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人才洼地”原创稀缺 动漫皖军如何异军突起

10.06.2014  11:16
导读:经历了多年的政策扶持后,皖产动漫已经进入转型期,但却爆发出不少问题。要真想做大做强,或许还“路漫漫其修远兮”。

从《十二生肖》到《黑脸大包公》,再到《太空熊猫总动员》……越来越多的皖产动漫作品,以其较高的质量水准,不仅走出了安徽,也走向了世界。不过,记者走访了合肥多家动漫企业后了解到,经历了多年的政策扶持后,皖产动漫已经进入转型期,但却爆发出不少问题。要真想做大做强,或许还“路漫漫其修远兮”。

本土受众只能是“低幼”?       

对于安徽樱艺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来说,本土文化是企业动漫生产的源泉。该公司制作的《黑脸大包公》、《黄山传奇》、《淮南子》等一批优秀动画片,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源自于安徽本土文化。谈到为何钟情于本土文化,该公司董事长杨海樱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安徽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历史名人,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实际上,不少合肥乃至安徽本土的动漫企业,都将产品“养料”根植于安徽的本土文化,“对于动漫企业来说,原创故事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也是合肥乃至安徽发展动漫产业的优势之一。”安徽樱艺缘一位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不过,与安徽本土文化相对应的是,动漫产品的消费者——本地的动漫受众并不多,而且“标签化”明显——几乎全是“低幼”。

目前,安徽本土动漫电影仅“太空熊猫”系列两部。最初该公司总经理纪杰将受众定位很明确:3至8岁儿童。与其说这是一种选择,不如说这更是一种无奈。“现在看动漫的人都是标签化,国产动漫会直接被当成给小孩子看的,比较爱动漫的成人都是看国外引进的动漫。”

合肥一位动漫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种终端上的疲软,直接影响到动漫产品创作的繁荣。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