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籍老人投3千多万建民间抗战博物馆 讲述劫难与抗争

13.12.2015  16:57

   核心提示: 今天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如今已是和平年代,也许你不知道,在我们身边还有这样的人,他们在努力收集、研究“南京大屠杀”及抗战的相关文物和史料,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录那段岁月,希望世人能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今天,请跟随着我们的脚步走近他们。

  祖籍安徽的吴先斌投入3000多万元在南京建立民间抗战博物馆。这面照片墙上,均是吴先斌寻访到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或抗战亲历者。本报记者张洪金/摄

  雨花台区安德门大街48号,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楼道旁的白墙上,是参观者写下的名字和观后感,密密麻麻,甚至歪歪扭扭,毫无章法。对此,博物馆创立者吴先斌一点不介,他觉得这凸显了民间性。

  吴先斌,祖籍安徽,是位企业家。多年来,他努力收藏关于南京大屠杀和抗日战争的史料文物,已投入3000多万元。在馆内,你会发现到处洋溢着民间的味道。历史,不只是跟名人名将相关,其实距普通人也很近很近。

  吴先斌在向记者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本报记者张洪金/摄

  今天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78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一场大规模的屠杀染红了南京城,30万中国人因此殒命,这其中有哀恸,有深思。中国人民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将日寇赶出中国,其中又演绎出无数令人动容的故事。

  如今已是和平年代,也许你不知道,在我们身边还有这样的人,他们在努力收集、研究“南京大屠杀”及抗战的相关文物和史料,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录那段岁月,希望世人能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今天,请跟随着我们的脚步走近他们。

   建博物馆为让历史更清楚

  近日,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来到博物馆。走进陈列厅,记者在一面醒目的肖像墙前驻足。72张相片,均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抗战亲历者的头像,苍老的面容带着沧桑。这是吴先斌走访时拍摄的。

  吴先斌匆匆而来,52岁的他头戴白色鸭舌帽,帽上有颗红色五角星。他说话语速很快,带着一股爽快感。“你看这是我收藏的纪念币。”他快速拆开一个快递包裹说。记者拿起其中一枚,其上有“军政部”、“第三十七后方医院”字样,中间红色字体非常显眼——“毋忘寇仇”。

  吴先斌告诉记者,他最初爱好的是艺术品收藏,但其间接触到一本画册,画册上有日本侵略南京的场景。为求进一步了解,他拜访了一位专家,从此他的收藏开始转向搜集相关史料。

  2006年,吴先斌创立了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那时他的藏品只有200多件。“藏品又不多,还想开博物馆?”有人认为这博物馆开不长。“我想做就做了,我敢承担风险。”吴先斌表现出企业家的果敢,“只有亲自去做,才能把很多历史搞明白,光看光听不行。”

   一份打印稿让他潸然泪下

  一晃快10年过去了,博物馆不但没倒,到目前收藏已有5000多件。博物馆还成为民建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迎接国内外四方来客。

  “要说南京大屠杀藏品,我最想说的就是邰常仁(Tai Chang-sen音译)打印稿。”吴先斌说。多年来,吴先斌都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周末去旧书摊寻找史料。无论刮风下雨,他都会天不亮就起床,甚至带着手电筒出发,南京、上海、合肥……他都去过。“有天我发现了这份全英文打印稿,看到其中有‘南京’、‘战争’的单词,就买了下来。”

  吴先斌请人做了翻译,读懂了邰常仁。南京大屠杀期间,邰常仁亲眼目睹了日军令人发指的暴行。在发现两本英文书《战争意味着什么——日本侵华暴行》和《南京战争写祸》后,他用打字机将两本书打印装订成油印稿,冒着危险在民间发放。

  邰常仁在打印稿中写下这么一句话:“我祈祷我们祖国最终赢得最后的胜利,并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这句话让吴先斌潸然泪下。“现在他的愿望都实现了。”吴先斌告诉记者,这位爱国知识分子的真实姓名,至今是个谜,找到此人是博物馆的心愿,希望媒体帮忙完成。

   想探寻不知名英雄的故事

  对南京大屠杀和抗战中那些不知名甚至无名的人物,吴先斌有种特殊的情结。他还从废品收购店中寻找到一本影集,内容反映了1937年八九月间日军飞机轰炸南京后的场景,其中有惨死的民众照片,也有关于爱国运动的文字介绍等。

  这本影集,是一个名叫“薛葆宁”的爱国青年拍摄,他是一支救护队的队长。记者看到薛葆宁留下的笔迹,纸片有些破损,看起来断断续续。吴先斌告诉记者,他还联系到薛葆宁的姐姐,了解到这位青年更多的故事。

  博物馆内,有一处展区让记者备受震撼,那就是抗战老兵手印墙,最上面标注“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苏北抗日根据地胡增泉”、“南京地下党老战士陆庆良”……记者还看到了本报曾采访过的安徽籍抗日老兵曾宪高的签名和手印。“我们走访了很多抗日老兵,这里有370个手印。”吴先斌说,他们正在做抗日老兵口述史,以后将更加专业,“按照国际化的标准。”

  博物馆内还有抗战前的门牌号、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使用过的老虎钳等。“我记录战争中普通人的故事,我收藏抗战时的生活用品,因为这些都真实反映了历史。”吴先斌说,博物馆不是冰冷的收藏展示之处,是有温度的,“这是在告诉大家,战争影响每一个人。”

   要再为远征军建座纪念碑

  馆内有件藏品,吴先斌觉得特别珍贵。那是一张空白信纸,上面印有“海鸥用笺”。抗日名将戴安澜,自号“海鸥”,安徽籍,曾率中国远征军200师远赴缅甸,痛击日军。这张信纸,是戴安澜后人所赠。

  2011年,吴先斌陪伴将军之子戴澄东,去缅甸寻找将军遇难地。他扛着摄影器材,冒着38摄氏度高温,跋山涉水进行拍摄,累到“从未觉得死亡如此之近”。回国后,他所拍纪录片被多家媒体采用。“我是有版权的,但我没收一分钱,我希望能宣传抗日,表达对将军的敬意。”

  吴先彬告诉记者,这期间他在野人山上呆了4天,“虽然有当地华人帮助,不至于缺水断粮,但条件还是艰苦,可以想象当年远征军有多么难。”

  此次缅甸之行,让吴先斌做了一件事。他参与出资,为中国远征军200师将士们建了一座纪念碑。“我还准备再去建一座,只要我有能力,就继续建。”他认为,每位中国远征军战士都值得拥有纪念碑。

   希望日本民众更了解战争

  吴先斌还收藏到战时很多珍贵书籍、报纸、画册、军用物品等。他还委托人在日本寻找史料,并收获了意外之喜。日本一家书店的老板主动免费送了一张日文报纸:“这对博物馆肯定有帮助。”

  这张报纸目前在馆内展出,上面有关于东京审判的报道。“日本店老板的举动,说明日本普通市民是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吴先斌认为,这其中的意义才是最重要的。

  记者了解到,吴先斌曾两次带着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史料图片,前去日本展览,有收获,但也遇到过抵制。“我这么做,是希望日本民众对战争有更多了解,也希望日本民众能去南京实地看一看。”

  下一步,吴先斌准备扩建博物馆,再增500平方米。“这次我准备好好设计装修下。博物馆不光是简单的文物陈列,还有宣传教育等多种功能,要有艺术感。”吴先斌说,未来人们来到这所博物馆时,能看到更丰富的馆藏,能有更多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