同的理念与模式。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导、《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主编陈洪捷,作了题为《知识视野中的双元制》的报告。他从实践知识与抽象知识的逻辑谈起,指出中国大众对高等教育的理解存在误区,“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对应用科学的发展较为不利,我们的教育存在先天性的实践缺乏症。

厦门理工学院校长助理陈丽安以《产教融合及“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作了报告。她展示了厦门理工学院在产教融合的具体举措,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校企合作产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闽台合作学院为抓手,创新提出“宸鸿新干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协同创新与科研成果丰硕,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成效明显。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专题分为两个会场。

第一分会场由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法尔克·霍恩,山东协和学院校长盛振文,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卡尔·威廉姆·布鲁姆和赤峰学院副校长徐振军主持。安哈尔特应用科学大学电子学院院长鲍里斯·罗曼鲁斯·布拉希尔,昆明学院院长黎梅素,施特拉尔松德应用科学大学教授克里斯蒂娜.瓦尔姆科夫,滁州学院校长郑朝贵,罗森海姆应用科学工程大学教授艾德特拉多.波茨乌姆就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专题报告。

布拉希尔指出,学校对于工科学生的培养要更注重于与自然科学的贴近。应用型人才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力的锻炼,更要转换思考方式和丰富经历。黎素梅指出,昆明学院瞄准产业需求,以专业集群对接经济产业链;紧扣地方发展,积极开展应用型社会服务突出产教融合。瓦尔姆科夫表示,语言目前仍是两国留学生学习交流的瓶颈,这也是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学生需加强主观能动性。

郑朝贵介绍了滁州学院以创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课程综合改革、以校企合作为路径的平台基地建设、以“双能”素质提升为重点的教师队伍建设。波茨乌姆指出,大学要以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提早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省去企业培训成本。



第二分会场由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王洪才、安哈尔特应用科学大学教授奥托·凯尔斯腾、晋中学院副校长李山岗主持。中德经济工程专业地方经济负责人阿希姆·吕文、蚌埠学院校长丁明、安康学院党委书记王国良、石家庄学院校长刘建军、。

阿希姆·吕文对中德合作经济工程本科专业认证过程进行解析,现在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是语言障碍。丁明表示学校将面向地方、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服务于制造强国的国家战略。王国良指出,应用型地方院校要立足区域发展,明确办学定位,对接地方需求,优化专业结构。

刘建军强调深化产教融合须对接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的重点专业集群,即对接行业职业标准、对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奥托·凯尔斯腾就应用型研究生专业的建设作了报告。1999年欧洲各国教育部部长于博洛尼亚签署的博洛尼亚进程对应用型研究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他表示,安哈尔特应用科学大学会依次按照制定教学大纲、指定守则、专业认证的步骤开设研究生专业。




成都工业学院副校长叶仲斌、合肥学院中德共建物流4.0实践工程中心德方负责人海宁·格斯宁、哥廷根大学教授傅晓明、深圳技术大学(筹)主任阮双琛、弗劳恩霍夫研究院工业工程研究所尼古拉斯·齐默曼分别就应用型高校科技创新展开深入探讨。本专题会场由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舒勒教授和迪特哈德·傅里叶教授、山东女子学院校长盛国军、邯郸学院校长马计斌主持。

叶仲斌从学校发展定位对应用型科研的要求、构建应用型科研体系的校本实践提出见解,并对应用型科研体系的确立、应用型科研教师队伍的建设、应用型科研的目标定位展开详细论述。傅晓明提出聚焦产业需求、改革评价方式与提升科研能力是顺利进行应用型高校科技创新的三项举措。



此外,在应用型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专题会场,卡塞尔大学教授贝尔特里斯·柯妮尔、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孙旭东、杜塞尔多夫国际交流学院语言教学主管马提亚斯·比格、成都大学副校长苏蓉、合肥学院合肥德国应用科学学院特聘教师沃尔克·瓦尔姆科夫展开了热烈讨论。德累斯顿合作大学副校长弗兰克·施瓦策和陇东学院校长许尔忠和百色学院党委书记唐拥军等担任主持。

柯妮尔对近年来中国留学生在德国大学的主要情况做了详细分析。她谈到2007年至2015年期间,中国在德留学生逐年增加,与此同时,留学生在德所选的专业更多地倾向于工程师、律师。孙旭东就学校特点、国际化校企合作、克拉玛依校区的办学情况三个方面做概述。比格对国际合作专业中应用导向的外语教学进行了分析。他表示,在课堂教学应使用目标语言,学生讨论的时长比例应加大,并给予国际合作专业学生出国机会,为留学生明晰就业导向。苏蓉谈到了大学与城市国际化发展的互动融合,从人才、特色、国际化三大战略概述了成都大学的基本情况。瓦尔姆科夫总结了在合肥学院的教学经验,他认为,教授与学习是双向的,师生能够从相互交流中提升自我观点和意见,实现双赢。

各专题会场,来自中德各地的高校代表与报告者展开了热烈讨论,共同展望了应用科学教育的发展前沿。


(宣传部  学生记者 李婕 王彩秀 柳秀萍 佘雨 于文轩 戎丽菊 朱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