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县(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经验做法(第二批)

08.08.2014  18:12

      7月22日至23日,省教育厅在合肥市举办了全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专题培训班,各县(区)教育局书面交流了各地实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要做法。现将部分县(区)主要经验做法摘要如下,供大家参考学习。(排名不分先后)

合肥市:

肥东县: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学校网络建设。到2014年8月底,全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实现了光纤接入互联网并与市、县教育网联通;开通宽带100M 18所学校、50M 4所学校,其余所有学校(教学点)开通宽带20M。加强了学校网站建设。已建校园网130个(另有50个校园网正在招标),到2014年8月底,建成校园网180个,实现校园网全覆盖。现在,我县每一所学校都建有自己的门户网站,网站内容丰富,要求各校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加强网站管理,充分发挥网站的作用。

      继续抓好“班班通、堂堂用”工程建设工作。按照省、市部署,继续实施“班班通”工程建设,除国家项目经费以外,县公用经费投入1000多万元。共建“班班通”教室2200多个,到2014年8月底,实现“班班通”全覆盖。

      另外,投资200万元,建成西山驿等15所学校数字化校园,全面加强教育信息技术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投资300万元,建成教室电子备课室30个(30台/室10个、20台/室20个),解决教师在应用“班班通”教学过程中的备课问题。投资100多万元,分别在县的实验小学、经开区小学分别建设了县级同步课堂,在撮镇、梁园、店埠等学区中心校建立了学区内同步课堂。今年,我县是省“在线课堂”项目试点县,暑期将建主讲课堂19个,接收课堂37个,基本实现教学点数字教学资源全覆盖。投资70万元,建录播教室两个,已发挥作用,在5月份全国视频互动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录制9节教学片,获全国一等奖3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2人。投资200多万元,新建了教体局信息中心虚拟演播室、视频会议系统等项目,大幅度推进了肥东教育信息化进程。

      2 、加强应用

      (一)狠抓“班班通”教学管理与应用,加强教学常规检查与评估,开展大规模的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活动,努力提高远程教学设备和资源的使用率。通过活动的开展,评选表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在肥东教育网上展示一批优秀课例。

      (二)从年2012年起,每年开展一次“班班通”教学应用评比活动。学校推荐,教研片选拔,县级评比。获得县一等奖的老师将代表肥东县参加“合肥市教学大练兵活动”的参赛选手。

      (三)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远程)。根据省厅关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要求,2013年,对项目学校进行了人人过关的项目培训与考核,考核教师达到了2000余人,大大提高了教师对教学设备和资源的应用水平。

抓好专题培训,提高教师技术水平。一是按照要求开展了教师远程教育应用再培训;二是举办了学生学籍管理信息化应用培训班;三是再次举行了网上办公应用培训班;四是对全县60所学校计算机管理员进行了门户网站管理培训。这些专题培训,提高了骨干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四)大了推进“人人通空间”建设,狠抓《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的实名制注册培训与应用工作。通过下发文件、召开会议、举办培训班、检查督促,使我县实名制注册并应用《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教师达到了1000余人,全面完成了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长丰县:

      1 、中小学信息化环境建设

      (1)畅通网络。2007年启动中小学上网工程,采取统一从学校公用经费中按一定比例划拨资金,统一支付学校宽带上网资费,到今年6月,我县所有学校均10M带宽以上接入互联网,网络通畅率100%。

      (2)班班通全覆盖。至2014年8月,我县所有学校所有教学班均配备班级多媒体系统。合计配备1652套,其中利用市县资金配备662套。

      (3)信息化终端建设。主要是指教师备课用计算机、教学用计算机教室、办公用计算机。自2007年以来,县局想方设法先后利用县财政资金、市以奖代补资金为学校配备计算机3627台。但相对于较大的学生数和教师数,加之设备损坏淘汰,这一数量远远不够。学生和教师用计算机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学校信息化应用工作的开展。

      (4)校园网络。所有学校实现校内网络通畅,大的学校建有校园监控系统,中学及中心学校均建有门户网站,受条件限制网站以托管为主。

      (5)资源建设。在通畅的网络环境下,互联网免费资源、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资源随手可得,再有班班通建设附加资源、省电教馆推荐定购资源及学校自购资源,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6)教师队伍建设。多年来县局高度重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坚持以县级骨干教师集中培训和学校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扎实开展培训工作,但由于教师年龄结构不尽合理、思想观念有待转变、信息化硬件水平不足等因素,影响了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年龄偏大的教师现有信息技术水平不足以满足教学需要。

      2 、信息化应用现状

      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有序推进。我县有国家级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1所,省级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1所,市级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2所,县级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8所。县教育体育局加大试点学校教育信息化硬件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环境;加强信息化试点学校管理和应用指导。各试点学校根据不同的试点选题切实做好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

 

 

庐江县

      1 、以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为契机,大力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

      ⑴基本构建了三级教育网络架构。县教育局建成了较高质量的教育门户网站,基本实现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方面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全县各中小学校已建成不同规格校园网143个;全县现有中小学(不含幼儿园)通过宽带、“农远工程”卫星接收设备等连接了互联网,基本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

      ⑵积极推进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化。我县按照《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为学校配置计算机和班级多媒体设备、联通互联网、建设校园网,为教师配备教学计算机等,2011-2013年市财政安排标准化建设专项以奖代补资金共    2072万元,主要用于信息化建设,逐步填补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空白点,提升生机比、师机比,目前我县师机比约为4.7:1,生机比约为15.3:1。

      ⑶逐步开展了“班班通”设备配备。我县从2012年开始逐步开展多媒体设备进教室工作,到2015年县属基础教育学校基本配备完成。2010-2013年全县安排2088万元用于班班通设备配置,将多媒体设备直接送到农村薄弱学校课堂。目前,我县已建设多媒体教室1895个。

      ⑷做好我县首批“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工作。为能够接入互联网的35所教学点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包含1台电脑、1台平板电视机以及必要的设备设施。已完成教师培训、项目采购、设备安装和各级验收工作;先后举办“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县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全县首批“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校骨干教师集中培训活动。组织35个教学点的骨干教师参加在肥东举办的全市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教学应用培训;做好教学点英语、音乐等课程开设管理系统填报工作;积极组织,精心安排,顺利通过省馆组织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与应用工作检查。

      2 、扎实推进城乡网络结对和信息化试点工作

      组织全县5所学校与合肥市蜀山区结为网络结对学校,目前两县区结对学校已在人员互访、教学观摩、机制建设、网上交流、线下研讨、反思提升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与交流。同时,我县先后几次组织相关学校参加蜀山区“校园科技动手做活动”。组织长三角千校网络结对学校参加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中国梦·教育梦、爱家乡·爱校园”微视频大赛(我县城关小学敢于挑战,精心编导微电影(视频),报送的微视频《最美诗心》、《走在研学旅行的路上》双双获得二等奖)、观展在合肥市八中举办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成果巡展活动”、参加2013上海教育博览暨上海教育信息化展等活动。并组织庐江县城关小学赴上海,与上海市嘉定区叶城小学、浙江省嵊州市城北小学举行了以“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为主题的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网结对签约仪式。先后指导庐江四中成功申报安徽省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泥河中学、城关小学为合肥市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

 

 

 

蚌埠市

怀远县

      1 、加大投入、强化建设

      为了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我县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2010—2013年度,我县共投入资金5600余万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2010—2011年投入资金1970万元,2012年度投入资金1800万元,2013年度投入资金1880万元。

      一是努力配足配齐硬件。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实现光纤上网,中小学90%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二是全面建设信息网络。加强基础网络建设、购置多媒体与计算机等硬件设备以及设备维护与维修等。目前,各学区、局属学校已初步建成局域网198个。全县20余所中小学校有了自己的校园网站,初步构建起覆盖全县的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的开放型教育信息网络;三是加强专用教室建设,各级各类学校基本配齐了微机室、多功能教室、网络监控系统等。

      2 、推广运用、强化培训

      从2010年以来,我县就有计划、分步骤、分层次地开展以设备的维护维修及应用为核心内容的大规模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重点抓四项内容:一抓管理者培训。使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到位。二抓技术员培训。使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技术保障到位。 三抓校本学科教师培训。使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效果到位,使每位教师都能熟练使用信息化设备辅助教学。四抓县级培训。多次举办县级培训班,对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技能两个层面的进行培训。几年来,我县共有500多人次参加县级培训,同时加强对校本培训的督导力度。到目前为止,我县90%以上的学科教师能够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课件辅助教学,60%以上的学科教师可以自己制作课件进行教学。

 

 

阜阳市

阜南县

      1 、明确目标,全力推进。 一是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2013年投入260万元,建设集教师远程学习、电子备课和教学研究于一体的“远程师资培训网络教室”13个,配备计算机及网络设备390套。投入60万元,建设“数字化校园”试点学校3所。今年以来,投入700万元为三百多个实验室配备多媒体设备。投入220万元,建设县级数据资源中心二期工程教育资源公共服务软件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二是着力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普及水平。教育局与县电信公司签订了《阜南县教育信息化建设战略合作协议》,降低了宽带使用资费,提高了带宽速率。全县“班班通”项目学校100%实现光纤接入,全县90%的学校接入互联网。教师在省教师工作室注册达1800多人。三是着力抓好教育信息和资源平台建设。以资源建设为突破口,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县级教育门户网站建设和中小学校网站建设,促进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和服务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能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以资源应用促进课程改革,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四是着力加强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不断加大对教师、校长和教育管理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将信息化应用工作作为工作核心,以校本研修为抓手,努力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同时将信息化应用工作纳入对教师的绩效考评,以考评促进应用。全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完成4662人,占全县教师总数46%。组织参加省、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2000多人。

      2 、加强管理,强化应用。 为使教育信息化建设切实取得实效,我县坚持“以配备为基础,以管理为关键,以培训为重点,以应用为核心”的原则,在项目工程实施过程中,始终把工作重点落实在管理和应用上。为此,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县中小学“班班通”设备管理与应用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和应用制度,用制度来保障应用,推动应用的深入开展。要求各项目学校要加强对项目工程的领导,指定专人维护和管理设备,所有项目设备及相关物品要逐一核定、登记造册,一律不准外借或挪作他用,保证学校的正常使用。同时,要求各项目学校定期对设备的使用和管理进行监督检查,认真做好项目管理档案建设,加强管理,规范使用。

 

 

界首市

      1、在改善学校信息化条件方面,正在按计划分步实施“校园网宽带提升工程”、“生均计算机达标工程”和“班班通工程”,由城镇向农村,逐步实现全覆盖。 目前,全市城区中小学和农村中心学校以及部分中心小学都接入了10兆以上的光纤,农村小学包括教学点宽带接入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在实施“校园网宽带提升工程”中,科学规划,高起点建设教育城域网。计划通过专线先期把中心学校、中心小学和教学点同教育局信息中心(可托管)连接起来,学校带宽至少在10兆以上,满足内网传输和外网流畅访问的需求。

      2、认真实施“班班通”项目建设。 在2010-2011年度的“薄改”项目中,共投入资金340万元,为22所中心学校装备了207个班级多媒体教室。2012年度投入资金510万元,为26所项目学校装备了320套“班班通”设备。2013年度又投入资金718.3万多元,采购了651套“班班通”设备。经过近三年的大力投入,规划的121所标准化学校“班班通”覆盖率达到了100%,项目学校初步具备了班班“通硬件”、“通资源”、“通方法”的三通条件。

      3、成立了界首市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界首市中小学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管理使用办法》和《界首市教学点在线课堂设备应用与管理制度》。 同时,还试行了工作量化制度,对电教和装备各项工作进行量化赋分,把年终考核与平时量化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校长、管理员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使学校争先进位,。

为掌握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情况,教育局要求项目学校在每台设备上都要安装应用“监测”软件,利用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学校信息化设备应用管理系统”,定期查看各校设备使用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指出,限期整改。

 

 

临泉县

      1.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

      (1)硬件建设。一是计算机教室。截至目前,全县近100所学校配有计算机教室;二是“班班通”终端设备。截至目前,201所学校建有2268个“班班通”教室;三是“校校通”。截至目前,全县92%的学校以不同方式接入宽带;四是数字化校园试点情况。截止目前,我县有9所学校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试点工作,其中有2所市级试点学校(临泉四中和杨桥中心校)、5所县级试点学校(杨桥职高、滑集职高等)。9所学校均安装了数字化校园硬件设备;五是以教育局为中心,建立了覆盖全县乡镇中心校、县直学校的视频会议系统。

      (2)软件环境建设。一是建门户网站。为了有效提升学校宣传、家校沟通和现代化管理的水平,目前,我县16所学校建设了门户网站;二是整合、开发了校本资源。全县中小学配置的教学光盘为57975课时,教学软件34294.8GB,不少学校开发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资源;三是建立电子备课室。临泉二中、滑集中学等学校建立电子备课室,开展电子备课;四是推广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杨桥中心校、滑集中学已安装了数字化校园管理软件并试用中。以县资源中心为基本接入点的全县数字化网络平台建设在运筹中。

      3.教师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强。 今年电教馆组织参加了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

      4.各项应用研究活动成果显著。 县教育局每年都举办各类电教和信息化应用活动,已连续多年开展全县中小学教师多媒体教学大赛、中小学电脑制作评选、电教学术作品评选和教学资源应用新星评比等活动,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颍泉区

      1、常规工作,有序开展。 一是组织开展2014年中小学电脑制作评选活动。全区共收到553件作品,获市级一、二、三等奖209件。颍泉区教育局荣获最佳组织单位奖。二是举办了第七届中小学教师多媒体教学大赛活动。全区有89名中小学教师参加区级竞赛,按获奖比例,共评出一等奖27名、二等奖37名、三等奖25名。获市级一等奖3名,二等奖11名,三等奖7名。三是组织参加全市电教八项学术作品评比活动,全区共收到八项参评作品385件,参评人数和作品质量比往年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四是信息技术课题研究工作稳步推进。泉颍中心学校申报的《教育资源的自主研发与远教资源整合的研究》被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立项。去年省教科院批准立项的《班班通在小学英语课堂资源应用与开发的研究》已经开题,正在研究实施当中,课题的立项研究,吸收了许多学科老师的积极参与。

      2、明确目标,全力推进。 一是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去年区教育局投入165万元为110多个实验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班班通项目学校共投入160多万元建设了校园网。伍明中学、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投入近200万元采购更换了计算机教室和教师备课室。今年区政府筹集专项资金1550万元,为45所中小学校建设网络计算机教室49间、教师备课室44间,建设45所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二是着力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普及水平。教育局与阜阳移动公司签订了《颍泉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为学校降低了宽带使用资费,提高了带宽速率。全区102所班班通项目校100%实现光纤接入并建有校园网,全区95%的学校接入互联网。三是着力抓好教育信息和资源平台建设。以资源建设为突破口,推进教育教学改革,2012年颍泉区教育局被省电教馆评为软件资源建设先进单位。加强区级教育门户网站建设和中小学校网站建设,促进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和服务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能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以资源应用促进课程改革,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四是着力加强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不断加大对教师、校长和教育管理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将信息化应用工作作为工作核心,以校本研修为抓手,努力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同时将信息化应用工作纳入对教师的绩效考评,以考评促进应用。颍泉区教育局连续五年荣获全市中小学电脑制作优秀组织奖。2013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已完成2100多人,占全区教师总数的44.8%;参加省、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骨干教师培训917人。

      3、加强管理,强化应用。 为使教育装备和信息化建设切实取得实效,我区坚持“以配备为基础,以管理为关键,以培训为重点,以应用为核心”的原则,在项目工程实施过程中,始终把工作重点落实在管理和应用上。为此,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区中小学“班班通”设备管理与应用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和应用制度,用制度来保障应用,推动应用的深入开展。要求各项目学校要加强对项目工程的领导,指定专人维护和管理设备,所有项目设备及相关物品要逐一核定、登记造册,一律不准外借或挪作他用,保证学校的正常使用。同时,要求各学校定期对设备的使用和管理进行监督检查,认真做好项目管理档案建设,加强管理,规范使用。

 

 

颍上县

      1、狠抓建设和利用,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取得新突破 。实现多媒体“班班通”班级数1500余个(其中实验小学自筹资金建62个班级),2013年,我县为21个教学点各装备了一套42英寸液晶平板多媒体设备。现有网络教育教学资源700G。该资源库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各年级、各个版本的优质课件,为全县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免费使用,全县师生可以随时在《颍上教育网》上高速下载。中小学教师公开课的课堂实录,普遍反映良好。颍上三中、实验小学、实验幼儿园和三十余所中心学校利用县教育信息中心资源建成网站。做到了网页设计美观,栏目齐全,内容丰富,更新及时,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班班通资源应用培训、教育技术管理应用县级骨干教师200余名。颍上一中、三中、实验小学、管仲小学融入长三角,加入长三角千校网上结对活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组织颍上一中、颍上三中、实验小学等单位参加阜阳市“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动员会、推进会;先后转发了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施意见、工程实施方案、建设模板等文件;确定了颍上三中、实验小学为我县首批数字化校园建设试点校,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取得新突破。

      2、狠抓管理,强化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组织有关小学、初中、高中学校校长、分管校长、电教管理员参加业务培训;我县组织“班班通”项目学校校长、技术骨干教师80余名,参加为期两天的全省数字化校园建设巡回培训班,接受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班班通建设和数字化校园建设培训,除此之外,我们还在教师继续教育,县骨干教师培训,校长培训等培训中增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比重,有力地提高了学校领导和学科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各学校为提升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更好的服务于教学,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短期,中期,长期系统的校本培训计划。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列入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工作考核范畴,作为量化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3、更新观念,以评促用,调动了广大教师学习和应用电教手段的积极性。 有了电教手段的应用,学校教研活动变得丰富而扎实有效。电教馆每年度都要根据工作计划,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评选活动。如中小学教师公开课评选活动、电教学术作品评选活动、多媒体课件制作评选活动、多媒体教学大赛、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等。各种电教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广大教师学习和应用电教手段的积极性,提高了电教设备利用率,电教在课堂上的应用,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拓宽了视野,转变了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淮南市

八公山区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较具规模。 全区中小学4M以上宽带接入互联网学校比率达100%,其中10M光纤接入率达接近全市平均水平85.7%;拥有计算机网络教室14个,教学用计算机中学246台,生机比6:1;小学1385台,生机比5:1,超过全市平均水平;16所学校225个班级全部实现了“班班通”,目前“班班通”率已达到100%(以上数据不含刚接收的凤台移交的11所学校)。

      2、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成果显著。 十一五”以来,配合省、市电教馆,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开展八公山区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集中培训,积极组织参加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班班通”项目学校负责人、技术人员和学科教师进行“班班通”专项培训,使项目学校所有学科教师基本掌握了“班班通”设备的操作方法,提升了信息素养。

 

 

 

凤台县

      1、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为推进全县教育信息化建设,近几年,全县投入资金1100万元,为全县中学及中心校配备了54个计算机教室,配备电脑2400台,全县所有中学全部配备了计算机教室,小学拥有计算机室的学校已达有60所。

      2、全力做好“班班通”工作。 2012-2013两年通过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及标准化建设项目,投入资金700万元为全县所有中学及部分小学配备了班班通设备480 套。积极筹措资金为2013年标准化验收的10所学校配备班班通设备61套78万元。 2014年全县未配备班班通的学校,班班通设备已由省厅招标采购完毕,投入建设,共计857套,中央、省、县财政共投入资金931万元。我们县财政又拿出180万元为班班通配套推拉黑板857套,2014年班班通设备将全部安装到位,全县所有学校实现“班班通”。这些设备的添置,促进了学校教学手段的提升,改善了学校的教学条件,极大的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目前各项目学校校都把“班通班”设备应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班通设备配备到位的学校的老师都在积极探索、钻研设备的使用方法,真正把班班通设备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提高教学水平,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目前我县的凤台四中、第二实验小学的每个班级、每节课都在使用班班通。为了推动学校班班通设备的管理和使用,我们印发了《关于做好“班班通”设备管理与应用工作的通知》、落实了《安徽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管理使用的指导意见》、《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中小学校信息化基本标准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统一下发了班班通管理维护资料。各学校都能做到: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保障经费投入。学校确保不低于15%的公用经费支出用于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的正常运转,保障日常用电、网络、设备维护升级、软件添置、购买耗材等费用所需。二是规范日常管理,做好技术保障。各校做好固定资产登记,做到帐、物相符。落实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管理应用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学校要按照有关规定和实际需要配备责任心强、业务熟练的专(兼)职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管理员;班级可指定1-2名责任心强、做事认真的学生干部担任“小管理员”,协助班主任对设备进行管理,学校对“小管理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学校安排专人管理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不得随意搬动、拆分、外借,不得用于教学班级以外的任何场所,严禁私人占用。学校重视师生安全教育,建立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使用的安全防范机制,及时检查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确保师生安全,确保设备正常使用。三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应用能力。班班通项目学校做好校本培训工作,各校根据本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注重培训实效,同时各校要积极派老师参与各级各类的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管理应用培训,提高老师的管理应用水平。四是建立评估机制,推动全面应用。学校把教师应用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班班通”和资源实施教学的情况,纳入教师评先评优和年度岗位绩效考核内容,对应用能力强、使用效果好的教师要予以通报表扬和奖励。将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纳入绩效考核,核算工作量。各学校努力提高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的课堂使用率和学科覆盖率,要求任课教师根据本学科特点,进行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教学的常态化应用,学科运用应尽快达到全覆盖。

      3、“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扎实推进。 2013年我县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投入7万元为全县13个教学点配备了电视机及电脑,使教学点也能通过网络同步接收网上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教学点的老师都能把网上的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促进了我县的教育均衡发展。2014年全县所有教学点将结合薄弱学校改造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并且每个教学点都配备了一套班班通设备。2013年我县又积极申办,代表淮南市作为全省的“在线课堂”试点县,将建设15个主讲课堂(中心校),44个接收课堂(教学点)。省厅批准后,我县已召开了全县中心校校长专题会议,要求项目学校要尽快做好安装前的必要准备工作,要求各校抓好任课教师的在线课堂应用培训,使任课教师能够熟练地开展常态教学。项目校配备责任心强,业务熟练的兼职在线课堂教学设备管理员。我县成立了县级技术服务小组,负责在线课堂的技术支持。为了保证在线课堂项目的顺利实施,我们按省厅要求县财政拿出资金购置县级服务器、在线课堂讲台等设备。目前,我县在线课堂的网络环境,县级需要准备的设备已齐备,等省厅招标采购的设备安装到位,我县的在线课堂将在2014年建成,投入常态化教学。

      4、完成互联网升级改造。 全县城区中小学校全部实现100 M光纤接入,农村中学及中心校2013年互联网宽带全部由光纤10 M 升到20 M 。2014年为了配合在线课堂及班班通工作,今年村小、教学点已全部由4 M ADSL升级为10 M光纤,保证了学校上网及下载资源的需要,保证了学校的计算机教室及班班通设备的教育教学需要。保证“在线课堂”项目的顺利实施。

      5、举办各类信息化建设培训班。 一是分别在凤台四中、钱庙乡郑楼小学举办了三期全县“班班通”管理使用培训班。二是举办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县级骨干教师培训班。三是组织全县各中学中心校50名骨干教师参加2013年淮南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班,,我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各校的校本培训工作已组织了2000多名老师参加培训。4、举办全县计算机教室管理员培训班。5、为了推动班班通设备的使用分别在凤台四中、实验小学了举办五期教师课件制作培训班。

      6、举办了形式多样的电教观摩课、评优课,组织优秀电教论文、多媒体教育软件、教学设计方案,班班通维护技能大赛等评选工作。 其中全县有19位老师在淮南市获奖,凤台七中石玉宝老师在全省“班班通”维护技能大赛中获省级一等奖,凤台十中、回民中学胡崇、马跃宇两位老师获省级三等奖。2014年我县还承办了淮南市首届班班通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应用课例大赛两个赛点的比赛。我县有20名初中、小学老师进入最后的决赛,分别获得淮南市初中组、小学组一、二、三奖的好成绩。我们通过一系列活动来促进学校的电教活动的开展,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滁州市

凤阳县

      1、学校基础网络建设取得新进展,互联网接入率不断提高

      互联网接入是信息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保证优质教育资源、各类应用服务传输通畅的前提。为此,我县统一规范学校网络管理,进一步提升网络运行质量,实现所有中学、中心小学光纤直连,带宽提高到10—100兆,村级小学和教学点在满足教学应用的条件下,采用ADSL宽带连接方式,有效提高了中小学互联网的接入率。此外,积极推进中小学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条件较好的中小学尝试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针对不同的发展状况分层次提升中小学信息化环境,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以应用典型带动信息化发展,逐步实现在全县中小学建立数字化校园。

      2、农村薄弱学校改造项目顺利实施推进了信息化发展

      我县利用农村薄弱学校改造项目的历史机遇,配置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班班通)1065套,实现了中学、中心小学“班班通”覆盖率达100%,建设了107个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实现了我县所有教学点数字资源的全覆盖。在探索在线课堂教学模式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我县小岗学校已建成在线课堂并与滁州市第二小学签约开展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大庙中心小学和东陵小学、希望小学的在线课堂建设也已完成,即将投入使用。

      3、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技术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为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我们依托农远工程、继续教育、骨干教师、英特尔未来教育、教研员等培训项目,分别对教研员、骨干教师、一线教师和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一是重视教研员基础理论培训,充分发挥教研员的引领、指导作用,引导学校深入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推进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二是加强学科骨干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大幅提高学科骨干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用骨干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促进学校的信息化应用,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各级各类培训项目,结合实际,分层次制定培训计划,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通过各级各类培训项目的实施,建立健全了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的长效机制,使全县大部分教师接受了不同层次的培训,大幅度提高了我县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和技术保障能力。

 

 

来安县

      1、建立健全管理体制。

      来安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将“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列入2014年全县信息化工作重点,重点实施“在线课堂”系统,“智慧校园”管理平台试点,中小学计算机教室建设,教师办公电脑建设,“班班通”教育建设和来安教育城域网及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完成全县中小学宽带接入达100%,乡镇中小学建设“班班通”和校园网覆盖率达65%以上,中学生机比达6:1,小学生机比达12:1,师机比达2:1。县教育局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实施和推进全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制定并完善全县教育信息化推进方案和推进计划,解决好推进过程中的各类具体问题,保障推进工作的顺利开展。各学校也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相关人员参加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机构,确定1名主管领导和1-2名责任心强、能力强、能吃苦的同志为建设工作负责人,具体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过程中的联系、协调和施工监理等工作。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以“三通两平台”(网络宽带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平台,教育管理公共平台)为建设重点,大力推进中小学校计算机教室、“班班通”教室和数字化校园平台(智慧校园平台)建设,加大教师办公电脑配置,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和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加强职业学校、幼儿园校园网络建设,支持职业学校参与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

      3、提高支持服务水平。

      建设由县、校两级平台组成的教育教学与学习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形成面向各个学段师生提供学习资源服务、教育教学服务、网络学习支撑等在线学习和交流服务功能的一体化网络支持环境。启动教育实名网络空间“人人通”建设,通过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和网络教学活动。在有条件的学校建设专用的网络系统,开通校际之间、教师之间的网络教研,对师资条件匮乏但有条件接入网络的教学点,逐步建设教学点与条件较好学校同步上课的网络环境条件,利用网络课堂把优质教育资源快速传递到农村边远学校(县政府2014年信息化工作任务分解表第七条要求: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独特优势,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不断深入,信息化对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重点项目为:新增智慧校园12所,实现在线教育全覆盖。

      4、提升创新应用水平。

      各学校在教育管理、教学服务等方面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开展特色服务,不断提升全县教育信息化体系的服务能力。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管理和教学改革专项课题研究,探索和解决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引领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和应用创新。开展全县教育信息化试点示范创建,建立评估制度,实施阶段考核,树立示范典型,以点带面,引导教育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入。开展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工作,完善教育信息化工作激励机制。开展县、校两级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针对教育管理人员强化信息化管理培训,针对学科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培训,针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服务能力培训。依托相关学校成立县级教育信息化培训基地,形成以基地为中心,辐射全县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体系。

 

 

琅琊区

      1、加强在线课堂建设,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根据滁州市教育局统一部署,我区部分学校加入了在线课堂即“同步课堂音视频互动教学系统” 试点建设。该系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主要业务以及资源和数据进行优化、整合和融通, 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让缺师少教的农村孩子能够真正分享到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从而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目的。

      (1)2013年启动“在线(同步)课堂”项目试点工作。

      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建设音视频实时互动远程教学系统。我区首批选择了二小和三小两所学校作为试点学校进行试点建设,其中二小对定远县张桥镇中心学校(国家级信息化试点校),三小对凤阳小岗学校(省级信息化试点校),并于5月底顺利完成安装建设和前期培训,实现了只需在4M网络带宽环境下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音视频实时互动远程教学和名师教学网上直播,使优质教育资源在最大范围内共享,缩小了城乡数字化差距,先后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并要求在一定范围推广。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信息化统一部署及省、市领导指示精神,通过信息化帮助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提高农村教学点的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市教育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项目“同步课堂”系统建设工作的通知》,我区进行“一对二”模式“在线课堂”系统试点项目建设和应用,我区二期“一对二”模式项目选择了滁州一小对扬子官山小学和扬子高庙小学,使优质教育资源向更大范围辐射,有效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2) 2014年“在线课堂”(同步课堂)系统建设工作在全区全面展开。

2014年计划在全区选择农村学校(扬子八里、陈湾、雷桥)与紫薇小学、琅琊路小学等城市学校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模式“在线课堂”系统项目建设和应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边远地区辐射,努力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加快教育均衡发展。

      2、中小学“校校通”和“班班通”建设目标取得一定的成果。 截止今年6月底,全区28所中小学校全部接入互联网,占学校总数的100%;建成多媒体教室156间,占总班级数的27.8%,

      3、教师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 2013年以来,全区近900名教师参加了电教论文撰写和多媒体软件制作、“班班通”教学应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合格率达98%以上,邀请市内外专家就电子白板、软件操作及多媒体环境下的备课、上课等对一线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各校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了以信息技术环境下优质资源与学科融合应用的专题培训和校本培训。通过这些培训工作,使广大一线教师更新了观念、提升了技术,先进的教育技术和优质资源的使用效益大大提升。

      4、以教学应用和课题研究为驱动,深入开展多媒体资源与课堂教学的融合。 各中小学校倡导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应用工作,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十二五”以来,全区立项中国家级教育信息化课题2个,省级课题1个,各个课题均按研究方案深入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滁州三小的因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研究课题《小学课堂教学中提问与反馈技能的应用研究》已经结题。

      5、试点示范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3年以来,我区的滁州二小、滁州三小、滁州一小分别被确定为国家、省、市教育信息化试点示范单位。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各单位建立机制,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强化培训,推进应用,深入研究等各环节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全椒县

      1、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 明确责任

      县教育局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组,局长任组长,局领导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现代教育中心、基教股、财务股、人事股、教研室等股室为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办公室,地点设在局现代教育中心,负责制定本县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规划、实施、检查以及考核等工作。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政策保障,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对学校年度目标督导考核和主要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研究制定教育信息化检查评价办法,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效益评估,开展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表彰。完善教育信息化技术人员的编制管理与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办法,将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作为新任教师上岗、教师资格认定、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审和考核奖励等的重要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各级各类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制定和落实教育信息化发展优惠政策,协调制定并落实各级各类学校、师生和相关教育机构在网络接入等方面的资费优惠政策。

      2、多方筹集资金  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自2010年以来,县教育局严格执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文件要求“每年用于信息技术教育的经费不少于学校公用经费的10%,有条件的学校可见这一比例扩大到15%…”。按照滁州市教育局的统一布置,全椒县每年将学校公用经费的5%统筹到县教育局专用账户,实行县管校用,县教育局根据全县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合理、科学调配使用,四年来共为28所学校新建、更新计算机教室30座,投入资金400多万元。县教育局争取专项资金250多万元用于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另外,全县学校还通过各种渠道筹措社会企业个人资助款50多万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全椒县委、县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工作也十分重视,2013年,为县南屏中学、第二实验小学以及县特殊教育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600多万元专项资金。

      3、加强教师应用培训 提高操作技能

      要充分发挥基础教育信息化设备的效益,教师是关键,为了提高全县广大教师的现代教育技能,自2008年以来,县教育局每年都按照要求组织教师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类教师信息化培训班,另外,每年利用暑期举办教师实用技能培训班,实行封闭管理,统一吃住,力求实效,每校培训1—2名骨干教师,培训所需费用由县政府全额承担。全县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打造一支具有现代信息技能和素养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维护、服务和管理队伍,确保教育信息化各项建设的正常推进。通过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培训和学科教师的现代教育能力培训,形成“县、校”二级服务体系与保障体系。目前,全县“班班通”项目学校的80%教师能够熟练利用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进行课堂教学。

      4、抓好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

      完成专任学科教师、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及校长、教育管理人员信息化应用能力和领导力全员培训,努力构建一支业务过硬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形成一批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信息素养高、处理能力强的教师队伍。重点加强农村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中招录信息技术专任教师30多人充实到全县中小学。为学校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提供了强有力地人才保障。

      5、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课程整合等活动

      鼓励学校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近年来,我县获得国家级立项的课题一个,省级立项的课题五个(其中有二个课题已经顺利结题),县教育局对学校的立项课题都膈腧一定的资金支持,确保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开足开齐信息技术课,开展学生信息技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实践创新能力。

      6、以活动促运用  以运用促发展

      为了促进“班班通”设备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近年来,县教育局组织了全县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及基本功竞赛、全县“农远工程”教学应用新星评比、“农远工程”优秀管理员评比、教师教学资源运用选拔赛、教师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大赛、教师自制优秀课件评比等活动,通过活动发现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县教育局给予通报表扬。并从中推荐参加省市同类型比赛,截止2014年,全县分别有4人获得安徽省“农远工程”教学应用新星和“农远工程”优秀管理员称号,1人获得安徽省首届“教学资源应用”新星称号,有一大批教师分别在省市各类竞赛中获奖。2013年全椒县江海小学机器人代表队参加世界教育机器人大赛中国锦标赛获小学组一等奖;2011年全椒县襄河中学参加安徽省机器人大赛获得初中足球机器人比赛冠军。为了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县教育局每年定期举办全县“班班通”教学优质课观摩会,参加观摩的教师有300多人左右,2013年11月,全椒县成功承办了滁州市“班班通”教学优质课观摩会,来自滁州市8个县(市、区)的100多名骨干教师现场观摩。推动了这项工作向纵深发展。

 

 

六安市

霍山县

      1、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我县实施第三批“班班通”项目工程,共采购班级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350套。其中,上级专项资金292.28万元,采购设备251套,装备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34所,教学点34个;为培育全县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整体优势,避免普通高中成为信息化发展的洼地,县级自筹资金112.84万元,采购设备99套,装备普通高中4所。目前已经完成招标,并于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供货、安装合同,正在安装施工中。

      为优化学校网络环境,提高“班班通”设备上网速率和课堂教学质量,县级统筹安排资金161.83万元,拟为38所中小学校新建校园网。目前,该项目也已完成招标,正在安装施工中。

      为确保“班班通”项目和“校园网”项目顺利实施,我局已对前期准备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各项目学校都在积极行动,精心布置和完善施工环境。按照计划,从暑期开始即可组织施工安装,秋学期开学前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和工程验收等各项任务,力争不影响新学期全面投入使用。

      2、加强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建设。

      我县是山区县,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相对薄弱,特别是原来民办转公办的老龄教师,还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接受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比较差。为充分发挥“班班通”设备的使用效益,按照分级实施、分层培训、分类要求的原则,县局制定了对今年项目学校的校长、技术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和全体教师的培训计划。县级培训到骨干,校级培训到全员。为确保培训质量,县教育局与各项目学校校长签订《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安装与管理使用责任书》,各项目学校校长将与本校学科教师签订《“班班通”教学应用培训工作责任书及班班通设备使用责任状》。

      针对我县实际,积极参与国家与省级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的申报工作。以“山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研修的问题和对策研究”为申报课题,以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为主体,但家庙中心学校、与儿街中心学校、单龙寺中心学校为成员,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将信息技术与山区学校校本培训有机的结合起来,进一步探索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的新途径。目前,该课题的申报材料已经报送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

      3、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为推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综合应用,以信息技术应用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县电教馆与教研室密切配合,协调行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师备课、课堂教学、评价反馈、教学反思等各环节中的应用,力争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组织进行课堂教学,是当前要重点解决的迫切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尝试,教师面向信息化的专业发展水平得到了一定提升。今年,我县组织开展“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视频课例大赛”活动,推选出15节课例参加国家级评选,其中白莲岩中心学校张晓娟老师执教的《雨点》、佛子岭中心学校彭传慧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周敏老师执教的《三个小伙伴》获得国家级三等奖。

      4、积极参与“智慧霍山”教育项目的顶层设计工作。

      信息化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技术和资源的共享性、互通性。最近三年,我县陆续为各中小学新建了校园网,但由于没有点与点的对接,形成了相对封闭、互不关联的信息孤岛。为了有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布局,实现各中小学的互联互通,县局结合“智慧霍山”建设项目,重点申报了霍山教育城域网工程。在教育城域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教育集群网站建设,并建成自己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除了教育城域网项目,我县还申报了义务教育学校计算机教室建设项目、课堂教学录播系统建设项目和非义务教育“班班通”建设项目。为加大新设备、新技术的建设和应用力度,我县将加快教师电子备课教室建设步伐,同时引导有条件的中小学加快配备校园广播系统、校园监控系统、校园通讯系统、数字化实验室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信息化设施设备,为适应今后“三网融合”数字化校园的发展趋势打下良好基础。

 

 

金寨县

      1 、提高认识,把资源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任务

      电教馆按照省馆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资源建设及资源综合应用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全县中小学校和教师重视教育资源建设。

      (1)示范引领。南溪中学在省市电教管理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已成功审批为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电教馆配合学校拟定中小学各科教育软件需求,由华师京城全面捐赠价值约三百万元的软件资源,目前已建成全县教育资源样板库。《安徽教育信息化》2013年第4期作过《走信息化发展之路,破农村学校之困境》专题介绍。

      (2)组织选购。按照省馆教育软件工作会议要求,我们积极向全县32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班班通”项目学校推荐订购省馆正版教学软件。

      (3)自主开发建设。一年来,我县在不断充实各校教学资源库的同时,高度重视自主开发资源,注重录制教学专题片和典型课例。梅山一小张飒爽老师《 MY  Friends 》获省一等奖优质课例,被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选用。梅山一小付小丽老师的课例获华东三省优秀奖。

      另外,凡在市级以上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奖的作品,包括课件制作、示范课、优秀素材、获奖论文等,都作为自主开发的资源纳入各校资源库以备应用。

      2 、积极培训,把提高教育技术能力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源动力

      由于我县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较弱,严重制约了教育技术和资源在教学课堂的应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注重做好序列培训工作,如:

      (1)“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培训;

      (2)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3)义务教育新课标教材培训;

      (4)班班通教学应用培训;

      3、加强交流,把开展各类活动作为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的重要举措

      (1)积极交流学习。 电教馆一向重视加强与周边地市开展电化教育交流学习,去年11月1-4日组织六名电教教研员赴山东邹城参加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电化教育研究会,积极与相关地市进行互动交流,学习取经。电教馆工作同志还积极参加“2013上海教育博览暨上海教育信息化展”、“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成果巡展”和省各项电教会议。今年又参加了“2014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 既开阔了视野,又增强了工作紧迫感和责任心

      (2)努力开展活动。 教育信息化工作注重以活动促应用,电教馆每年都动员中小学师生参与各项电教竞赛活动。今年又有27位教师递交作品参加了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深感欣慰的是参赛师生逐年增多,获奖面逐年扩大,获奖层次逐年提高。

      (3)开展网上结对。 电教馆一直注重推动信息化建设基础较好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成功推介南溪中学、金江实验学校和梅山一小已与长三角网上结对成功。梅山一小获去年长三角结对学校微视频大赛一等奖。

      此外,县内网上交流更加频繁。南溪中学与六安一中、县内青山中学、燕子河中学建有双向视频,相互借鉴和切磋教学技艺。电教馆、梅山一小、小南京和金江实验学校成为全县疑难问题交流点,网上交流应用经验,并解决全县班班通应用技术问题。

 

 

马鞍山市

花山区

      1 、加强建设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

      2012年,一次性投入160万元,为区属24所小学配备了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核心的“班班通”设备共130套,“班班通”正式在全区范围内推广运用。同年暑期,在全面摸排、调研全区学校计算机教室配备及使用情况后,按照“轻重缓急”、“向农村倾斜”的原则,分步实施,分批更新2005年以前建设的学生机房。完成濮塘中心小学、湖东路二小等8所学校近500台学生电脑的更换工作,累计投入资金120余万元,惠及8000多名师生。加强公办初中信息化建设,下拨专款140余万元给七中、八中、金瑞中学等6所中学,用于“录播教室”、“班班通”、“计算机教室”等项目的建设与更新,全面提升了区属中学的信息化整体水平。为满足一线教师备课以及信息化教学的需要,近年来,持续投入资金约450万元配备教师办公电脑近1500余台,为最大限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搭建了科学发展的平台。

      2 、启动实施花山区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

      2013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印发马鞍山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及《马鞍山市2013 年农村中小学、幼儿园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等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在开展了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了我区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三年发展规划,拟投入1500余万元用于班班通、数字化校园、学生计算机教室更新、录播教室、电子书包等项目建设,把教育信息化纳入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战略,以构建能够满足教育教学需求的信息化平台,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明确2013年为推进年,2014年为提升年,2015年为达标年,到2015年实现:校园网络、中小学及幼儿园大班“班班通”全覆盖,计算机教室达标率95%,生机比达6:1、师机比为1:1,试点建设一定数量的录播教室和电子书包,建立、完善市、县(区)、校三级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覆盖100%的学校,100%学校建成数字化校园,完成信息化应用能力全员培训,95%的学科教师具备利用数字资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

      2013年,已投入资金695万元(其中区级配套资金345.9万元)在我区建成20个幼儿园大班班班通设备,10个多媒体机房设备,226套中小学班班通设备及100台教师办公电脑;完成两所学校60个信息点及网络施工。2014年,计划继续投入资金1139.66万元(其中区级需配套资金569.83万元),建设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教室7个,教师办公电脑125台,新建中小学“班班通”170套,升级88套,配套配备科大讯飞畅言教学系统477套;加强信息化网络工程,全面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2所学校60个信息点施工;开展信息化试点建设工程,建设电子书包项目班级6个录播教室项目班级10个。

      3 、以培训促提高,加强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信息化教育师资队伍,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我区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以培训促提高,有计划、分步骤、分层次地通过集中与远程相结合的方式,将循序渐进的整体培训与持之以恒的分层培养相结合,以专题教研活动为载体,通过各种理论与实践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运用水平,整个队伍的专业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始终抓住4个重点:一是领导力培训,使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到位;二是电教员(或技术员)培训,使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技术保障到位;三是学科培训,使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教学有机整合;四是校本培训,使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效果到位。

      2013年,积极开展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当年受训人数为1000余人,顺利完成46%的年度比例培训任务。根据我区制定的教育技术培训计划,拟于2014年完成辖区内所有学科教师的培训工作。目前,各校校本集中培训已于6月底前完成。

      为加强“多媒体机房”、“班班通”等工程项目管理,提高设备应用水平,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做到建用并举,今年上半年,组织开展了区2013年教育信息化项目培训工作。3月中下旬,集中开展了中小学“班班通”专场培训会、机房管理培训会及幼儿园大班“班班通”专场培训会,共计8场,近500名教师参加培训。4月下旬,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畅言”软件系统培训会。经过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当堂展示交流等环节的学习,提高了参训教师技能技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后期各校开展二次培训,真正达到“全员会”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几年来,组织各类培训累计达到4000余人次。

      4 、以科研为先导,促进教育创新

      教育科研是教育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以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辅助教科研已然成为关键。为此,我们不断拓宽思路,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促进教育创新。一是建立网上结对学校。2012年,按照自愿申报、互惠互利的原则,我区积极组织,各校迅速响应,提交申请参与构建城乡学校网上一体化互动平台,最终确定八中、钟村小学等20所中小学与和县、含山及博望区20所中小学建立网上结对联系。通过“城乡共建网”,结对学校在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将有效开展活动,进行无障碍的交流沟通,实现学校资源与经验过程性的动态实时共享,互帮互学,相互促进,形成共建学校网上立体化互动的新教育模式,最大限度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共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二是积极开展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随着 “班班通”等现代教育教学设备在我区普及后,我们积极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马鞍山市2012年电子白板教学应用大赛暨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资源应用新星评比中,我区成绩喜人,17名中小学教师在该项比赛中获奖。其中,七中汪曙生、师范附小李琳等7名教师荣获市电子白板教学应用比赛一等奖,金玉兰小学徐超、金瑞中学尹捷等3名教师获市教学资源应用新星评比一等奖。2013年省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实验中学林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等9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2件,二等奖5件,三等奖2件,获奖数量、等次在全市均名列前茅;在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 参评课评比中,八中教育集团教师脱颖而出,3门学科4节课例获得全国奖。其中,刘美、王晓燕获全国二等奖,王媛媛、王艳获全国三等奖。三是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在2012年全省组织开展的优秀教学录像课征集工作中及优秀网络课程及资源征集活动中,我区分别有8件、4件教师作品被收录入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和安徽教师工作室。2013年,在中央电教馆组织的“首届全国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应用交流推广活动”中,组织我区3所学校相关6名教师参评,全省共9篇作品获奖,我区独占3篇。其中,八中汤胜老师、殷俊老师的作品分别荣获中学组一等奖(全国共10名)和最佳人气奖、最佳技术应用奖,殷俊老师受邀在总结交流会上作专题汇报;湖东路三小刘畅老师的作品荣获小学组二等奖。在第三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应用成果展示活动评比中,湖东路三小刘畅的《安徽外研版Book 4 Unit 2 Lesson 2》、七中汪曙生的《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等4名教师作品获省二等奖;和平楼小学王柳的《克与千克》等6名教师作品获省三等奖。

      5 、以试点为契机,带动整体提升

      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区教育局一直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组织区属中小学认真学习领会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和安徽省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对教育信息化提出的目标和要求,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精神,从整体上把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积极参与和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着力推进和发挥信息化在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中的应用与管理。在2013年初省教育厅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名单中,我区新都小学作为省级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榜上有名。全市只有7所学校被选为试点单位,其中小学仅2所,新都小学是市区唯一的一所试点小学。我们将继续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使试点工作真正成为推进全区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平台。

      6 、以应用为目的,提高师生素养

      为提高广大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技能,探索课内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的途径,营造适应青少年创新氛围的社会环境,我们组织师生积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举行的各种信息技术竞赛活动。如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资源应用新星评比活动,全市多媒体教育软件、优秀教育技术论文等七项电教学术作品评选活动,全市网络管理员技能基本功比赛,市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竞赛,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等,通过这些竞赛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利用率,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2013年,组织9个队参加“讯飞杯”省中小学机器人比赛活动,我区有3个队获省二等奖,4个队获省三等奖。组织12个队参加“安徽省第十三届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我区选手获奖成绩喜人,12个队全部获奖,其中FLL小学组有3个队获二等奖,2个队获三等奖;FLL中学组有5个队获三等奖;综合小学组分别各有1队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在第十三届“讯飞杯”电脑制作活动中,区内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市级评选推荐省赛,我区有网页设计、电脑绘画、电脑动画及电子板报等8件作品获省二等奖,5件作品获省三等奖。

      在历年举行的全市多媒体教育软件、优秀教育技术论文等七项电教学术作品评选活动中,我区教师参与面广,获奖人次众多,并有多篇作品报送至省、国家进行评选,成绩骄人。今年,我区共上报参评作品近600件,有410件作品分获市一、二、三等奖,获奖面达70%。其中获市一等奖108篇,市二等奖145篇,市三等奖157篇。花山区教育局、七中等8个单位被评为“最佳组织单位奖”;邵礼华、王军等19人被评为“最佳组织个人奖”。

 

 

雨山区

      1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建设

      雨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区属中小学、幼儿园调研,多次召开区政府常务会进行专项研究,制定了《雨山区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雨山区2013年中小学、大班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和《雨山区2014年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同时,成立了由区长为组长、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雨山区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确定了以项目建设为抓手,认真做好需求调研、经费测算、方案制定、计划上报、数据收集、检查验收等工作,积极配合市教育局做好专项督查,统筹推进全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

      强化制度、机制建设,有序推进全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一是建立了教育信息化建设例会制度,定期研究信息化工作,统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二是建立了经费专管专用制度,设立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账户,统筹管理建设资金使用。三是建立了周例会和月汇报制度。每周五召开周例会,总结回顾一周建设进程,解决过程性问题,做好后期工作计划;每月30日前,向领导小组汇报本月建设进展和下月工作计划。四是建立了政府主导的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切实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项目的建设、应用维护资金和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学校应确保10%以上的生均公用经费用于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应用。

      2 、抓好项目推进,强化教学应用

      2013年是马鞍山市教育信息化提升年,根据市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安排,雨山区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共投资350万元,主要完成了雨山中心小学2所村小计算机教室的建设、实验学校中学部及南山、十二中等9所市区中小学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教室改造和雨山实验学校、新建小学等6所学校及10所幼儿园(含马钢幼儿园)大班77套“班班通”工程建设,还添置271台教师电脑,为新建小学、雨山中心小学、十二中、花园中学教师更换了办公电脑,做到人手1台,并全面完成了新建小学的标准化配置任务。目前,所有项目已完成验收工作。此外,为了保障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最大化发挥项目建设为教学服务的作用,区政府投资近35万元为十二中、雨山实验学校、新建小学、四村小学、雨山中心小学、南山小学的机房进行了改造,并铺设了静电地板;投资25万元给2所村小完成了电路改造,有效地保障了本年度项目建设的实施。

      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区教育局积极配合市教育局和工程实施单位,将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落实好、建设好、管理好。一是努力做好计划申报、组织协调、施工监督和验收等工作,完善项目管理制度,将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和学校的需求及时与各方沟通,确保所有工程都按质按量、高标准的完成。二是加强项目建成后的后续管理工作。要求每个学校严格新建项目资产管理,落实专人负责;要求施工厂商安排好售后服务,开展培训,切实保障教学使用。

      在稳步做好年度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区教育局将信息化建设重心从建设好转移到管理好和应用好上,进一步加大信息化设备的应用推广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一是充分发挥区教育局现代教育技术和教研骨干作用,围绕服务教学、服务师生、服务课堂的宗旨,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设备的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二是继续做好教师信息化素养全员培训工作,按照省培计划,组织开展好远程培训和在线考试,推进信息化应用“扫盲”工作。三是开展各项培训,提升参训学员信息素养,着力打造一支具有较高信息化领导力和应用水平的骨干队伍。目前我区已举办电子白板应用培训讲座8场,教育信息化培训5场,全区百分之八十的教师已接受培训。同时组织了局领导和校长参加了市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专题培训,组织了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参加市教育信息化素养培训。四是开展一系列强化信息化设备应用的课程评比、资源评选等活动,提高教师应用水平,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新环境下的教学探究。今年在省市教育信息化大赛中我区有近二百件作品获奖,同时我区自己开展了区多媒体课件大赛、区微课制作比赛等,并将现代教育技术列入教师基本功进行考核,在新建小学进行试点,要求人人过关,下一步将推广到全区。

      3 、继续加大投入深度,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今年,我区计划再投资636万元,努力实现全区中小学和公办幼儿园大班“班班通”全覆盖,生机比达到7:1,师机比达到1:1。主要工作目标是:一是新建70套班班通,完成班班通中小学全覆盖。二是更新中小学机房3个。三是完成8所中小学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和部分学校电子书包试点工作,并新建录播教室2间。四是添置教室办公电脑200台。五是做好推进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区级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和网络教研平台,指导学校建立网络教研、学生学习、师生交流平台,推进校本资源库建设。六是进一步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实现校领导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骨干教师信息素养高级培训、普通教师信息素养全员培训相结合,构建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信息素养高、应用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当涂县

      1 、本县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展情况

      2013年我县对80所农村中小学、幼儿园进行了信息化项目建设,其中,中小学计算机网络教室及老旧机房改造项目25个、村小简易计算机教室项目15个、教学点电子阅览室项目11个、幼儿园大班班班通项目63个、配备教师办公电脑757台。截止到2013年底全县中心小学以上规模的学校都已建有计算机网络教室和“班班通”,部分村完小也已经建有计算机网络教室和“班班通”。计算机生机比达9:1,师机比达3:1。2014年,我县将完成村完小以上学校的计算机配备任务,使计算机生机比达7:1,师机比达1.5:1, 完成教育信息化省级试点学校录播教室的建设,使我县95%中小学校完成计算机配备,班班多媒体实现全覆盖,在城乡网络结对学校中建设录播教室。

      2 、制定规划,有序推进

      为全面提高我县教育信息化水平,促进当涂教育公平、均衡、优质、有序发展,我县制定《当涂县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3-2017年)》。《规划》指出了2013—2017年我县的发展目标:1.到2017全县基本实现以校园网为标志的高层次“校校通”工程;建成丰富的以本县学科资源为主体的全县教育教学资源及其管理应用体系;建立以数字化校园为核心的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和数据查询体系;建立一支以网络管理员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管理队伍和具有较高信息化素养的、以学科一线教师为核心的各级各类信息化系统的应用队伍;在教育管理、学科教学诸多方面建立新的工作方法或应用模式。2.实施五大项目:农村薄弱学校计算机教室建设项目;农村中小学校园网建设项目;“班班通” 建设项目;电子备课室、录播教室远程互动平台建设项目;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到2017年全县100%的中小学校建有校园网,生机比达到6:1,师机比达1:1。分步实施学生学习专用计算机推广使用计划,到2017年学生计算机应用普及率达100%。

      3 、狠抓培训,促进应用

      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硬件是基础,应用是关键。要使新型现代教育信息化设备在现代教育中发挥作用,就必须有一支能够高水平地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为此,我县把教师培训摆在重要位置上来抓,开展了集中培训、专题培训、远程培训、校本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全面提高教师运用水平。在多种形式、多场次地毯式的培训的基础上,我县开展了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大赛、课件评比、微课程开发等多种形式的评比活动。积极引导教师探索微课程和翻转课堂,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展以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核心的各类课题申报、立项、研究工作。

 

 

芜湖市

镜湖区

      1 、重视装备建设,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一流的办学条件是信息化工作的有力保障。近年来,镜湖区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逐年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全区现有中小学36所,均已接入互联网,宽带接入率达100%,所有学校均已建成校园网。目前36所中小学共建有多媒体室52个,网络教室54个,全区各中小学共有班级647个,已完成班班通建设466个(占总数72%)。全区共有教师2056人,教师用机1509台,师机比1.3:1;共有学生27691人,学生用机3345台,生机比约8:1。2014年计划投入教学设备1940多万元,各校办学条件将得到了更大的改善。

      2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

      为更好地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水平,一直以来,镜湖区教育局电教馆紧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赛契机,努力搭建教师参赛平台,通过比赛,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应用,实现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近5年来共有80多位教师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比赛中获奖。多名教师在全省教师信息化大赛中获奖,多名学生在全省“讯飞杯”电脑制作活动中获奖,每年均有选手入选全国赛。

      全区有5所学校已建成在线课堂主播教室,3所学校建成在线课堂接收教室。制定了《镜湖区“在线课堂”试验计划》,定期开展“在线课堂”教学活动。4所学校电子备课系统使用逐步常态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经常受邀赴各县区开展电子备课指导工作。

      3 、加强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教师信息素养,镜湖区电教馆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内容涉及信息员培训、网管员培训、电教员培训、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电子白板应用培训”、“学科骨干教师课件制作培训”等。其中2013年7月至12月开展的首批镜湖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历时六个月,采用分级培训的形式,培训面涉及全区中小学教师,2014年3月—10月,正在开展第二批全员培训活动。通过培训使相关人员和广大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得到提升,让他们学以致用,使之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更好的效果。

      4 、加强网站建设,发挥网站的宣传交流作用

      镜湖教育信息网站自开通以来,经过多次改版,使网站结构更趋合理,并更新、充实了网站中各个栏目的内容。在肩负原有宣传窗口重任的同时,镜湖教育信息网不断致力于政务办公和公众参与特色功能,启用在线咨询、建议栏目全新答复平台。目前镜湖区地域跨度大、校园数量多,资源收集、调研反馈等部分工作受客观因素制约影响效率,为方便工作进度监督和工作资料的收集整理,考虑到镜湖区教育信息网已具有稳定的信息发布机制和用户群体,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网的现有资源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目前任务发布、进程监督、在线资料收集等政务平台功能正在试运行中。2013年镜湖教育信息网荣获省优秀教育门户网站称号,这是继荣获全国县级五十佳网站称号后又一殊荣,也是芜湖市唯一获得此称号的区县级网站。

 

 

鸠江区

      1 、发挥校园网站作用,实现资源共享

      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根据区教育局年度重点工作安排,区电教馆组织新划入中小学校网站管理员进行培训,设计并制作校园网站,现已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建立了网站信息联络员信息发布体系,新建校园网站的信息更新、发布正常。

      2 、加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高教师应用水平

      根据省市电教部门文件要求,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市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并作为区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主讲教师。制定并印发了《鸠江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施方案》,实施了区级集中培训。各校根据区级培训要求,组织开展了校级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截止目前,我区共有800余名教师完成了教育技术能力集中培训。培训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推动了各学科教师利用“班班通”设备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3 、学校标准化建设、新校内涵配套设施稳步推进

      深入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的学校调研,统计汇总调研数据后,摸排出标准化建设所缺信息化设备,编制项目清单,制作委托招标函,通过招投标程序,完成标准化建设学校信息化配套项目的实施,确保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按进度完成。

      按照新校筹备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对水岸星辰学校、新褐山小学等新校进行了前期调研,与相关建设单位就学校信息化配套项目的实施进行了无缝对接。根据省市学校信息化建设要求,确定新校内涵配套项目,指导筹备工作小组按照政府招投标工作流程,完成项目采购,确保新校如期开办。

 

 

无为县

      1 、制定网络建设方案。 无为县教育城域网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数据中心、网络中心和接入单位,采用“市—县—学校”三级架构。

      2 、全面实现校校通。 建设高速互联、可控可管、绿色安全的教育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到2014年全面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含教学点)。

      3 、全面实现班班通。 在建设相对完备校园网的基础上,按照省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标准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要求,给每一个教学班级配备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2014年全县教学点100%实现资源全覆盖。

      4 、安排专项资金为部分学校配备教师机。 2014年拟配备2500台教师机,实现全县师机比达2:1。

      5 、安排专项资金为部分学校配备计算网络教室。 2014年拟配备3000台学生机,实现全县生机比达20:1。

      6 、在无为三中和实验小学建设2个全自动录播教室,目前已进入招标采购程序。

      7 、进一步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 2014年,在城区一所小学开展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试点。

      8 、开展电子书包和学生人手一机的网络教学方式试点工作,鼓励学校利用网络开展协同教学。 2013年,结合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专项课题,在洪巷湖陇初中开展电子书包试点工作,2014年继续推进应用。

      9 、加大投入,保障运转。 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加大县级资金投入。2014年,在县教育附加中列支1460万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各中小学也节约开支,加大经费投入,在教师培训、应用推广、安全维护等方面提供保障。近几年,全县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学校信息技术装备,初步建成教育信息资源库,部分学校建成校园局域网,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10 、为有效解决信息化维保问题,我县积极探索采用市场化运作机制,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构建信息化维保长效机制。 2014年暑期,拟安排人员为2011、2012两年配备的班班通投影仪设备入校除尘一次,今后每年将安排集中除尘一次,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各校均确定1至2名兼职教师,负责信息化设备设施和网络的日常管理维护、信息更新以及资源上传等工作,提高设备完好率和使用效率,保障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11 、加强培训,提高技能。 我县高度重视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工作,采取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先后组织了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班班通和教学点资源全覆盖项目学校教育技术培训等,参与各类培训人员达4千余人次,班班通项目学校和教学点资源全覆盖学校教师均参加了校本培训,一线年轻教师全部通过了操作考核,省厅颁发合格证书。2013年度,根据省厅继续教育要求,我县共开设9期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班,参与人数达3900余人。目前,2013年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工作均已完成,绝大部分参训教师完成了培训任务并通过考核。2014年度计划培训学科教师3200人。通过多轮次全员培训,提高全县教师教育信息化素养,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人人会”目标。

 

 

宣城市

绩溪县

      1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近年来,我县加大投入,推进“薄改”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实施。2011年至2013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投入资金1720万元加强硬件实施建设(其中,中央和省投入615万元,县财政投入1105万元),其中图书、多媒体投入375万元;实验仪器投入690万元;校园网络投入70万元;农村薄弱学校改造投入585万元。目前,全县各中小学校教育硬件设施大为改善,全县所有学校都接入互联网,10所学校建成学校网站,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计算机全部配备或更新,生机比达10:1,建成多媒体教室319间,占69%,配套多媒体班级208个,配备率78.1%,图书配备学校36所,达标率100%,完成“教学点教学资源全覆盖”28个教学点建设任务,24所学校建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达标率66.7%。按照《绩溪县教育信息化三年建设计划》要求,2014年我县计划投入440.9万元,3所学校配备录播教室,5所学校配备计算机564台,2所学校配套17个多媒体教室,5所学校接入互联网宽带,以上项目正在实施中。2015年计划投入490.4万元,2所学校配备录播教室,45所学校配备计算机471台,4所学校配套5个多媒体教室,16所学校接入互联网宽带;2016年计划投入209.8万元,3所学校配备录播教室,9所学校配套19个多媒体教室,29所学校接入互联网宽带。

    2 、启动省第一批在线课堂实验县项目准备工作。 根据《安徽省关于印发在线课堂应用与管理相关制度的通知》和《关于启动我县第一批在线课堂建设工作的通知》,全县6个主讲课堂和11个接收课堂学校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并与县移动公司签订协议,确保6个主讲课堂10m光纤11个接收课堂4m光纤到位,加快校园网建设,为县教育专网建设工作做好准备。

      3 、强化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按照“校长要懂、骨干要精、人人要会”的要求,开展培训工作。组织开展通过省视频培训平台完成“班班通”项目学校管理员和部分学科教师的通识培训、全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全县畅言教学软件使用、数字资源全覆盖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校本培训完成90%。同时以教学应用为目的,坚持“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大力推动教师制作教学课件,参加和举办信息技术示范课、优质课评比活动,5名教师先后被评为“市级教学资源应用新星”,中小学教师电教六项学术作品及多媒体教学课件多人次在省、市获奖,中小学生电脑作品制作获全国二、三等奖,并获优秀组织奖,今年3月份上传中央电教馆“全国新媒体新技术教学视频课例大赛”课例5节,有3节获奖(其中二等奖1节、三等奖2节)。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省级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农村小学信息化平台构建与应用研究》于2013年上半年结题,省级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农村小学班班通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拓展研究》正在实施中。

 

 

郎溪县

      1 、加强领导,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成立由分管县长为组长,教体局、发改委、财政局、经信委、人社局、编办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县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县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的统筹、组织协调和督查指导。

      2 、加大教育信息化装备的经费投入。

      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使我县信息技术装备水平迅速提高。2010年以来,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1500多万元。

      3 、加强教育信息化师资的队伍建设。

      我们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点,采取引进、招聘与培训相结合的办法,不断补充数量、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在师资数量的补充方面,针对我县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不足的现状,我县立足实际,通过强化培训、引进优秀人才、重点招聘等途径,培养、聘用了一批专、兼职的信息技术教师。目前,专业教师的数量已基本能满足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4 、提升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应用水平。

      一是以课题研究为基础,提升学科整合力度。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课题研究为基础,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创设课程环境,培养学生全面的信息素养,实现学生学习环境的拓展、迁移和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郎溪中学、实验初中、实验小学等学校的一批国家、省、市级课题也相继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二是以信息网建设为支架,提升信息交流速度。郎溪县教育体育信息网从正式运行开始,就十分注重发挥效益,服务基层。网上设立“工作动态”、“文件通知”、“校园时讯”、“政务公开”等十多个栏目,及时发布信息,不仅减少了办公经费、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方便社会各界及时了解郎溪教育体育,尤其是为基层学校及时了解、交流信息提供了重要平台。

 

 

铜陵市

铜陵郊区

      1 、组织保障

      为统筹协调和管理本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促进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特成立由区教体局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教育局各科室长、区教育技术装备站负责人、区教研室教研员、各中心学校校长为成员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2 、机制保障

      建立郊区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定期工作制度,定期研究和部署教育信息化工作,特别是制定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划、制定激励政策、推进工作开展、统筹经费投入和资源配置,确保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明确工作职责,理顺工作体系。教育督导部门要将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列入教育目标责任考核重点,建立和完善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专项督导评估和考核机制。

      3 、技术保障

      充分落实各级文件要求,培养或引进合格网络管理员,组成郊区网络管理员队伍,依照相关文件组织管理,明确网络管理员在信息技术校本培训、网络和系统维护、桌面支持、媒体制作等方面的工作要求。及时根据学校(幼儿园)信息化发展需求调整网络管理员岗位数,保障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加强全区网络管理员队伍培养建设,培养一支既掌握信息技术应用又掌握培训和管理的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

      4 、经费保障

      落实信息化建设所需的经费,积极争取把教育信息化工程列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区政府按教育附加一定比例拨付专项经费,区教体局在每年的教育经费预算中安排一定的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确保经费标准逐年提高;学校在安排信息化教育经费时,应该全面考虑资源建设、教师培训、系统建设及设备维修维护等方面的需要,确保应用工作协调发展;切实加强经费使用的监督与管理,积极探索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的监测评估和督导机制,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经费划拨、使用的检查监督,努力提高投入的使用效益。

 

 

狮子山区

      1. 加强组织领导。 区政府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指导、管理、师训等工作。区教体局及各学校也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具体实施。

      2. 加强网络教室建设。 2011年以前,我区学校虽然均建有机房,但大部分机房的设备陈旧,已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教学的需求。区政府2012-2013年,投入资金140万元建设网络教室9间。目前,11所学校共有网络教室13间,2014-2015年计划更新4间网络教室。

      3. 实施“校校通、班班通”工程。 区属所有学校均采用光纤专线接入互联网(其中100兆接入2所、20兆接入2所、10兆接入7所),并将信息点布到教师办公室,大部分学校已将信息点布到专用教室和班级,基本实现“校校通”。2012和2013年分两次共投入资金250余万元,配备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系统130套,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全覆盖。

      4. 重视数字资源建设。各校依托市教育城域网、现代远程教育等互联网资源,及自购的教学软件,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同时,在活动中积极开发校本资源,加强具有学校特色的资源建设。我区有19节优质电教课被市教育局收录于资源库中。

      5. 打造数字化校园。 2013年,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将西湖中心学校和春晓学校确定为首批数字化校园建设试点学校,投入专项资金70万元用于两校数字化校园一期建设,目前已投入使用,并初现成效。

      6.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一是重能力培训。2012年组织安排了全员白板运用培训;今年5月完成了56人次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初级培训,43人次的“班班通”维护使用高级培训。2013年根据省教育厅“统一安排,分年实施”的要求完成了175人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二是重常规运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的意见》,要求各校加强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的运用;同时,通过开展运用多媒体教学交流活动,提升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体现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三是重交流合作。积极开展长三角网上结对工作,通过线上交流、线下互访,提高结对实效。四是重课题研究。西湖中心学校省级课题《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校本课程整合应用研究》顺利结题,并荣获省三等奖;另开源小学和东山小学等3个十二五省重点课题正在研究当中。五是重成效检验。 2012年9月第一次组织参加了全国第四届SMART杯交互式电子白板大赛。在总获奖率只有57%的情况下,我区送选课例全部获奖,区教体局也获得优秀组织奖。在短短的两年里,我区各校共拍摄交互式电子白板电教课例34节,参加省级以上比赛4次,共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12个,省级奖6个。

 

 

池州市

贵池区

      1 、突出重点,实施项目。 积极推进“在线课堂”项目建设,确保全区48个主讲课堂、92个教学点9月1日按时上课,确保今年底教学点光纤接入达到4M以上,中心小学、初级中学光纤接入达到10M以上,高级中学、完全中学、中职学校光纤接入达到20M以上,全面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目标。认真实施标准化建设“班班通”项目,力争2015年秋季学期开学前全区中小学“班班通”配备率达到100%。

      2 、加强培训,提高能力。 加强“班班通”使用培训,先后召开“班班通”项目建设现场会和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管理应用培训会,105名骨干教师、管理员和300余名学科教师得到培训,设备、资源应用能力全面提高。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的内容重要依据,为广大教师创造“想用、会用、乐用”良好氛围,促进“网络教学人人通”。

      3 、规范管理,建章立制。 结合实际制订班班通、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9项功能教室管理制度,将制度制成标牌分发到校并悬挂上墙,做到制度有上墙、使用有记录、责任有落实。各项目学校均设专兼职计算机、“班班通”管理员,对教育信息化设备、器材进行固定资产登记和分类管理。利用省教育厅应用状态监测平台及时掌握“班班通”使用情况,项目设备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4 、创新方法,加强督查。 积极推进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工作,5所学校先后与外地学校成功结对,结对学校实现资源共享。组织教师在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上传教育教学资源,参与网上互动和备课,提交教学反思、教育故事和教学经验。各校结合三级教研活动,利用“班班通”开展应用比赛,以赛促学,以学促教。梅街中心学校对使用“班班通”设备上课的教师进行奖励,城西小学邀请家长对教师“班班通”设备使用情况进行监督,项目设施设备使用率全面提高。

 

 

东至县

      1、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装备水平。 一是学校宽带网络建设。根据省教育厅通知要求,所有实施多媒体远程教育设备项目的学校必须提前做好学校网络接入工作,班班通项目学校的带宽不低于10M,“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学校的带宽不低于4M。在项目实施前,县教育局即要求学校必须严格按照省厅要求做好宽带网络接入工作,中学和中心学校本部以及规模较大的小学需采用光纤接入,其他完小和教学点采用ADSL拨号上网,为教育信息化打通绿色通道。二是实施班班通项目。目前,全县98所中小学实施了班班通项目,配备模式一设备60套,模式三259套,模式四146套,模式五102套。三是实施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在省教育厅的支持下,我县106个教学点全部实施了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通过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站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教学点开展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四是做好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摸底排查工作,对学校的信息化装备情况进行摸底统计,为前期领导决策、后期实施“全面改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推动全县教育信息化的稳步发展。

      2、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 一是印发了《东至县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使用制度》(东教电函[2014]12号)通知,进一步规范全县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与使用工作。二是优化整合“东至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专业指导组”成员,建立“县级技术员包片、区域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包乡镇、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包校”的县、片、校三级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做好信息化设备的日常检测、一般性故障修复等工作,为教育信息化设备的运维提供技术支撑。三是修订了“东至县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与应用年度目标管理”督导考核细则,督促学校管理者抓好信息技术应用工作,使从教育管理者到一线教师和技术管理人员,都能产生积极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内动力,确保应用常态化。

      3、全面提升教师队伍信息化应用水平。 为全面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我县多次开展培训,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技能两个层面的培训,培训内容有办公管理、财务、学籍管理、课件制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等方面,培训形式有项目施工现场培训、管理员技能培训、学科教师远程培训、信息技术应用远程培训等。通过采用多形式、全方位的培训、引进优秀专业人才、招聘专职教师等方式,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有了一个大的飞跃。很多老师成了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的能手,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4、全面推进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一是促理念转变。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二是促教师成长。各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中青年教师和优质课的评选,都把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重要条件。三是促学生学习。将信息技术列为中小学生必修课,开展初中毕业升学信息技术上机操作考试,其考生成绩计入中考总分。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讯飞杯”电脑制作活动等,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石台县

      1 、以点带面,加强信息化教育示范校建设。 近年来,为推动信息化发展,我们高度重视信息化示范学校的示范作用。通过“典型引路、点面结合”的方法,全面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与应用。

      2 、加强教育科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 确立“以科研为先导,以应用为抓手”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是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积极开展教育科研,鼓励支持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探索。二是充分运用全县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的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

      3 、深入课堂,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 学校组织教师上好公开课、示范课和研修课,同时举办教育资源进课堂教学实践交流活动。充分发挥应用示范学校的作用,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学观摩交流活动,开展课堂教学评价,利用典型课堂案例进行教学交流、研讨与反思等。

      4 、县教体局广泛开展各种评选、竞赛活动促应用。 近年来,通过开展全县中小学电教七项作品制作评选、电教优质课比赛、中小学生电脑作品评选等一系列活动,营造了学、用教育现代信息技术的浓厚氛围,调动和激发了广大师生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设备的积极性,促进了信息技术运用水平的持续提高。2013年全县中小学参赛作品中获得市级以上的一、二等奖荣誉达125人次。

 

 

安庆市

宜秀区

      1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全区有60所学校接入互联网,有20所学校配备计算机网络教室,全区学生用计算机总台数为1204台。其中,小学635台,初中569台,高中150台。建有332个多媒体教室,45所学校实现班班通,22所学校安装了校园安全电子监控系统,电子政务和视频会议系统覆盖了全区农村中心小学以上的所有学校。

      2 、教育信息资源日益丰富

      通过引进、整合、研发、共建等多种渠道,全区中心小学及初中、高中已初步形成本校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内容涉及各年级各学科。实现了课程资源的网络共享及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模式等功能。

      3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成效显著

      从2006年开始,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科培训内容,利用五年时间完成了对全区教师的计算机初级和中级能力培训,先后培训教师达到2800多人次。从2008年开始,教师培训逐步转向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上来,充分发挥省、市、区、校四级培训网络,加大对学校校长、学科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的培训,涌现出一大批省、市、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能手。通过这些强制性的培训,整体上提高了广大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知水平,激发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信息技术教育逐步普及和提高

      截止目前,全区共有55所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学科教学,7所初级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纳入全区统考范围,统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建成了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试题库,统考成绩记入学生发展档案,并作为衡量各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开展效果的重要指标。

 

 

大观区

      1 、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展和运用的关键是教师,加强教师队伍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我们特别注重的工作。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设备,经常组织我区部分中小学的骨干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要求各校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项培训,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鼓励中青年教师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备课和研讨活动,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有效上课。现在我区各校已初步形成网络管理员队伍和信息化教学应用队伍,推动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中的全面应用。

      2 、全面开展教育技术主题应用活动,促进教师教育技术理论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我们开展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比赛,进行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和模式的探索。另外,我们要求教师进行博客建设活动,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带头建设好个人博客,带头进行网上备课、评课、研讨,开展网上教研,通过学校领导、教师骨干的带头作用,已有三百多位教师在网上建立了个人教育博客,逐步形成了我区教师博客群。每年年终区内还开展包括电教作品的教学成果评比活动。我区的市级以上电教示范学校积极开展实验课题研究,努力提高信息技术和教学整合应用的理论水平。

      3 、教育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信息平台和学科资源建设。 我们加强教育局网站建设的同时,还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全区学校的网站群。现在我区的教育网已形成教育局、学校、名师、学生、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桥梁。我区的教育网的访问量逐年增加,曾获得了安庆市局举办的首届教育网站评比一等奖。区电教馆每年还收集学校获奖教师的课堂录像、课件和论文等,逐步建立了资料齐全并及时更新的教案、论文、课件、视频课、专家讲座、学习专题等区级学科资源库。

 

 

桐城市

      1 、成立组织机构,精心规划实施方案

      成立以分管市长为组长,以政办、教育、财政、发改为成员单位的桐城市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教育分管局长兼任。我们本着坚持超前策划,软, 硬兼施,建设, , 与管理并行,应用与研究同步的基本原则,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皖政〔2014〕25号)精神,精心规划制定了桐城市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实施方案(2014-2018)。

      2 、教育信息化支撑环境建设初具规模

      目前我市所有学校均有满足要求的互联网宽带接入,对于班班通项目计划在2014年底达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85%的班级覆盖率。所有班班通项目校均配备有电子备课室,网络架构和设备基本满足要求,部分规模学校建有网络中心机房,架设有应用服务器和校园门户网站。全市90%以上的学校拥有数字化校园监控系统和校园广播系统。

      依托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我市积极完善教育信息化支撑环境的搭建工作。我市是教育部“网络视频研修系统”试点单位、安徽省信息化区域试点单位、安徽省“同城示范课堂”试点单位,目前各项试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实施当中。为充分将“三通两平台”落地进校,我们正在依次进行、逐项落实,只有先“管理信息化”才能“应用信息化”,为此我们在完善“教育公共管理平台”的基础上积极筹划实施“教育资源管理平台”的工作。本地化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开始启动,通过引进、整合、研发、共建等多种渠道,形成能够体现桐城教育特色和水平的市级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内容涉及基础教育所有学科。部分学校也形成了相当数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能够上网共享课程资源。

      3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初见成效

      小学(含教学点)、初级中学(含九年一贯制学校)、普通高中(含完全中学)均按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及省市有关要求,开齐开足信息技术课程,普高学生会考合格率基本达到100%。随着“校校通”工程和“班班通”工程的深入开展,教育局在注重引入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同时,不定期开展各级各类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工作,也建立了一支我市教育信息化战线上的骨干队伍。2013年5月份我市教育局制定了《桐城市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案》,计划分4年时间完成我市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截止到今年暑期我们开展了两期“桐城市教育技术能力骨干教师培训”,共培训骨干教师1032名,涵盖全市所有基础教育学校,全员培训工作将由这批骨干通过校本培训的方式来完成。

      4 、注重专业人员队伍建设,信息化应用效益成效明显

      信息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辅助教育教学,近几年来我市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教学大赛上屡获佳绩,这些离不开信息化环境下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在安徽省优秀网络课程及资源征集活动中,我市有9篇作品被征集,且作者分布涵盖高中、初中、中心小学、村小。信息化的发展队伍建设尤其重要,我市建立有一支高水品的学校管理员队伍,在2013年暑期举行的安徽省现代远程教学设备维护技能大赛中,我市斩获一等奖2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共有4名选手参赛,全部获奖),在全省县区级单位中名列前茅。

      5 、很抓示范校信息化建设,依托信息化科研课题,以点带面促发展

      随着班班通项目的实施,我市为配合项目实施由信息化试点校实验中学、陶冲初中、实验小学分别申请了安徽省“十二五”规划重点教育技术课题《班班通工程教师培训模式与策略的研究》和《网络环境下教师教研模式及案例研究》,今年为配合我市的“同城示范课堂”试点工作,教育局仪器电教站又申请了安徽省“十二五”规划重点教育技术课题《同城在线课堂建设与应用研究》。以上课题的顺利开题和实施为我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枞阳县

      1 、负重奋进,夯实教育信息化基础

      近两年,我县完成了95所学校的959套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配备,结合项目的实施,县局为项目学校统一采购配备了校园网设备和布线,并为中心学校和初中配备了服务器、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和学校网站,实现了项目学校的“班班通”,设备学生受益率已达63.6%。三期项目的456套设备已在安装调试中。这显著改善了项目学校信息化装备条件,对促进新课程改革实施和信息化教育教学起到积极而强大的支持和推动

      2 、应用先导,着力提升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信息化装备给学校的教育教学教研、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新的高效平台。为此,我们出台相关规定和措施,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列入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工作考核范畴,要求各学校结合校情制定短期、中期、长期校本培训计划,倡导 “无电不优”,即各类教学考研人员和作品的评选都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培训是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重要环节。2013年,我们组织了全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分五天培训了400多名语、数、英、物、化五个学科的教师;开展了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培训了194名学科骨干教师;先后开展了二期班班通项目45所学校的校长培训、电教管理员培训、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和校本全员培训。另外还组织了22人参加国家和省级相关培训。这些都得到了学校的支持,教师的欢迎,效果明显,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怀宁县

      1 、加快基础设备设施建设,提高教育信息化装备水平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备设施是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为此,今年我们把全县教育信息化的工作重点放在怀宁教育城域网的建设工作上,通过多次与电信和移动两家线路运营商谈判,最终以最佳方案与电信和移动达成租用线路协议。目前有关施工的各项工作正在顺利实施中,有170多所学校接入了互联网;几年来,我们完成了全县33所教学点教学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工作;为85所学校完成了班级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的配备工作和数字化校园平台的搭建工作。

      2 、加强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

      大力培养信息素养高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已经成为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重点加强了三支队伍建设,首先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由于我县专业信息技术教师严重不足,近年来我们通过大量培训,来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目前,全县初中、中心学校均配备有专(兼)职的信息技术教师,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提供了保证,满足了学校教育教学的需求。其次是网络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近年来我们除了组织教师参加省、市相关培训外,利用暑期,我们多次组织学校网络管理骨干人员的县级培训;目前,全县每个乡镇均配有多名技术较为全面的专(兼)职网管人员或技术骨干,负责本乡镇各类学校的网络管理工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了技术保证,使全县各类学校的网络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校园网络设施维护及时、管理有序,有力地保证了运行安全及教育教学的正常应用。第三是教师队伍建设。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过去习惯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提高一线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2013年暑期我们开展了首轮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今年我们又将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第二轮全员培训,各校也进行了相关的校本培训;每年我们还组织教师参加省、市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通过各种理论与技术培训,大大提高了广大一线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技术运用水平。

      3 、建设服务体系,强化管理考核,服务教育教学

      一是完善信息技术支持服务体系。2010年,我们在原怀宁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技术工作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怀宁县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工程技术工作小组。同时我们按照“专、兼、聘”相结合的形式,建立了一支数量充足,业务精通的技术服务人员队伍,努力做到了中小学信息化工作“软件故障不过天,硬件故障不跨周”,不断提高了信息技术服务水平。二是落实网络管理人员工作职责。我们要求各中小学校安排专人定期做好设备的清查核对和保养维修工作,对发生硬件故障的设备及时更换或维修;同时完善学校内部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出借、使用和赔偿制度,保证了各类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的正常使用。三是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考核。我们要求各中小学校把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与研究工作纳入对教师常规工作的考核之中,学校与教师签订岗位目标任务书,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县教育局对学校的考核进行全面督查,强化考核结果的应用,强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2013年,我们开展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和基础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和应用的专项督查。

 

 

潜山县

      1 、加强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借助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等项目的实施,为保障教育信息化有良好的实施載体,我县分三个批次对义务教育学校实施教育信息化核心工程---“班班通”工程:

2010—2011年度为11所学校配备34个普通投影机教室(模式1—1),并利用县级资金招标34台电脑配备给上述学校;同时为16所学校配备281台DLP背投。

      2012年度为30所中、小学配备314座短焦投影机教室(模式3—2)设备。

      2013年度计划为26所中、小学配备225座短焦投影机教室(模式3—2)设备。

      2012、2013两年度还为全县178个教学点配备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

      2 、尽力为学校教育信息化架设畅通通道。 为保证班班通设备正常使用有安全、畅通的网络通道,2012、2013年度教育局利用县级资金为先期实施班班通项目的学校招标采购防火墙、主干交换机、宽带路由器、资源服务器、长效ups等网络核心部件,两年费用总和为238.75万元。这些核心部件配备学校也为各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依据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运行、维护、培训资金按照“分级分类由各级政府分担的原则”。推动政府充分整合现有经费渠道,制定教育信息化建设、运行、维护、培训所需经费标准,保障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运行、维护、培训所需费用。

      4 、逐年考核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重点目标。 今年对各校的考核要点是:

      1)、学校公用经费用于信息化支出的比例不低于10%;

      2)、教师配备备课台式电脑的比例即师机比不低于4:1,小学、初中生机比不低于13:1,高中生机比不低于10:1;

      3)、中心校以上学校应建立校园网站,校本资源总量不低于50G(其中视频以外资源容量不少于30G),每年更新资源总量不少于5G;

      4)、学校70%以上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常态化教学,教师每年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不少于10课时。

 

 

黄山市

徽州区

      1 、加大投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从2013年起,徽州区在全面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改造”班班通项目的基础上,自筹经费加大对全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在城区徽州二中、南山小学投入117万元,建设了班班通;投入近100万元,对区内5所中小学的计算机教室进行了改建或新建。2014年继续筹措经费200余万元,为城区岩寺小学等学校建设班班通,为区内3所学校改建或新建计算机教室。为全区所有教学点实施“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基本实现全区中小学“校校通”、“班班通”。

      2 、加强培训,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

      2013年以来,为提高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先后选派教师参加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开展区级骨干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组织教师参加网上培训。根据黄山市教育局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建设规划,2014-2016年,我们将组织全区所有教师、校长和教研员参加黄山市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此项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项培训,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获得资格证书,获得教育技术能力资格证书认定当年继续教育48学时,考核不合格,不能上岗,待自费继续培训、补考,直至合格才能上岗。

      3 、强化应用,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效益

      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各领域应用的探索与实践,通过组织教师教育技术课堂教学应用大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质课评选、课程资源开发等活动,引导教师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创新学科教学方式。开展学生电脑作品等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应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内外学习和研究。在“建、管、用、研”工作各个方面同步推进,制定统一规范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加强设备管理、技术管理、应用管理;做好教学应用工作,达到日常教学“人人会用”,公开教学“个个活用”,教学比赛示范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展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发挥全区专职、兼职教研人员的业务优势,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课题研究工作,提升应用水平,从而促进“人人通”应用。

      4 、完善制度,助推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

成立区、校两级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协调相关部门、人员的分工协作,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加强管理,为教育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建立学校信息化专任教师队伍,完善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的编制管理与职称(职务)评聘办法,对各学校教育信息化目标完成和应用情况进行年度绩效考评,并将考评结果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目标管理和督导评估考核,为教育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以需求为导向,统筹规划,建立政府主导、多方筹措的经费投入机制,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的建设、培训应用和维护等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强教育信息化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为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屯溪区

      1 、学校多媒体教室的建设

      目前城区和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拥有专用多媒体教室达到100%,部分学校拥有两个专用多媒体教室。

      2 、学校电脑室的建设

      城区和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拥有电脑教室达到100%。部分城区学校通过更新和扩建拥有两个电脑教室。

      3 、中小学“班班通”工程

      2014年班班通多媒体设备投入450万元,推进了以网络、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等信息化终端设备进教室为主的“班班通”建设工程,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信息化水平。2014年底,全面完成中小学“班班通”建设工程。

      4 、建立校园广播网和监控系统,建立区级教育信息网页

      5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与学方式变革

      屯溪区开展了语文、数学、英语的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活动,从中推荐优秀教师参加黄山市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活动,其中宁盈盈和程武还代表黄山市参加了2014年安徽省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活动,并分别获得了二等奖和三等奖;同时我区还派教师参加了2014年安徽省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视频课例大赛。

      6 、积极参加有关信息技术活动

      组织教师参加安徽省教育教学信息技术大赛,包括课件、各学科课例、主题社区、微课、综合课例、软件设计等六个方面;组织各校完成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平台注册及应用试点申报工作;组织参加全省中小学“讯飞杯”电脑制作比赛活动。

      7 、组织全区中小学教师参加黄山市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到今年9月底,全体教师轮训结束。

 

 

黟县

      1 、筹措资金、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

  为保障建设进度,根据黟县教育信息化规划分年度据推进计划,县教育局要求教育信息化负责部门提出详细实施计划表,精心编制各建设项目资金,并于今年初专门就资金投入进行了专题研究,对教育信息化本年度各项建设安排了148.2万元预算。七月份,根据项目实施调整情况,对教育信息化年度资金安排做出调整,将资金安排提高到161.6万元,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

四、找准切入点,分步实施

      2 、实施在线课堂建设

      根据省教育厅皖教秘〔2014〕76号《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启动我省第一批在线课堂建设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县被确定为第一批在线课堂建设单位。按照省厅规划,我县在线课堂建设7个主播课堂、14个接收课堂,省教育厅要求在线课堂建设30天内要完成施工总量的30%,9月1日正式投入教学使用。

      3 、组建光纤城域网,打好网络基础

      结合在线课堂建设要求,我县拟将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统一接入百M光纤(远期可升级到千M),建成黟县教育城域网,为今后进一步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打牢网络基础。目前教育城域网已制定好方案,与建设厂商进行了前期工作对接,正报政府研究。

      4 、以应用为抓手,找准切入点

  为强化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教育管理上的应用,县教育局制定计划,拟建县级教育应用平台,本年度将建设黟县教育信息统一论证平台,在此基础上,建立教育管理OA、教师电子备课系统、师生电子图书系统、班班通教学应用监控系统。此项工作已制定好方案,前期咨询软件厂商,目前即将进入招投标程序。

 

 

广德县

      1 、加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

      2009年我县自筹资金313万元,实施班班通工程,为全县公办初中,中心小学,城区规模完小部分班级配备了电脑和液晶电视。建立了校园网,并接入互联网,网络到班级,初步实现教学资源班班通。

      2010年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正式启动,加快了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2010至2013年、共投入774万元,对39所学校673个班级(占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班级总数的94%)的班班通设备进行了改造升级,全部换装成电子白板和55吋交互式液晶电视一体机。对学校外网进行升级,根据学校规模大小实际情况,中心小学、初中互联网接入带宽10兆以上,教学点及部分村完小4兆以上,目前我县基本建成了以宽带网络为依托,覆盖全县中小学和教育管理部门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大大提高了我县教育信息化水平。

      2012年至2014上半年,共投入400余万元,分三次集中采购电脑1365台,对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的微机室电脑进行更新换代,截止目前,除4所教学点未建网络计算机室,其余学校均建1-2个网络计算机室,生机比达到或超过12:1。

      2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提高学校管理干部及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和应用水平,充分发挥设备的使用效率。采取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通过面授或远程视频等形式,计划1--3年,对所有教师进行一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今年已完成了44所学校,2190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完成率达70%,初步达到“班班通、人人用”的效果。

      3 、开展电教教研活动,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今年组织开展我县中小学生电脑制作评选及上报优秀作品参加省级、国家级评选,1人获国家级三等奖,2人获省二等奖,9人获省三等奖;组织参加“中国移动校讯通杯”中小学教师论文大赛,获国家级三等奖、省级三等奖各1人;参加全省教学资源应用新星评选活动,1人获“省教学资源应用新星”荣誉称号;组织教师参加全省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维护技能竞赛,2人获省三等奖;开展了优秀教育技术论文等六项电教学术作品县级评选工作;组织开展我县第五届小学生汉字录入比赛和我县第二届电子白板教学应用大赛。

 

 

宿松县

      1 、重视学校信息技术领导力培训

      我县教育局长及分管局长分年度参加了教育部举办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干部专题培训》,为我县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决策依据。2014年4月,县教育局在县教师进修学校举办了《宿松县教育信息化规划与建设管理培训班》,聘请了滁州市定远县以及安庆市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专家作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专题讲座。全县76名中小学校长参加了培训。通过集中培训,学校领导开阔了思路,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奠定理论基础。

      2 、抓好电教管理员及学科教师队伍培训

      依托年度“班班通”项目建设和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教育局对各校的电教管理员及学科教师进行设备使用与维护、信息技术的专题培训。电教管理员培训达120人次以上,通过培训,电教管理员的信息化水平有了明显提升,有利于确保先进的现代教育设备发挥更大的效益。

      3 、做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培训

      充分发挥电教管理员的示范作用,通过校本培训的方式覆盖到学校每一位学科教师,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信息素养,逐步提高了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教学水平。近几年全县校本培训达到2500人次以上。

      4 、以赛、训促应用,以活动促提高

      近几年来,教育局选送超过30人次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的专题培训、竞赛,累计培训骨干教师80余人次,获奖6人次以上。通过赛、训,促使电教管理员不仅自身信息化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还成为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技术骨干和应用带头人,在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中,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安徽召开省级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推进会
       经安徽省委组织部、省委非公经济和社会安徽省民政厅
省民政厅组织年度部门预算项目论证
        近日,省民政厅召开2020年部门预算项目论证会,邀请系统内专业人员、财政和其他省直部门管理人员,以及第三方机构专家,对预算金额大、影响范围广的6个重点预算项目,涉及金额5.安徽省民政厅
于勇参加全国民政厅(局)长专题研讨班学习
    为推动全国民政系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安徽省民政厅
省民政厅召开离退休人员年中座谈会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干部工作安徽省民政厅
耿学梅副厅长调研灵璧县特困供养机构
      为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安徽省民政厅
高光权赴阜阳市颍泉区开展定点帮扶脱贫攻坚专题调研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进安徽省民政厅
省司法厅促进法治处赴泾县司法所蹲点调研
  为贯彻落实省厅关于推进机关干部下沉司法所工作部司法厅
省民政厅举行“庆七一、上党课”活动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6月29日上午,安徽省民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