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县(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经验做法

04.08.2014  10:51

7月22日至23日,省教育厅在合肥市举办了全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专题培训班,各县(区)教育局书面交流了各地实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要做法。现将部分县(区)主要经验做法摘要如下,供大家参考学习。(排名不分先后)

合肥市:

包河区

1、统筹规划,明确工作思路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列入区政府重点工作,纳入对教育局的目标考核。为切实加强对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包河区教育信息化三年规划,明确信息化工作的思路和目标任务,建立了信息化建设保障机制。统筹规划包河区智慧教育和数字化校园建设,分三年逐步实现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形成全区共建共享数字资源库,大力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保障足额的教育信息化经费,在学校信息化设备建设之外,每年安排信息化推进工作专项经费,用于平台应用完善、信息技术活动等,全力打造“全省教育第一强区”。

2、课题引领,整体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

以“十二五”全国信息技术重点课题《包河区教育信息化区域整体推进实践与研究》为抓手,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从关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表面转向关注各学科的渗透,从关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关注实际应用的效益和效果,从关注短期行为转向关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从关注个别学校的实验转向关注成片的联动,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聚焦在信息技术在教学全过程的广泛应用,发现和培育一批有效应用的典型,充分发挥其辐射和示范作用,通过“以点带面,以面促点”,最终达到整个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和均衡发展。

3、拓展信息化应用,促进深度融合

(1)促进教育评价科学化。我区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评价改革。借助评价分析软件优化学生的考试和评价,分项给出评价结论。同时教师可以在网上阅卷,由电脑评价分析软件自动分析整体学业水平发展情况,教师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辅导。

(2)转移学生学习决定权。我区积极推进“翻转课堂”,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参与度更强。翻转课堂还与我区的“引导自学型”课堂、“生本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提高信息技术教研水平。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新教研模式,转变教学方式,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及网络教研为重点,教研部门组织学校和学科骨干利用区教育平台、飞信、 QQ群等多种方式,开展教研活动,有《网络集体备课模式研究》、《网络主题论坛模式研究》、《网络课例研究模式研究》、《课堂教学研究》,现已建立学科教研QQ群18个、名师工作室博客17个,利用QQ群及时发布教研信息、交流教学经验、上传教师优秀课件、教学设计和专家讲座等教学资源,QQ群里经常性开展主题论坛活动,并邀请专家对教师的见解进行点评。网络教研拉近了教研员、名师与普通教师的距离,也为更多的教师提供了发表见解的平台,改变了教研活动由教研员一个人唱独角戏的状况,参与面广,发言踊跃,对很多问题的互动讨论甚至辩论,使得教师在交流研讨中不断进步。

20多所学校通过电视台及录播设备,为每一位教师拍摄教学实录,以“镜子课堂”,“课堂影院”进行研讨、交流,引领老师通过对自己课堂的深刻剖析,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有效促进专业成长,打造高效课堂。一批学校教师实现了“人人通”,建设了班级空间,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管理、方便家长互动。

4、提升校长的信息技术领导力和执行力

每年举办暑期校长高级研修班,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培训内容,邀请北京、上海信息化专家来我区举办大数据、信息技术应用等信息化培训,参加全国信息化论坛及多场报告会,拓展信息化视野。积极组织校长及电教骨干教师走出去,学习先进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经验,提升学校负责人对信息技术的领导力和执行力。

蜀山区

1、大幅提升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我们坚持以训促用,把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性工作,将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的理论、方法以及案例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加大培训力度。一是强化全员培训。二是推进骨干培训。三是引领校本培训。四是以赛促训,丰富培训内容。连续四年有序组织教师参加全国中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科教学大赛、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等活动。先后承办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2013年,启动蜀山区教师多媒体教学应用全员大练兵活动,全员培训、全员参赛。

2、着力推进教育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我区通过严谨开题、专家引领、任务驱动、过程跟进、经费保障、区域推进等六项措施,积极推进教育信息技术课题研究工作。一是课题引领,区域应用深入推进。十五期间,我们初步探讨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技术对课程改革的作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网络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困惑。十一五期间,着力解决信息化应用对学校、对师生、对教学本身产生的影响。十二五以来,区教体局申报全国数字化学习研究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优化课堂教学研究》,区属学校全部参与;另有17所学校的课题经过中央电教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和省电教馆重点课题立项,约占全市三分之一。课题研究的内容更加丰富,从信息技术对学校管理、师生成长的影响,回归课堂教学,回归新媒体新技术应用对教学的影响。二是专家指导,课题研究有效开展。积极争取高校合作,整合高校优质资源,定期邀请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教授,深入学校,指导课题研究,把脉应用。我们将信息技术应用作为研究的必要内容,有计划邀请省市专家现场指导。从研究方案制定、到研究过程、成果总结,全程指导、全程跟进、全程管理,促进各校交流共享,真研究、真行动。三是归纳得当,课题成果总结推广。定期召开课题研究培训会、阶段交流会、成果展示会,推广课题成果。通过专家引领、任务驱动、网上交流、行为跟进等研究模式,圆满完成课题预定任务;实验成果的推广和普及,超前性和常态化的应用,进一步影响了全局的改革和发展,在周边区域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教育信息技术课题研究工作已经成为我区各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巢湖市

1、加大教学电脑升级配备力度。截止今年7月初,义务教育学校生机比已达12:1。2014年上半年,我市利用县级财政资金和合肥市标准化建设装备类投入奖补资金约800万元,采购了3000余台教学电脑,对以前校校通工程配备的电脑进行了升级,对于部分规模小人数不多学校结合教学用房实际,配备了10到30座不等的电脑教室,电脑教室的配备,保证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提高了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2、实现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的目标。我市目前有54个教学点,至今年暑期,所有教学点均配备了可联网的触控一体机,教师可方便地利用省电教馆的学科资源进行播放教学。我们要求各乡镇中心学校保证教学点日常运营投入,保证教育技术经费投入,并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

庐阳区

1、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多媒体教学应用大练兵活动。去年五月份,区教体局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开展庐阳区2013年中小学教师多媒体教学应用大练兵活动的通知》和《实施方案》。活动以多媒体教学应用为主题,开展教师全员培训、“五个一”展示评选活动等。全区2600多名教师参加了大练兵活动校本培训,撰写教学设计2448篇、教学反思2258篇、教学论文2148篇,制作多媒体课件1856份,1645名教师在校内进行了教学展示,420多名教师经学校推荐参加了区级“五个一”评选活动。区电教馆在庐阳教育体育网上开辟了专栏,及时发布相关信息。2014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练兵活动正在进行之中。大练兵活动使得我区教师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融合的能力不断提升,新课程实施水平不断提高。

2、组织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示与课例评选。“班班通”教学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有效手段。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区教体局每年组织一次互动式电子白板教学研讨和多媒体教学应用展示评选。这些活动,为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的意识和能力,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4年,在全国第七届互动课堂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中,我区有8节课获一等奖,9节课获二等奖,18节课获三等奖,其中有4节课在现场会上展示(1节上课,3节说课),均获得现场展示课一等奖。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以来,我区教师共有140多节多媒体教学课例在省和全国评选中获奖,3名教师获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资源应用新星”称号。

3、积极开展网上结对活动。根据上级部门的统一安排,我区参与网上结对的学校共6所,其中有长三角结对、地市结对和城乡结对等。各结对学校积极开展各种线上、线下交流活动,南门小学2012年加入长三角“教憨小组”,坚持“优势互补、长期合作、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原则,依托长三角资源网网站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分享管理经验和教科研信息,服务教育教学。结对以来,“教憨小组”五所学校均承办过至少一次大型交流活动,南门小学担任2014年执行组长,负责本组年度计划的制定和活动的组织。

2014年,在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开展好原有结对活动以外,将重点组织本区8对城乡共同体学校通过网络开展网上教学观摩、网络教研、资源共享、相互开放网络空间等工作,探讨网上结对的方式、方法,实现城乡学校的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肥西县

1、分层分类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强化教育信息化校长队伍、培训队伍、管理员队伍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成为肥西的一个重点也是亮点工作。2005至2013年,以本县培养的培训团队为师资,以自编本土培训教材《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程》为内容,分别在肥西师范学校、金桥职高等培训基地举办了管理员班13个(培训管理员近712人次)、管理干部班3个(培训管理干部<校长>270人次)、教学应用班和课件班55个(培训一线教师3513人次)、教育技术能力骨干班2个(培训骨干教师200人)、网络管理班1个(培训网络管理员100人),推动全县各校举办教育技术校本培训(培训15000人次以上),现在正在组织实施省级远程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已经完成2400人。2011至2013年,县政府共投入300万元,加大对教师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培训,培养了一批具有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教师队伍和信息化教学能手,形成具有肥西教育特色的培训模式。2014年暑期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正在进行中,预期培训人数达1100人。

2、以“大练兵”活动为抓手,全力推进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与研究工作。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面向学生,进入课堂,用于教学”,实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人人会”的目标,于2013年出台了《关于印发<肥西县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肥教〔2013〕12号)文件,2014年出台了《关于开展2014年全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练兵活动的通知》(肥教〔2014〕56号)文件,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中小学教师多媒体教学应用大练兵活动领导小组,活动参加对象为全县中小学专任教师,主要活动包括学习篇、实践篇、展示篇、提升篇;活动从每年3月份开始到11月份结束,分为宣传动员、组织实施、总结评估三个阶段进行。

我县2014年大练兵活动方案与市及其它县区有诸多不同,如:培训内容与模式不同,除了市规定动作之外,我县还安排有1100人的集中培训;评比方法不同,我县电教学术作品通过肥西电教作品评选平台提交,采用网络评审加展示的形式进行;教学展示的时间和方法不同,我县由教研室牵头举办,采取校内选拔、教研分会推荐、县级终评的三级模式;方案中的某些细节不同,如针对电教学术作品评比,我县制作了防学术行为不端的模板等。近年来,我县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成果丰硕,共获省级奖项150多个,国家级奖项28个,学生取得市级以上奖项400多人次,成绩斐然。2013年荣获合肥市大练兵活动优秀组织奖,2014年3月,肥西县教育局获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应用成果评比“优秀组织管理奖”,在刚刚结束的“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中,我县参评课获一等奖1人、二等奖6人、三等奖2人,说课评比一等奖1人。

瑶海区

1、特色:“高校引领、行政推动、有效融合、科学发展”。

瑶海首先把“高校引领”作为第一个选择,将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学院等一批高等院校的资源作为瑶海教育信息化的种子引进,再后来生根发芽、散枝生叶。高校优质的教育信息化资源与地方迫切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产生碰撞,进而融合,成为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智力保障。而“行政推动”则是瑶海教育信息化的一个根本保障:经费、人才、机制保障,政策的支持、财政的供给、人才的引进都需要行政权力的保障,同时,全区域、整体性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方式也得到确定,为教育信息化快速、整体推进奠定了良好前提。“科学发展”则是指瑶海教育信息化遵循硬件建设、学习运用、人才培养、平台建设、资源生成这样的科学规律来运转,每一个步骤既有条不紊又不断调整,日臻完善。“有效整合”则是应用层面的需要,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要以信息化的手段来提升教育、优化课堂、造福孩子,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现代化接班人。整合的关键是教师教育理念的变化、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以及带给孩子全新的学习体验和无限的知识感知,因此,整合的有效性是瑶海教育信息化在课堂上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2、成效:“三通”全通,“三用”常态。

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教育信息化在现一阶段的一个标志性的要求或目标。在瑶海这样的安徽省会城区,通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三通”已经全面实现。各中小学中接入的宽带多为中国电信10M带宽及以上网络,网络服务保障有力,宽带网络“校校通”直接为网络课堂铺平道路。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工作中,不仅各校师生能够直接即时访问互联网的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更有与高校合作形成的瑶海教育资源库,以及瑶海各学科教师共同构建的骨干教师联盟资源库、瑶海教研网、瑶海教育博客、瑶海网络研修社区等自有资源。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主要体现是瑶海网络研修社区的成功架设,社区教师个人空间汇聚了视频互动、教研论坛、教育博客、电子期刊阅览室、个人网络磁盘、骨干联盟、文档分享、课题平台等众多栏目,完全实现了统一认证,单点登录。教师在自己的空间里可以发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论文等文章类资源,也可以发布教学实录、微课、课件等视频动画类资源,这些资源在教师个人空间发布的同时,也自动推送到资源中心和该教师所在的学科联盟。从最初的教育网到教研网、教育博客,到人人参与、人人拥有的网络研修社区空间,瑶海区基本达到了“把区域教育建到互联网上”来的目标,下一步的应用拓展将更丰富。目前,全区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和博客。截至今年4月份,全区教师在网站资源中心发布文章23000多篇,上传视频、动画、图片等资源12000多条,参与视频交流7000多人次,各校建立博客群组59个,教师发布博文109000多篇。教研论坛上传中小学精品课80多节,开展的各类网络教研活动达400多次。

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是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成熟化的重要标志。互联网接入、硬件平台具备、信息化人才培养到位、信息技术水平达到要求,这些教育信息化应用要件的准备完成,让“三用”在瑶海已经成为常态化。这种常态化的形成还得益于各种评比、竞赛、奖励等激励手段的使用和引导。目前,在瑶海,教育信息化已经由数字化校园逐步走向数字化教育,辅助教学、电子备课、网络研修、网上课堂、资源共建、电子政务、网络党建等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有相对完善的平台、人才、经费支持,教育信息化应用广泛、形式多样、功能丰富。

淮北市:

濉溪县

1、建设。目前全县237所公办中小学均已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到秋季开学,“班班通”覆盖率将达到90%以上。69个教学点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暑期将安装“在线课堂”主讲教室29个,教学点接收教室69个,并采用城域网方式进行组网。50%左右的教师参加了全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部分教师在安资网和安徽教育云平台上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凸现。开通了濉溪教育电子政务系统,教育局与学校之间的公文传递基本实现无纸化。教育局与各中心校的视频会议系统已完成招标,正在进行安装调试。

2、培训。为了抓好应用工作,我县从培训入手,狠抓队伍建设,围绕“班班通”建设,先后进行了施工培训、软件安装与使用培训、资源应用培训等多轮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建立了“教育局—中心学校—项目学校”三级管理网络,与项目学校签订了培训工作责任书,搭建了“濉溪电教”QQ群,并建立了“班班通”设备网上报修系统。确定多名技术骨干,负责对中心学校进行技术指导,中心学校管理员负责对项目学校管理员的技术指导,项目学校之间还相互结对子,进行技术与教学上的帮扶活动,协助兄弟项目学校做好施工验收、软件安装、注册、培训、教学应用等工作。

亳州市:

利辛县

1、加强信息交流。2012年6月份至今,编发信息装备工作简报56期,在省教育厅、省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市教育局、县教育局、中安在线等网站发布技术装备信息90余条。

2、组织帮教。选拔业务能力较强的信息技术管理员到薄弱学校进行一对一帮教,帮助薄弱学校学科教师熟练使用“班班通”设备,并指导利用“班班通”设备进行备课、上课;开展教育教研活动,提高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和应用能力。目前,已对展沟东圩等6个农村小学进行指导帮教。

谯城区

1、开展教研评选活动,促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

为了提高教师科研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推动我区教育信息化进程,全面促进我区教育技术整合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创新,我区连续6年组织开展了优秀教育技术论文、课题研究方案等六项电教学术作品评选活动,活动共收到各类电教学术作品近4000篇(项),评出获奖作品近2000篇(项),提高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2、开展教学资源应用新星评比,提高教师应用积极性。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设备和资源的应用水平,促进义务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我区连续3年组织中小学教师开展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资源应用新星的评比活动。参赛教师利用“班班通”项目配备资源、农远工程资源等进行备课、制作课件并完成教学设计,再利用课件和设备进行无生上课。通过评比,提高了教师应用信息化设备开展教学的积极性。

3、开展教师多媒体教学大赛,促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应用。

为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落实教育信息化“走进课堂、面对学生、用于教学”的要求,迎接“班班通”信息技术浪潮的到来,切实推进我区教育信息化进程,根据亳州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我区连续4年组织举办了中小学教师多媒体教学大赛活动,参赛的学科包含了中小学各个学科各个学段,共有近900名教师参加了竞赛评比活动。参赛教师通过制作课件、课件展示、现场授课等环节,最后由评委综合评定等级,区教育局颁发证书。这项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我区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应用,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得到提高。

4、举办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提高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水平。

为贯彻落实省教育规划要求,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根据省教育厅和亳州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我区连续多年组织举办了中小学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活动,作品包含了多媒体课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例、学科主题社区、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系统等竞赛内容。活动提高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等作品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蚌埠市:

淮上区

1、建立“教育门户网站群”。通过统一部署、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管理,建立了以教育局门户网站为中心主站,以部门和学校若干子站为基础支撑的“教育门户网站群”,加快政府对公众实现“一站式”服务步伐,实现了资源互通共享,提高了教育网站的应用水平,节省了大量投资,降低了网站的运行维护成本。

2、提高一线教师信息素养与学科整合能力。我们将循序渐进的整体培训与持之以恒的分层培养相结合,以专题教研活动为载体,对学校骨干教师、中年成熟型教师、青年优秀教师、新进教师等不同层次的一线教师进行培养,通过各种理论与实践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运用水平。首先,从教学手段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辅助教学,实现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从网络应用上,通过网络在教学中的普及与应用,努力拓宽师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培养师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应用信息和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能力。第三,从评比机制上,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应用,充分发挥各种评先创优活动的促进作用,把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与学科整合作为学校评优评先、优质课评选的重要内容。

阜阳市:

太和县

1、实施育信息化装备达标工程建设,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对教育信息化逐年进行分级建设。由高到低分为A、B、C三级,从低级到高级具有一定的衔接性和可过渡性。从2013年秋季开学起,到2016年暑假间,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作如下分解。

(1)从本方案下发至2014年暑期是工程第一阶段,要求太和三中、太和五中(原墙中心学校)、太和六中(赵庙中心学校)、城关、胡总、税镇、倪邱、洪山、苗集、马集等十所达到A级教育信息化学校标准;其它乡镇中心学校和县直学校至少达到B级标准;各乡镇初中及村级小学达到或接近C级学校标准。

(2)2014年秋季开学至2015年暑假是工程第二阶段,为集中建设阶段。要求全县所有县直和乡镇中心中学、中心小学,城区学校达到A级教育信息化学校标准。各乡镇初中达到B级教育信息化学校标准;各乡镇村级小学数量在10所以下的,要求有1-2所基础较好的学校达到B级教育信息化学校标准;村级小学数量在10所以上的,要求有2-3所学校达到B级教育信息化学校标准;其余村小要积极创造条件,为达到B级教育信息化学校标准做好准备。

(3)2015年秋季开学至2016年暑假是工程第三阶段,为完善升级阶段。要求已经达到A级教育信息化学校标准的学校,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进一步升级,把学生管理、教师考勤、资源管理等全方位纳入教育信息化建设范畴。达到B、C级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学校,根据学校的发展情况,向高一级教育信息化标准升级。全县所有村级小学基本达到B级教育信息化学校标准。

2、更新理念,推动跨越发展

第一,一线工作,领导靠前指挥。我局坚持“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工作,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的工作原则,深入一线走访,摸实情,听民意,集一线智慧,力求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更合理,更有效。逐步形成一线调研,集思广益;一线推动,领导身先士卒;一线指导,确保落实的工作方式。信息化工作开展以来,所有信息化工作方面的大型会议,陈玉健局长都亲自参加并发表讲话。

第二,工程推进,合力加压提速。为确保我县信息化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实行指挥长负责制,任务分解到人,工作计划到月,活动开展到日,确保活动计划不空置,促进了全县信息化建设工作扎实高效开展。

第三,外出取经,他山之石锻璧。我局先后赴芜湖市南陵县、合肥市肥西县、宣城市宣州区第二小学、阜阳市颖泉区插花小学学习考察教育信息化建设。通过走出去,感受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速度,洞悉我县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差距,外出考察,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坚定信心,打开了我县信息化发展的思路。

第四,调度加压,群策群力共进。为切实提高工作效率,推动信息化工作高效开展。我县适时召开动员会、推进会、研讨会、现场会、总结会,及时跟踪工作进展情况,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工作落实不走样,计划不空置,推进高效率,有效增强了全县各校间的沟通交流,聚力全县信息化建设共同发展。

颍州区

1、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使用率

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区“班班通”设备管理和应用工作,我局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班班通等设备和资源管理应用工作的通知》,在这个文件里不仅对“班班通”工作确定了目标方向,还就“班班通”等项目的组织领导、性质、管理体制、应用标准范围、技术服务体系、安全使用、培训要求和标准、年度考核、经费保障等方面做出了很具体的指导意见。我们将“班班通”应用实现课时量化。规定:各项目学校将教师使用“班班通”设备的工作量按照1:1.5计算课时,并作为教师年终绩效工资兑现,对学校“班班通”设备、校园网、图书馆、实验室管理员每周认定4个课时,极大调动了负责这些项目工作的积极性,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文件一出台,立刻在全区引起很大反响,教师争着使用“班班通”设备热潮一下子掀起来了,各项目学校的“班班通”全部实现满负荷运转,甚至连自习时间也不放过,学生学习的风气也空前高涨。过去部署一项工作要不断催促,现在各人都是自觉干,争先恐后干,生怕自己落后。我们还把“班班通”管理和使用情况实行定期组织检查评比,纳入年度综合督导考核范畴,并作为教师职评、晋级、评优、评先主要指数,兑现奖惩。

为了促进“班班通”工作高效运行,我们自主设计创建了全省第一个县级标准化网站:“颍州教育标准化网”www.yzedu.net.cn,在这个网站里有有关标准化建设的文件通知,设备维护知识,常见问题处理、教师应用过程中的经验交流讨论、教师制作的课件、开展的活动、以及各单位投稿记录等等,极大丰富了资源内容,为教师使用“班班通”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不少学校还开展各类活动以促进“班班通”工作进程。王店中心校分学段,分学科进行“班班通”应用交流研讨会,集中全镇中小学教师开展活动,持续一个星期,收到良好效果。我们还先后在西湖中心校、十二里中学分别开展了为时一周的全区性“班班通”教学应用活动周,组织全区各学科教师分别到现场听课、座谈。各年级各学科全部运用“班班通”进行教学,教师随堂随班听课。实践证明此项活动的开展,大大促进了“班班通”教学的应用,推动了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

2、成立了“颍州区学校班班通和信息技术设备技术服务领导小组”,由分管局长吴文兵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小组下设3个片区,区设技术指导小组和技术保障小组,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组,分别为东片区、中片区和西片区,主要任务:负责指导项目学校做好设备维护、维修、保养、技术培训和资源应用等方面的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解决学校“班班通”和信息技术设备的一般性故障和技术问题。分别对全区各校进行服务,确保我区电教设备正常运转。我们对服务小组技术人员的培训、课时认定,费用保障等都提出具体的意见和要求。对各单位设备使用情况实行量化管理,纳入校长和教师年终绩效考核和年度考评的重要依据。建立设备设施运行维护与升级长效的投入机制,确保各类设备正常运转和高效使用。

颖东区

1、多措并举,强化管理。

一是建立管理应用QQ群。目前我区“班班通”应用交流在线人数850余人,方便了广大教师交流沟通、互帮互学、排除故障等问题解决。二是配齐辅助设备和管理助手。各项目学校按规范要求统一配备了窗帘、防尘罩和吹风机等必要防护设备,明确班主任为“班班通”设备管理第一责任人,并在学生中设立了电教班级专干或者“班班通”使用小助手,配合班主任和教师共同管理好使用好“班班通”设备。三是强化维修服务工作。区教育局从全区基层学校抽调懂业务、通技术、乐奉献的骨干教师20人组成颍东区“班班通”维修维护服务队,负责指导全区“班班通”设备的维修维护工作;各项目学校分别选任1名骨干教师作为“班班通”设备维修维护管理员,具体负责校级“班班通”设备的维修维护工作。四是保障设备维护经费。区教育局制定了《颍东区电化教育和技术装备工作规范》,明确要求各项目学校每学期安排不低于10%比例的公共经费作为教育信息化设备维修维护专项经费,着重解决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质保范围以外的维修维护费用,每年全区此项经费约有360万元。维修维护经费足额保障到位,使全区“班班通”设备维修维护工作得到了正常开展。

2、注重应用、成效凸显。

一是信息技术教科研工作成果丰硕。我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创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区教研室在新乌江镇中心学校成功召开了“颍东区班班通平台下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有效推进教师充分利用“班班通”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使区教育局“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质量”工作目标得到了基本实现。近三年我区教科研省级立项课题有8项,已结题2项。市级立项课题21项,已结题3项。全区已有68所中小学幼儿园因地制宜确立微型研究课题,组成课题研究组,落实课题研究经费,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已经形成了人人参与教研、校校重视教研的浓厚氛围。二是信息技术能力不断提升。区教育局每年通过举办教师多媒体课堂教学大赛、优秀教育技术论文、教学设计评选、教学课件制作、教师博客等专项评选活动,采用中青年教师人人参与、学校层层选拔推荐、区教育局精心组织评选等方式,使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也让广大教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同时区教育局还通过举办中小学生网页制作、电脑动画等评选活动,使中小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得到了丰富,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三是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区教育局要求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要广泛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的学校组织教师上好公开课、示范课和研讨课,举办教学实践交流活动;有的学校开展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有的学校利用典型课堂案例进行教学研讨提升活动;有的学校利用课改新成果开展课改示范校评选活动。通过系列教研活动开展,使课堂教学改革在形式、内容、效果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落实。四是信息化工程惠及农村教师和学生。“班班通”资源在农村项目学校得到了普遍应用,过去的课堂单调、沉闷,如今的课堂气氛活跃,老师们激情高涨,学生们竞相发言,不少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厌学、死学变成现在乐学、善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也打破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呆板方式,出现了不少教师没有“班班通”资源就不知道该怎么上课的现象,少数年龄较大的教师也不甘落后,主动而且虚心向青年教师学习请教,也能很快比较熟练地使用“班班通”资源从事教学活动。教育信息化工程在农村学校普遍实施,不但提高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也使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得到了有效推进。

滁州市:

天长市

1、抓多媒体教学硬件建设。我市中小学计算机近一半是我省实施“校校通”项目时采购,为有效的保障开齐开足信息课程,从2012年起我市对义务教育阶段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学生计算机进行分批更新换代工作,计划到2014年底通过3个批次集中采购,实现本轮换代工作。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量,特别是提高学生阅读课的开设,我市通过两个批次集中为82%中小学配备电子图书馆。在提高学生阅读课程开设的同时提高了图书借阅率。

我市抓住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简称:班班通)建设项目契机,加大中小学班班通建设投入力度,到2014年底将完成义务教育阶段中心小学以上学校班班通覆盖率100%,全市中小学班级覆盖率89%。

2、抓教育城域网建设。教育城域网项目分两个阶段建设,第一阶段采用购买服务的形式让运营商购买设备组建天长市教育专用网络,将天长市所有中小学、教学点、幼儿园(含民办)联在一起,并独立使用光纤链路。天长教育局网络运维中心对全市各校接入等情况进行统一运维,统一互联网出口,教师通过实名认证使用城域网。第二阶段是城域网内各校子网建设,由于前期建设各学校校园网络没有按规范建设在使用过程中网络故障发生率较高,加上学校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网络使用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在第二阶段建设中,我们制定了学校子网的建设规范,将很多校园网原有网络功能集中到城域网中心,使得学校网络在整个网络建设中每增加一个覆盖仅仅是城域网增加一个用户。同时通过第一阶段网络运维中心建设,其运维范围涵盖了各学校子网,任何学校、任何教师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当有故障发生时运维软件自动报警并指示故障源,运维人员通知学校管理员及时处理,管理员不能及时处理的,通过远程关闭该用户使用,以保障整个网络的安全运行。缓解了现阶段学校管理员缺乏,使得网络环境下的各项教学活动得到保障。

3、加强信息化融合,推进信息化应用。学校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形成新技术、新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推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成功经验。“班班通”建设不断推进,要把设备在教学工作中得到充分应用纳入课程实施计划,实现“班班通、人人会、堂堂用”的目标。信息技术与教学研究的整合,数字化校园平台为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环境,中小学教师可以在网络环境下本校或跨校开展集体备课、观课评课、专题讨论、专题报告、说课标、说教材、说课、评选应用新星等教研活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融合,在教学活动中离不开信息技术应用,利用数字化校园平台对教学活动的课前、课中、课后等环节进行信息化应用。课前教师利用平台开展网上备课、课中利用互动教学系统将课前准备的内容运用于教学中,课后教师可以进行在线教学反思及学生的在线问答。

明光市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一)成立组织。我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有市政府办、发经信委、财政局、人社局、教育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主要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育局,办公室主任由教育局局长担任,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基教、计财、人事、电教、教研等科室负责人为成员。

(二)明确责任。为统筹政府各相关部门力量,建立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积极推进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我市还制定《明光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政府各相关部门工作职责》。

市政府办公室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宏观调控指导,统筹各职能部门间工作联系。市发经信委制定包含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市政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中。市教育局主管和具体组织实施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制定、修改、调整、完善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规划和年度实施目标,确立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各项监测考核机制,建立完善学校信息化建设软件资料体系。市人社局会同教育局共同做好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所需的教师合编定岗工作。为边远地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师资保障。市财政局对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预留专项资金,并专款专用,足额拨付教育部门使用。

2、以我省“全面改薄”为抓手,逐校制定信息化推进方案

依据全省中小学校园信息化标准,坚持全面覆盖、逐校规划的原则,以校为单位,从6月中旬起,我们逐校摸底,分析确定每所学校信息化缺口,科学确定每所学校建设内容、建设规模、设施设备配置数量、投资需求,编制项目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方案顺利通过省审核。

六安市:

霍邱县

1、加强教师应用能力培训。发挥系统效益,教师培训是关键。近年来,我县有计划、分步骤、分层次地开展了以设备的维护维修及应用为核心内容的大规模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整个队伍的专业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重点抓四项内容:一是抓管理者培训。使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到位。 二是抓技术骨干培训。以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为重点,加强了对软件操作的培训,使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技术保障到位。三是抓学科培训。将信息技术与优质教学资源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层次整合,加快实现“堂堂用”。使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到位。四是抓校本培训。确保达到“个个会用,人人过关”,使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效果到位。几年来,我县共有1000余人次参加县级培训,同时我们加强了校本培训的督导力度,要求每个学校每周开展一个小时信息化教育的校本培训。到目前为止,我县项目学校的学科教师基本能够利用现有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和课件进行教学,部分学科教师可以自己制作课件进行教学。

2、扎实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研究工作。有了电教手段的应用,学校教研活动变得丰富而扎实有效。各中小学校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中,组织播放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让教师进行研讨并写出观后感,教学中让教师进行模仿和创新。电教仪器站每年度都要根据工作计划,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如电教优质课评选活动、电教论文评选活动、多媒体课件制作评选活动、电教观摩课、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教师技能大赛等。各种电教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广大教师学习和应用电教手段的积极性,提高了电教设备利用率,电教在课堂上的应用,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拓宽了视野,转变了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叶集区

1、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教育信息化协调发展。区管委成立以分管教育领导为组长,教育、发改委、财政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教育局内部,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由局长任领导组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办公室、财务、人事、基教、职成教、教研室(教仪站、电教馆)等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育局教研室(教仪站、电教馆)。同时组建区教育信息化专家指导委员会(由学科带头人、学科教师、校长等参加)。教育局要求各中小学校成立相应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2、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装备水平。一是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近两年全区建成多媒体“班班通”教室354间,中学、中心小学及以上规模的学校完成计算机网络教室的配备,并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二是全面提高学校宽带网络接入水平。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多渠道筹措资金投入网络设备建设。各中学、中心小学、及完小,均通过电信的光纤接入、ADSL或电话拨号上网等形式接入宽带,上网率达到100%,初步构建起覆盖全区的教育信息网络。三是安装网络监控系统,有力推动"校园平安建设"。

3、全面提升教师队伍信息化应用水平。为全面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多次举办培训班,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技能两个层面的培训,培训内容有办公管理、学籍管理、网络教室维护和管理、课件制作、网页制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等方面内容。公办教师培训率达95%以上。通过采用多形式、全方位的培训及引进优秀专业人才、招聘专职教师等方式,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有了一个大的提高,很多老师成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的能手,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示范作用。

4、全面推进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区教育局出台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意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具体做法:一是促理念转变。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二是促教师成长。各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中青年教师和优质课的评选,都把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重要条件。三是促学生学习。将信息技术列为中小学生必修课,并按学校规模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

舒城县

1、提高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水平。一是加大设备更新力度。对农远工程等前期设备进行必要的更新换代,提高配备档次,提高运行效率。更新了舒城县教育信息网站,加强舒城县教育信息网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在充分利用好已有投入的基础上,引入激励机制,开放平台管理,将多方资源有机整合,逐步打造出具有舒城特色的教育资源体系。同时,加强各学校已有的教育信息资源投入整合。二是提升计算机配备水平。小学、初中生机比不低于12∶1,高中生机比不低于10∶1的水平,确保信息技术课程正常开展。城区学校师机比达到1∶1,农村学校师机比不低于2∶1,确保学科教师常态化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实施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为“班班通”设备统一采购计算机。2013年度我县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投入535万元,配备“班班通”班级581个,现在已开始安装。由于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资金缺口大,我县2013年度“班班通”设备均未配备计算机,县教育局考虑到为“班班通”设备配备计算机是充分发挥项目效益基础,为此县教育局投入170万元,统一为全县的90所中小学558套“班班通”设备配套计算机。方案已报县招标中心即将开标。三是提高互联网接入宽带水平。全面实现光纤到校,教学点不低于4M,小学不低于10M,中心学校、初中不低于30M,高中不低于50M。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县教育局自今年4月初开始和舒城电信、舒城移动进行有关全县中小学光纤宽带接入的谈判,通过十多次协商沟通,目前已基本就中小学光纤宽带接入及租金达成了一致意见,已进入招标谈判程序。

2、提高信息资源建设水平。一是舒城县教育信息中心升级改造。舒城县教育信息中心机房是基础教育资源公共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平台的载体,是教育资源和基础数据库存取中心,是教育城域网的核心。由于现教育局信息中心机房建于2001年,设备陈旧,已不能满足舒城县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县教育局决定今年投入150万元新建舒城县教育信息中心机房。二是督促学校建成校园门户网站,应用国家和省统一规划建设的学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及其网络学习空间平台。全县80%以上中小学建成校园网。高中、初中、已建班班通的小学和规模较大的小学均要求建立门户网站;全县中小学所有教学班级安装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实现教育资源“班班通”。基本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使所有教师及初中以上学生都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为教师在网络上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为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的网络互动提供支撑,逐步实现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全面互动,真正把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落实到每个教师与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中。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投入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并提供个性化服务,创建用户按需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机制。三是在校园网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和应用各类校园数字信息,实现学校教学和管理数字化。四是构建数字化校园的各类软件系统,引进数字手段进入学校管理、安全防范、招生考试等领域。五是加强网络教学、教学评价、同步课堂、备课教研、名师课堂、电子阅览、在线课堂主播教室等校本资源建设。六是建好OA办公系统及财务、统计、学籍、人事等管理系统。

3、提高信息技术队伍水平。借助省教育厅开展的集中培训和视频培训,以及国家教育部的集中培训,我县以领导懂、骨干精、人人会为目标,采取通识培训和专业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网络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人员培训。一是加强校长队伍培训,做到“领导懂”。通过对校长的培训,既让校长们懂得信息化的基本知识,又让校长们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二是加强骨干队伍建设,做到“骨干精”。 重点是加强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训。三是加强教师培训,做到“人人会”。 实行分级培训,重点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三年内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初级水平达标率达到100%。四是加强学生培养,切实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学习的能力。

4、提高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在完善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的同时,重点抓好信息化发展规划和经费保障工作。一是加快舒城教育城域网建设。县教育局和学校共同参与,租用电信部门光纤,建设相对独立、便于管理的舒城教育城域网。2014年,完成教育局机关网络中心的升级改造,力争完成与全县所有学校的网络高速互联互通。二是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加强全县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以县政府电子办公平台为依托,构建全县教育协同办公平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普遍开展网上电子政务,实现政务信息公开、一站式服务、交互式办公、信息资源共享,提升全县教育电子政务应用水平和办公效率,真正实现无纸化办公。三是建成视频会议系统。在教育局建设一个教育系统视频会议主会场,各乡镇所在地中心学校建设分会场。同时与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对接。目前方案已通过专家论证,报县招标中心公开招标。四是推进全覆盖项目的延伸。2014年,重点是做好11个“在线课堂”主播教室和20个接收教室建设工作,做好项目延伸的规划工作。2013年我县20个教学点实施了教育数字资源全覆盖。在省教育厅领导的关心下,我县又成为省第一批“在线课堂”项目试验县。我局高度重视“在线课堂”项目的建设工作,及时与电信部门商谈,于2013年年底前就将10M光纤接入到各教学点。各教学点也按照省厅统一要求,安排了专门的教室,我局为各教学点统一定制了讲台和管理使用制度,还为教学点所在的中心小学统一配备了多媒体设备。目前各中心小学和教学点一切准备就绪,“在线课堂”设备即将到校安装调试投入使用。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暨“在线课堂”试点工作完成的基础上,逐步将全覆盖延伸到小学、初级中学、中心学校和高级中学。

马鞍山市:

博望区

1、区政府建立了区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保障机制。

制定了《博望区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资金保障制度》。2013-2015年将投入1500万元(区级资金750万、市奖补750万),用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全区中小学校园网、“班班通”普及率达100%,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教室达标率95%,生机比达6:1,师机比达1:1,80%以上学校建成数字化校园,95%以上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达标。

2、重视运用,保障项目效益发挥。

建设和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两个重要环节,我区在加强建设工作的同时,要求必须将信息化应用摆上重要位置,保障设施设备的效益发挥。

一是以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开通了区教育门户网站和学校网站群,启动了中心以上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全力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信息化,以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二是以信息化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探索教育信息化运用的经验。启动了薛镇初中“数字化反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于6月份召开了全区反转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举办区教学课件制作、电子白板信息化教学大赛,我区教师在刚结束的全市微课程大赛中荣获第一名。三是以信息化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启动了区内的网络教研工作,依托宽带网络和视频会议技术,解决了我区地域广、交通不便,教师参加教学研讨活动难的问题,提高了教研工作效率,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和县

1、转变“重硬件,轻软件,重投入,轻应用”的观念。积极配置和开发教育管理、后勤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学生成长分析等各种应用软件。在积极鼓励教师自制资源的同时,采购一批质优价廉的教育资源提供给学校和教师使用。2014年建成和县中小学数字期刊城域网,免费将主流教育教学管理期刊杂志提供给全县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使用,前三年费用约30万元,由薄改项目结余资金支出,此后费用由学校按办学规模承担,生均约2元/年。自2015年起,每年集中采购(更新)一批基础教育资源(素材)供教师日常备课使用,拓展教师备课资源,提高课件质量。

2、建立网络管理员的准入、培训和考核制度。2014年开始全面实施网络管理员 “先培训、后上岗”和“持证上岗”制度。学校不能随意更换专(兼)职的网络管理人员,办学规模在36个班级以上的学校,要配备2名专(兼)职网络管理人员,其他学校要配备1名专(兼)职网络管理人员,并明确其工作职责和工作量。教育局每年举行一次教育信息化管理员技能竞赛,着力发现和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给他们创造和提供更多、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

芜湖市:

繁昌县

1、观念超前,想——以国家大政方针和省厅文件为依据

自2012年2月,繁昌县教育局就在整体构思信息化发展蓝图,现在已拿出《繁昌县教育信息化规划(2014-2017草案)》,并组织人员加以修改完善后报县委县政府批准。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我们将国家教育部和省厅有关教育信息化重要的讲话、文件、通知,全部发布在县级教育信息网上,提供给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学习,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认清教育发展的趋势,认识到应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必要性,自觉主动落实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2)研判形势,理出重点

自从“三通两平台”提出后,我们依据国家和省厅“两级建设、五级使用”基本精神,理出繁昌县现阶段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工作:加强网络基础建设,建成城域网;加快班班通建设,提高教学效益;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应用技能。

(3)认真试验,促进均衡

2013年五月,繁昌县进行省级“在线课堂”试验以来,我们抓住机遇,结合“薄改”,将教育信息技术设备普及到每个教学点,极大地促进了繁昌教育均衡发展。

2、踏实工作,做——以本地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需要为原则

(1)改善网络通信基础条件是当务之急

随着班班通普及,各校原有自建校园局域网和出口带宽都不能很好地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我们本着实用原则,班班通普及到每所所学校,就对项目学校提出整改校园网络要求,一般要求内部网络100M,规模较大、楼间距远的学校要求学校网络主干使用光纤、到信息点应用六类线。

2014年3月起,开始着手组建繁昌教育城域网、教育信息中心,使各校外部出口可达100M,繁昌县域教育系统内部先行100M互通,提高班班通软件更新、在线课堂教学、电子备课、实时办公通信效率。

(2)整合教育信息发布平台是务实之举

繁昌县教育局正在招标采购网站群,目的将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网站建设成教育局子站,通过城域网互联。各校不再需要采购服务器、也不需要网站维护人员、信息发布也一次成功,节约办学资金和人力成本。统一用户认证、统一设置电子备课、央馆省馆资源、电子期刊和图书链接入口,将极大地方便教师教育教学。

(3)加强电子白板教学研究是电教重点

繁昌县薄改班班通项目一直都使用模式三—1,今年义务教育阶段完小以上学校全部配置电子白板,所以我们一直紧抓电子白板教学研究。研究的重点是使用技巧、畅言备课系统和白板软件融合、网络资源的处理与应用。

(4)强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电教之本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提升教师搜集、处理、应用网络信息资源能力,使电子备课、白板教学应用常态化,是县区级电教工作者必须抓实的一项重要工作。繁昌已经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全体教师远程培训任务,暑期将开展新建班班通项目学校电子白板和教学软件使用培训。

三山区

1、硬件建设先行化

(1)班班通全区覆盖: 2013年我区实施19所学校“班班通”设备建设工作,占全区学校总数的70.37%。截止2014年7月我区已完成剩余8所学校“班班通”设备的招标工作,目前正组织设备安装与验收工作。2014年8月底之前全区所有的27所学校,共计266个班均安装交互式电子白板“班班通”。(包括区唯一的一个只有两个教学班的浮山中心小学农庄教学点。)

(2)教师机全员配备:2013年我区在职在岗教师数935人,教师备课用计算机550台,师机比为1.7:1。2014年3月采取资金配套1:1拼盘的方式为各校教师配备教学备课用计算机,截止2014年7月我区已完成教师机招标工作,并将新招标的411台(I5/4G/500G/19”HP商用机)教师备课专用电脑发放到各校。目前我区已实现教师机全员配备。

(3)校园网全面完善:开展区内学校校园局域网建设、完善学校网络条件下教学网络环境,开展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应用试点工作。2013年投入210万元建设9个网络教室、2个数字广播系统。使用芜湖市教育局投入的2套录播设备,配套建设2个标准录播教室。2014年投入550万元用于各校数字化环境建设。使用芜湖市教育局奖补资金用于第四十三中学数字化校园试点工作。

2、队伍建设常态化

(1)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常态化:自2006年建区以来,成立区中学、小学两个信息技术教研中心组队伍,每学期中学和小学组分别围绕一个主题开展3次有针对性的教科研活动。通过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中心组活动,将很多学校原来兼职的信息技术教师(非计算机专业老师),慢慢培养成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在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2014年5月芜湖市高安中心小学叶俊老师(由数学教师转为专职信息技术教师)荣获安徽省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一等奖。

(2)信息化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常态化:随着区信息化进展的发展,学校领导层、学科教学骨干教师在信息化管理与应用中的地位越来越大。为此在政策上我区“教坛新星”、“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评选中,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场考核成绩纳入到考核评选之中。在学校工作考核、评选中,校领导层必须使用现代教育设备展示学校汇报材料。在信息化评选活动中根据校教学领导层所任学科情况聘请担任区级初赛、决赛的评委。在区本信息化培训中校领导层和骨干教师率先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再担任校本信息化培训主讲教师。

(3)电教员(网络管理员)队伍建设常态化:每学期开学初与结束前均召开三山区电教员(网络管理员)工作与培训会议。会议中将各校电教工作中的一些好的经验与做法进行推广。针对工作中存在共性问题,给出的解决办法与沟通途径。学期中,通过三山区电教管理平台将每学期电教工作以工程进度形式进行分解,电教员根据要求,分时段以任务驱动方式上报不同阶段的电教管理信息。此平台在区内各校中进行网络共享交流,便于各校领导层通过对比同类型学校情况,调整本校电教工作进程。便于各校电教员加强工作交流,促进电教员日常电教管理工作。也便于区级对存在问题的个别电教员加强一对一帮助与指导。

芜湖县

通过建立“一巡查、二评估”机制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稳步推进。

1、“一巡查”即:每年确定一到两周时间,对全县中小学教育装备和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巡查。巡查组对在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及时地给予指正,能当场解决的问题就当场予以解决。同时也把在巡查中发现的各校的优秀经验介绍到其他学校,为校与校之间的交流创设了另一途径。巡查结束后,教育局对巡查结果予以通报,使学校能认识不足,吸取经验,纠正不足,有效促进了全县教育装备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2、“二评估”即:“教育装备工作评估”和“教育信息化工作评估”,每年对教育装备及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管理、应用工作进行全面的检查与评估。并实行“分类考核”的办法,将评估结果计入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总分,与校长的考核挂钩,并评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给予奖励。

通过巡查和评估,使全县中小学明确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树立了教育信息化服务教学、优化管理的理念,巩固和发展了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效益,有效促进了全县教育信息化工作水平的提升。

宣城市:

宁国市

1、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区域网络集体备课。

在教育资源建设中我们以“效果、效率、效益”为主线,效果是以教师课堂应用效果为主要评价方式;效率是以方便教师使用为前提,效益是衡量教育资源的投入产出比。

通过对宁国市教育资源网建设,进一步整合全市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形成本土化教育教学合力,为全面实施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服务,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整合本市名校优势和广大名师名校长力量,广泛开展适合市域实际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加强教学科研力度,提升中小学幼儿园办学质量;进一步集合本市教师原创性教育教学资源,交流教学研究成果,全面提高我市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整体水平。

2013建立了宁国市区域网络集体备课平台,通过应用信息化备课平台,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师职业生活方式,有力的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了教学质量。

2、以校际比赛为突破口,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教研、日常管理中应用的新方法。

每年一开学,我们就开展了信息技术日常教学调研活动,进一步规范课教学管理,以竞赛、研讨、交流等形式,积极、稳妥地开展了我市电子白板应用、电脑制作活动、汉字录入、“奥林匹克”信息学等一系列比赛活动。

通过举办这些活动,教师中涌现出一批应用骨干教师和支持团队。例如实验小学以绍琼、陈静、徐晓燕为代表的一批骨干教师屡次在全国比赛中获一等奖,这些获奖选手的背后是学校教导处、教科室等部门组成的一个支持团队,在集体的努力下学校不但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还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宁中政治教研组通过QQ群开展网络集体备课,先分段备课通过网络共享,再集体研讨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教师在实际应用中再根据学情的不同加以修改形成自己的教案,不但凝聚了集体的智慧而且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很受教师的喜爱。

宣州区

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夯实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面临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我区从“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高度出发,把教育信息化建设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列入了我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确立了“分批实施,重点突破,注重实效,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大投入,推进我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以信息化终端设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和校园网建设为重点,夯实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努力实现学校信息化装备现代化,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为建立保障信息技术教育设施正常运行的长效机制,区政府还下发了《宣州区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宣区政[2007]128号),其中明确规定信息技术设备维护、软件购置、制作及应用支出占公用经费的20%。每年区政府拿出200万元给以奖励补贴,确保了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

2、注重实践,突出应用,提高师生信息素养

每年我们都组织师生积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举行的各种信息技术竞赛活动。如学生电脑制作比赛、汉字录入竞赛,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评选、电教六项学术作品评比、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评比等。近三年来,我区中小学生参加电脑制作评比活动,获全国一、二、三等奖4件,省一、二、三等奖36件,市一、二、三等奖293件;参加市小学生汉字录入竞赛,多次荣获团体一等奖;2011年宣城市六中王纪霆同学荣获第十七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安徽赛区一等奖。教师参加全国中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科教学大赛活动共有61人次获奖,区教体局连续三年获优秀组织奖;参加多媒体教育软件评选、电教六项学术作品评比等,200余人次获市一、二、三等奖,36人次获省一、二、三等奖;5名教师分别荣获省级优秀管理员和“教学资源应用新星”等称号。

旌德县

1、加强领导,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组织保障。成立由分管县长为组长,教育、发改委、财政局、人社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县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组,全面负责全县和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的统筹、组织协调和督查指导。建立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听取工作汇报,部署推进工作,及时分析解决问题。

2、加大投入,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经费保障。坚持“前期建设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后期维护纳入单位日常管理”的原则,依法加大政府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由县财政负担,确保教育投入主渠道畅通,确保资金足额投入。县政府设立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并将之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于每年年初拨付到位。建立县主体责任、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的运行机制。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其培训经费在同级继续教育经费中列支。明确学校用于信息技术设备维护、软件购置、资源建设及应用等经费不低于学校公用经费的20%。

3、加强队伍建设,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完善教育信息化运行维护与支持服务体系。建立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信息化专业服务队伍,明确信息化专职管理岗位,将人员职评纳入电教职评序列。加强与专业技术公司合作,推进信息化运行维护和技术服务机构建设。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培训和学科教师的应用能力培训,形成县、校两级应用、服务和技术保障体系。

铜陵市:

铜官山区

1、坚持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应用”并重原则。

截止到2014年6月,我区已实现多媒体班班通常态化装备与运用全覆盖;全区生机比为9:1,完成教师人机一台笔记本电脑的配备。全面完成铜官山区千兆教育城域网的建设,实现了校园间千兆互联互访,城域网总出口带宽为2G,并实现与市教育城域网的无缝高速互联。

依托教育城域网的建设,建设平安校园。我区完成了校园安全监控网络系统与应急指挥平台的搭建,具备与公安系统联网的能力,实现全区校园安全技术防范监控在线实时轮巡。今年暑期,我区将在原有系统建设的基础上,按新安全技术防范标准完成校园高清监控的改造与提升工程。

依托教育城域网的建设,打造我区教育云数据中心。本为集约、安全、共享的理念,利用教育城域网高带宽特点,完成我区教育云数据中心的建设,为全区及各校园提供了云存储服务和云应用支撑。例如为全区校园、师生提供流媒体及多媒体文本存储运用云服务平台,极大地满足了校际及师生间的优质资源存储与分享。在城域网建设的同时,我区开展了无线校园系统的试验建设,为下一步开展无线校园全覆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我区已基本完成“三通两平台”的“三通”基础建设目标。

2、多形式、多手段促应用

坚持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变革和教育模式创新,强化队伍建设,注重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培训。信息运用技术培训已在我区形成常态。

高标准开展师资培训。在“”硬件、“”资源、“”方法的基础上,我区于去年按计划分层开展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全区教师参训率达100%。各校园针对电子白板常态化运用进行了强化培训与实践研讨,加强了白板与常态教学的结合运用。

多角度开展教学研讨。依托长三角结对学校工作模式,我区结对学校大力开展了线上线下的教学研讨活动,即有网上的在线研讨,也有送出去、迎进来的面对面交流,使结对学校师生间的互动更具体、更生动,促进了校际的合作与资源共享。积极配合市局开展同城课堂的实验教学工作,在促进我区教师远程教学能力提升的同时,实现了我区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分享。

全方位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鼓励教师开展多媒体新技术的运用,目前,我区多媒体教学已全部常态化,基本做到了班班通“人人会”、“日日用”。为进一步探索新技术应用环境下的课程教学,今年我区在两所学校开展翻转课堂的实验工作,继以推动我区课程改革的项目试点工作。

3、尝试残值再生。

为有效提高信息化设备的利用。我区尝试对开展了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回收再利用工作。教育局在建、配、管、用的基础上,对学校损坏或报废的信息化设备,进行统一回收。教育局统一进行部分主要配件的采购,由电教馆组织专业技术教师在暑期,利用拆拼装的方法进行设备的再利用,这样即我区专业技术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也提高了设备的残值利用率,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也缓解了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提高了经费的使用效率。目前,我区技术维护队伍已能完成学校常规设备如投影仪、液晶显示器、电脑、监控等维保与维修。

池州市:

青阳县

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设备和资源效益,由县教研室具体负责,成立了“青阳县农远工程教育教学应用指导组”,采取“引导、激励与督查”相结合的策略与方法,提高信息技术设备和资源的应用效率。

1、引导:一是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广大教师感受使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所产生的魅力,传递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引导教师转变观念,从而达到提高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的效果。我县每学期开展一次送教下乡和校际交流教研活动。选拔各学科的骨干教师举行公开课教学及研讨活动,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经验与模式,引导、启发广大教师,提高使用“农远”设备和资源的效率。这项活动是分片、分学科开展的,几乎使所有的教师都能够参加到这项研讨活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是利用教研室日常教学视导进行引导。各学科教研员深入学校,走进课堂,了解信息技术设备和资源的应用情况,针对不同学校的不同情况分别进行指导。

三是通过每年开展电教论文、案例征集评选活动,引导教师深层次思考如何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我们还将优秀的教育教学论文、案例报送省市参评,并向有关报刊杂志推荐。我县送评的电教论文,有的获省一等奖,有的被《中国电化教育》杂志发表,多篇论文在县市级获奖。

四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比赛活动,提高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指导水平以及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五是通过开展信息技术上机操作考试,促进学校重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从2005年以来,我县一直开展了信息技术上机操作考试,并将考试成绩记入中考总分,使得我县农村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得到重视。

2、激励:一是通过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堂教学评优活动,激励教师不断提高使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水平,提高“农远”设备和资源的使用效率。我县每学年度开展一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堂教学评优活动。这项评选活动,是在全县中小学选拔的基础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县级评选。这样,可以使中小学教师的广泛参与,促进广大教师整体水平提高,同时,也是对优秀教师的激励,并且,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探索应用“农远”设备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和好方法,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是选拔优秀教师,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比赛及一些基本功比赛,来激励教师。近几年,我县教师在省、市信息技术技能各项比赛中多人获奖。其中1人获省十佳“农远”管理员、1人获省“农远”优秀管理员,2人获省“农远”教学应用新星;在市“电信杯”信息技术技能大赛中,获团体一等奖1个、普通教师组个人奖一等奖1人、计算机教师组个人奖一等奖2人。

三是通过开展各种评选活动来激励教师。在县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评选过程中,对使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表现出色的教师,将给予一定的加分。

四是通过召开现场会,让信息技术教育管理应用工作做得好的学校介绍经验,树立典型。让全县项目学校校长、教导主任通过实地察看典型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管理应用情况,亲身感受兄弟学校在信息技术教育管理应用上好的做法和经验。以此激励典型,带动全体。

3、督查:教育局成立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管理应用工作督查组,由基教、教研、人事、电教仪器等部门人员组成,局长任组长。检查组多次对信息技术教育项目学校进行检查,每学年度安排一次大规模的信息技术教育管理应用工作检查。在检查过程中,根据省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管理应用检查评分细则,对检查学校进行量化评估。检查情况在全县进行通报,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设备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单位予以表彰,对使用信息技术教育设备资源做得不好的单位予以批评,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同时将各校检查评估成绩纳入校长学年度考核。

安庆市:

迎江区

1、切实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

为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在试点工作申报之初,迎江区建立健全了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改革试点工作组织机构,成立了由分管教育的副区长为组长,区政府办、发改委、教育局、文体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协调、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办公室主任由区教育局分管局长兼任,组员还包括区属各中小学(园)的校(园)长。并聘请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相关领导及技术专家,成立了试点工作专家指导组。

2、利用网络空间、网上论坛,建立教师研训新模式

一是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在试点工作中,我们将迎江教育博客频道、学校班级主页、教师博客1+2读书俱乐部与“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有机结合,打造富有个性的网络学习空间。建立空间管理“四项制度”(网评员制度、网上月评制度、年度评比表彰制度和定期交流研讨制度),吸引了全区90%以上的教师和80%的校长参加。提倡教师将学习空间与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家校沟通、网上研修相结合,拓展空间应用。2013年,我们又率先将教师博客与网络教研相融合,及时推出“博客每月一主题”专题研讨活动,出台相关考核细则,引导教师将个人研修与群组互动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地促进“个人学习空间”的落地进校。

二是开展网络论坛辩论赛活动。继2010年成功举办第三届教师论坛的基础上,2013年,我区又开展了以“立足课堂转型,全面完善自我”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小学教师论坛暨教师网络辩论赛,活动历时四个多月,全区教师参与热情空前高涨,辩论团队达200多人,论坛页面点击浏览量高达7万人次。这种平等、和谐、自然、自由的交流方式,实现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间的互动,为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一个崭新的平台。

三是搭建网上三名工作室。为充分发挥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的引领示范作用,我们适时推出迎江区网上三名工作室,共有89 位“三名”人员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工作室以“博客、论坛及课程”三个平台为基本切入点,以教师、学生、家长和学校为活动参与面,围绕“独立备课、集体研讨、开展教学、课后反思、统计分析”等方面开展有效网络互动,并通过教学系统和教育空间的拓展延伸,促进和不断完善全区教育生态系统的优化平衡。同时,“三名队伍”还可以通过这一平台,积极开展网上博客、专题讲座,组织集体备课、双向听课、说课评课、案例分析、课例开发等,更好地传播教育教学观念和经验成果,示范辐射,引导全区教师专业提升。

3、“三环五步”、以学定教,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最终要落实在课堂,让师生受益。为进一步开展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环境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我区提出“三环五步”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想,并在全区开展与“班班通”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研究。三环五步”教学模式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三个教学环节,突出“预习→提问→梳理→探究→练习”五步教学流程,这在班班通的信息化环境中如何实现,怎样整合?2013年5月21日,以“推进‘三环五步’,打造高效课堂”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推进现场会”在华中路第一小学举行。来自市教研室及兄弟区、校的教育专家以及全区近200名教师代表进行了深入研讨,并通过试点学校经验介绍、课堂展示与点评交流等形式,作出了有益的探究。

黄山市:

歙县

1、完善确保领导重视、确保投入保障、确保部门得力的(三个确保)工作机制,为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领导重视不仅是领导组的建立,也不仅是会议上的强调,更是具体行动的体现。如电教部门提出的关于全县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建议均被完善后采纳、关于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经费均不打折扣地支持、关于有关人员的需求均尽力协调帮助解决;在投入保障方面,多年来,除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外,县教育局一直要求学校把公用经费的15%用于教育信息化方面,并列入考核范围,近几年来的统计表明,全县公用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化方面的都在18%以上,远高于省教育厅10%的标准;教育局加强对电教部门的领导,选派得力人员负责,对全县教育信息化工作指导有力,多次被省有关部门抽调参加有关项目的论证、调研、验收工作、学术作品评审和材料撰写工作。

2、完善管理、教师、技术“三支队伍”建设,为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信息技术应用的主体是教师,这就需要作为管理者的校长理应大力支持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解决“一把手”的思想问题,在每年一度的教育学年度工作会议后的下午,召开全县校长会议,进行教育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动员及工作布置,逐渐形成了不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校长就是不合格校长的共识、形成了不主动抓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校长就不是好校长的氛围;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歙县除了抓好常规培训外,重点开展专项培训,如针对数学教师的几何画板、针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生电脑制作、针对教师的教学设计、针对学校的资源共建共享等;歙县在技术队伍建设上工作不仅要有人,更要人有为,不仅配齐队伍,更要加强管理,如在考核中对不同类型学校的管理员的课时认定根据其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的课时区间中认定,这样,对学校可以按量按质考核,对管理员也有激励和鞭策作用。

3、创建信息技术中心组、服务组、应用指导组(三小组)管理模式和县、中心学校、村小服务(三级)模式,为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十余年来,歙县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中心组一直活跃在全县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最前线,从当初的六七人发展到现在的十五人,信息技术水平也小有名气,教育教学设备的硬件和软件故障基本都在县内解决。如“班班通”项目实施一年来,全县182套设备维修工作均由中心组和管理员承担,共维修110多台次,更换配件60多件次,设备的完好率为100%;以中心组为依托的服务组,在中心组成员的指导下,在各自的服务范围内帮助解决问题,做到小故障不出校,大故障不出县。吴俊华老师探索并在全县推广的通过网络和远程控制软件随时随地对班班通设备实行“零距离服务”,大大提高了软件安装、维护的效率,创新了服务模式。《黄山日报》以“山区信息高速公路的养护队”对县信息技术中心组进行了专题报道;应用指导组在教研室的指导下,紧密围绕信息技术与教学应用的有机融合,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研讨活动,使信息技术应用有利、有度、有效,全县在国家、省级立项研究的教育信息技术课题有近百个,市县级课题数百个,有的已经顺利结题,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与三个组相配套的服务模式是县、中心学校、村小三级服务模式,这种模式为学校和教师解决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的软件、硬件故障,解除他们使用中的后顾之忧,使得放心使用、喜欢使用、勤于使用。

4、编写《歙县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手册》(普及篇)、(提高篇)、(专业篇)“三册本土教材”,为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提供操作指导:这三本手册分别针对中老年教师、青年教师、管理员三种类型编写,让所有使用者都觉得容易读、容易学、容易操作。在此基础上,歙县还组织技术能手编写了《班班通设备培训教程》、《歙县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培训手册》,为教师提供人手一册掌握操作技术的实用资料。

5、搭建教育网、教育资源网、远程教育网“三网”平台,为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提供网络支持:在县教育门户网站上为引导全县的学校和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应用上搭桥铺路,在县教育资源网上,将本县教师上传教学设计、课件、资料、音频、视频等资源通过筛选审核,为各学科的教学提供资源,让资源贴近教师,具有亲近性和亲切性,同时激发教师二次开发教材的积极性,目前,已发布资源9800余个;县远程教育网为技术管理和教学应用提供交流平台,其中的班班通建设、远教维护、经验交流很受欢迎,网站访问量达70余万。

6、坚持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活动月、中老年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奖赛、信息技术管理与应用示范学校评估三项活动,让信息技术应用有宽广舞台:每学期开展一次以突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为重点的信息技术应用活动月,以信息技术的资源与教学整合为切入点、以一次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以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优质课、以一节中老年教师应用的观摩研讨课、以一篇优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设计案例、以一篇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论文、一个优秀的教师博客展示、一个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学课件、一次信息技术课题研究交流、一次送教下乡(送教到村)“九个一”等为主要内容抓落实。通过连续举行的21次信息技术应用活动月,已经成为制度化,效果也日益显现;为解决教学应用过程中老年教师的畏难情绪,歙县连续三年开展中老年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奖赛,以抽签方式并代表学校参加县级比赛,这对校长、对教师都有很大激励作用,在全县产生很大影响,成为教师人人皆知的一件重要赛事;每年进行一次教育信息技术管理与应用示范学校评估,将经费投入、管理效果、应用水平、成果等纳入评估内容,并对合格学校授牌,且实施动态管理,将所有学校的各项评估结果进行通报,促使学校全面、长期、有效地抓好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工作。

7、在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上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果:通过以班班通为代表的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先行建成并使用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水平明显提高,成为周边学校的领头羊,其他学校要求早建、快建的呼声日益升高,积极性也空前高涨;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高,教师使用的普及率达到95%以上,绝大部分教师操作技能娴熟,教育技术与基础课程的整合水平明显提升;课堂使用率普遍较高,一般都在90%左右;在学科的应用上达到100%,所有学科都以不同程度的在使用着。“班班通”等信息技术设备的人机互动成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的闪光点,“师机互动”带来了“生机互动”和“师生互动”,互动激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强烈参与愿望,主动学习、积极学习、互助学习成为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新特点、新方法。班班通的教学功能新颖性和教学资源获取的广泛性、选择性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标准的语音教学为“歙县普通话”在教学中的软肋打开突破口,规范的读音让学生从小受到“纯正普通话”的熏陶,母语和英语的语音教学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教学效果有了提高;具有“通资源、通方法、通应用”的班班通等信息技术设备,集优质资源、优秀教法、合理应用为一体,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提供技术和资源保障,促进质量的稳步提高。

黄山区

1、开展信息技术“送教下乡”,提高“班班通”应用能力

为进一步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围绕“推进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主题。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利用“班班通”多媒体设备和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区教育局开展了黄山区初中“班班通”多媒体课堂教学应用观摩活动暨“送教下乡”活动,来自全区的120余名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来自全区10名市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上了 “班班通教学应用”示范课。

2、、启动全区中小学学生计算机网络教室更新计划

我区中小学校学生计算机网络教室大多数是2006年“农远”工程配备和2002年“校校通”工程配备,使用年数较长,损坏现象严重。为更好地开好信息技术课程,区教育局目前正在制定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设方案,新建22个学生机房,力争今年暑假完成招投标并建设,完成更新所有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室。

安徽召开省级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推进会
       经安徽省委组织部、省委非公经济和社会安徽省民政厅
省民政厅组织年度部门预算项目论证
        近日,省民政厅召开2020年部门预算项目论证会,邀请系统内专业人员、财政和其他省直部门管理人员,以及第三方机构专家,对预算金额大、影响范围广的6个重点预算项目,涉及金额5.安徽省民政厅
于勇参加全国民政厅(局)长专题研讨班学习
    为推动全国民政系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安徽省民政厅
省民政厅召开离退休人员年中座谈会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干部工作安徽省民政厅
耿学梅副厅长调研灵璧县特困供养机构
      为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安徽省民政厅
高光权赴阜阳市颍泉区开展定点帮扶脱贫攻坚专题调研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进安徽省民政厅
省司法厅促进法治处赴泾县司法所蹲点调研
  为贯彻落实省厅关于推进机关干部下沉司法所工作部司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