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二五”蚌山区教育工作亮点纷呈

02.02.2016  10:43

蚌山区作为全市科教文化中心,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传承崇文重教的良好传统,“十二五”规划以来,该区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优先发展、优先保障,大幅度增加经费投入,强力推进教育改革,各类教育协调推进,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教育发展进入快车道,正在向教育强区的目标坚实迈进。

 

强力实施三大工程,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蚌山区办学面貌得到了历史性、全局性地改变,按照城市发展需要合理调整布局,重点推进了校舍安全工程、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信息化工程建设,做到了因地制宜、举措得当、推进有力、保质保量,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就学环境。

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提升。一是校舍和场地明显改善。至2015年全面完成校舍加固与重建任务,新建校舍17000平方米,扩大占地面积55240平方米,整修围墙2900米,硬化和改造运动场地17300平方米。6所农村中小学旱厕改水厕,增加部分城区学校厕所蹲位。全区致力于改善学校环境面貌,服务于教育教学。通过拆迁、土地置换、建筑底层架空设计等多种方式,先后为蚌山小学、一实校、铁三小、回民小学等城区老校扩大运动场地16亩。各校均重新修建了运动场地和跑道。二是专用教室及设备实现了标准化。各中小学均按要求基本配齐了八种专用教室,装饰装修专用功能教室共计29400平方米。根据功能室需要,逐步配备了相应的器材、设备:2014年补配了电脑教室20个,小学科学实验室16个,中学实验室12个,成套科学实验仪器10套,多批次配备了图书约28万册和钢制图书架;增配了音体美卫器材。三是更新设施设备。三年共分批采购配备可调节学生课桌椅11050套。部分学校还利用公用经费更换教师办公桌椅、电脑等,改善了办公条件。四是加强安全装备。各校还按要求配备了消防、监控设施、防暴器材,规范设置门卫、消防通道,设立联网视频探头,校园实现了无盲区全天候监控。五是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各校因地制宜扎实做好植绿、护绿,设立文化长廊、读书角等,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教育资源不断优化。结合城市建设和生源变化实际趋势,对城区学校进行优化整合,2010-2014年先后撤并了龙湖小学、纬二路小学、沈圩小学,使学校布局更为合理,资源利用实现最大化。伴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蚌山区乘势而上,把打造优质教育资源新亮点,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作为新时期的首要任务。2013年起,蚌山小学南山郦都分校和一实校汇金校区、初中部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城南学校、陶山学校、水游城配套学校三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于2015年年底开工建设,预计2016年秋季开学。

教育信息化工程顺利推进。2013年起我区实施了“三通”工程。宽带网络“校校通”工程,已于2014年实现全区中小学校宽带接入率达100%,校园网普及率达100%,目前各校网络接入宽带为4M-200M,全区平均带宽为27M。优质资源“班班通”工程。蚌山区已于2013年底,投入约706万元为全区18所中小学,配备了334套“65寸液晶多媒体教学设备”,提前实现中小学校“班班通”建设工程。2015年,全区又为新校区补配“班班通”设备近30套,增配学生用计算机636台,教师用机310台,在全市率先达到师机比1:1。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借力“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该区建立区级名师工作室、教研员工作室,并逐步使所有教师及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目前全区中小学教师省资源平台注册率已达100%;教育资源上传1245件、下载297件,晒课87节。

 

重点推进四类教育,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

该区始终把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创造公平和谐的教育环境作为义务敦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基础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坚持执行“划片免试,就近入学”的政策,2015年,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阶段入学率为100%。全区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指标均达到省颁指标:近三年小学在校生年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均达98%以上。推动学校自主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制定并实施了《蚌山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实施方案》《蚌山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以评价制度的改革保证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学前教育稳步发展。“十二五”期间,按照《蚌山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利用闲置校舍改扩建幼儿园,蚌山区实验幼儿园、燕山乡中心幼儿园、岗北幼儿园、城南第一实验幼儿园四个项目都已投入使用,增加了近800个学位。2014年,我区启动了《蚌山区学前教育三年提升计划(2014-2016)》,年度1所新建园的建设任务(金鼎黄庄小区配套园)按期完成。目前,辖区内共有各级各类幼儿园14所、幼儿看护点11所,其中省级一类幼儿园2所,市级一类幼儿园2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已达98.7%,完成了预定目标;普惠性幼儿园共13所(其中公办园12所,民办园1所),普惠性幼儿园占有率为92.9%。

特殊群体关爱体系得到完善。实现外地户籍的适龄儿童就学“零障碍”。目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我区就读人数已达1049人,占全区在校学生总数8%。及时落实《安徽省有关解决渔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通知》,2014年,有14名渔民子女到我区就读。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成长工作,制定并落实留守儿童工作奖补政策。2011、2012年连续两年被市教育局评为“留守儿童之家工作先进县(区)”。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目前,我区6-14岁残疾儿童44人,三残儿童入学率超过100%。

校外教育丰富多彩。在加强青少年校外教育方面,该区成立了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了“活动中心防震疏散演练”活动、“庆六一小巧手相约绿色中国梦”绿色种植活动、“科技之旅”校外之星研学旅行活动、“书香校园-智慧少年读起来”读书征文活动;增设了梦之翼琵琶公益社团;组织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竞赛活动,每年还组织教师进行“爱心送教到教学点”活动,既展示了蚌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校外教育专业优势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公益性,又满足了蚌山区农村学校多样化的活动需求。

 

 

突出创新五大举措,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进一步创新办学管理模式。实施集团化办学模式,继续深化委托管理工作,通过名校带弱校、设分校、建新校的方式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作用,通过以强带弱促进教育均衡。目前我区正在探索以省市级特色示范学校——蚌山小学、蚌埠第一实验学校、铁三小、回民小学、二十六中、龙湖幼儿园为龙头的教育集团化管理和农村学区制管理共同推进均衡发展的新模式。蚌埠第一实验学校作为蚌埠市中小学教育集团首批试点学校跨区托管淮上实验小学,为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实施“少年蚌埠”计划推进素质教育。该区以素质教育为指针,以校园文化为统领,以主题实践活动为途径,以课程建设为依托,以机制创新为保障,充分整合各个方面教育资源,科学创建主题平台,组织动员各校积极开展“少年蚌埠”主题行动计划,促进少年儿童健康快乐幸福成长。近三年来在国家和省市级各级各类竞赛和活动中获奖人次达3546人次。把减负落实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在全市减轻学生负担和课程计划落实的第三方测评中各项指标数均列各区之首。

教师补充机制得到落实。制订《蚌山区关于加强农村及薄弱学校建设工作的意见》,对队伍建设明确规定,形成新教师到农村学校锻炼的制度。在中小学教师超编的情况下,为改善教师结构,全面推行新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并形成长效机制,2014-2015年,我区采取区聘校用,无校籍管理方式,招聘了92名编外教师,充实了农村和新建学校师资。

建立农村教师激励机制。强化政策引导力度,对农村学校教师在职务评聘、在职培训和表彰奖励等方面给予倾斜,稳定和鼓励教师献身农村教育。2012年,制定并实施了《蚌山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奖励补助方案》,对偏远农村的177名教师每月奖补人均200元,2015年提高到人均300元,2017年将逐步提高到人均500元,有效激发了农村学校教师的工作热情。

大力开展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引导全区中小学根据各自实际,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德育、武术、陶艺、体育传统项目等特色教育为学校带来勃勃生机。经过多年努力创建,全区5所学校被命名为省级传统(特色)项目学校,市级示范中学1所,市级特色小学4所,特色教育学校所占比例45%,位于全市前列。

十三五”期间,蚌山区将继续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办好每一所学校上来:配合“四区一体”现代城区新格局,有机统筹和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对城南新区学校进行长远规划,合理布点,新建3-4所高规格、高品质学校;加快老城区改造,改扩建相关学校,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在全区形成五大教育集团,即蚌山教育集团、一实校教育集团、铁三小教育集团、民族教育集团、二十六中教育集团,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建立3-5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校园”试点学校,实现全区中小学“校校通”。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聚焦课堂教学研究,从有效教学逐步走向优质教学。抓好校本课程开发,打造学校特色。精细过程管理,保障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构建更加完备的教育改革创新体系,以提升学校内涵质量为核心,推进教育均衡、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迈进。(特约通讯员:王电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