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援路上追梦人 ——记合肥市包河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主任赵景峰[人民网安徽频道]

25.06.2014  19:36

人民网讯 他,怀揣法治梦想,刻苦钻研法律知识,从最初的司法助理员、专职律师、公证员成长为包河区法律援助中心“当家人”,被合肥市司法局记个人三等功一次;

他,10年如一日,带领全区法律援助工作者锐意进取,默默奉献,成功摘取了安徽法律援助中心标准化示范窗口建设先进单位的牌匾,他的足迹遍布了全区大大小小的街道村居;

如同一个追梦人在路上,既有马上到达终点的期待,又有奋力赶路的艰辛。他情牵法律援助事业,用法治的思维和方式去处理每一起案件,温暖弱势群体于无助之间,但他的视线早已超越法律援助本身,“如何援”不是问题,如何让每一件法律援助案件得到群众满意是他思考最多的。

从他的言行中,笔者感知,他对法律援助事业,爱得深沉。

他,就是合肥市包河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主任赵景峰。自2004年从事法律援助工作以来,赵景峰一直为挚爱的法援事业奔走呼号,2009年至2011年连续三年被包河区行政服务中心授予法律援助先进个人称号,先后获包河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个人和律师进社区(村)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3年5月被合肥市司法局记三等功。在荣誉面前,赵景峰不断挥手,强调这些都是团队的功劳,他个人的贡献微不足道。可在同事眼中,赵景峰就像法援路上的一颗螺丝钉,紧紧嵌入其中,帮助他们把这条路走得更宽、更阔。

信仰:法治“虔诚者”的成长

1969年,赵景峰出生于六安市的一个普通家庭,自幼成绩优异,初中时开始接触法律课,对法律有了一个朦胧的印象。高二时,家里突遇的一场官司改变了赵景峰的人生轨迹,从此和法律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父亲因种种原因将所在单位告上了法庭,要求赔偿500元拖欠工资。家里因父亲失业,一下失去经济来源,连请律师的钱都没有。正当赵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原合肥市法律顾问处主任律师李益如主动联系了赵家,分文未取代理了赵父案件,并替他打赢了这场官司。时隔20多年,回想起当年曾受过的无偿援助,赵景峰依然非常感动:“从那个时候起,我就下定决心要做一名法律工作者,公平地处理社会矛盾,为弱势群体撑腰。

法律必须被信仰”,为了实现自己的法律梦,赵景峰不畏挫折,先后参加了4次高考,自学电大及法律本科。1989年,他考入常青司法所担任司法助理员,后历任环城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包河区司法局公证处公证员,直到2004年,包河区成立法律援助中心,在组织安排下,赵景峰来到这个新成立的部门当了一名“光杆主任”。

扶弱:铮铮铁骨柔情汉

上任伊始,赵景峰面临着设备、人员、制度等一片空白,最关键的是无人办案,一切都需从头开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赵景峰一边自己办案,一边招兵买马,发动周围的律师朋友加入法援队伍,扩充4名专职工作人员。截止目前,全区共有200多名志愿律师活跃在法律援助的一线战场上,为老百姓提供免费法律服务。

轴承厂下岗职工胡萍有个老习惯,每次经过包河区政务中心时,她总是停下脚步,到法律援助中心看一看,向那位两度救她家于危难之中的“恩人”表示感谢。

2012年11月下旬,胡萍的儿子郑雪龙被单位拖欠了3万余元工资,索要无果之后,母子踏上了寻求法律援助的道路。没想到这次接待她的,竟是三年前的那张“老面孔”。一见到赵景峰,胡萍的眼眶就忍不住地红了:“赵主任,您还记得我吗?三年前,就是您救了我丈夫啊!”原来,2009年,胡萍丈夫重病在床,偏偏在这时候遇到单位改制,单位断交了他的医疗保险,巨额医疗费一下没了着落。赵景峰带领办案律师多次协调,最终帮胡萍夫妇讨回了公道。

胡萍说:“我丈夫临终之前,还一直念叨着你的名字,感谢你为我们家所做的一切。医保办下来之后,医疗费有了着落,他走的也安心。”聊起当天的场景,赵景峰也略微哽咽:“事情过去了这么久,我真没想到她还一直记着,这让我非常感动。

之后,胡萍又将儿子遇到的困难告诉了赵景峰,希望能再次获得法律援助。了解情况后,赵景峰安抚胡萍说:“你放心,能帮的我们一定帮到位。”目前,该案劳动仲裁及一审判决均已结束,判郑雪龙胜诉,单位不服提起上诉,正在等待二审判决,赵景峰的法律团队也将继续为胡萍母子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

创新:统筹律师资源服务民生

作为市区法律援助工作的开拓者,赵景峰带领中心人员坚持法律援助服务省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社会弱势群体“两个服务”新理念,实施法律援助“一站式”服务等便民措施,推进服务窗口规范化建设;开辟农民工讨薪案件“绿色通道”。他先后接待来访群众逾千人次,帮其解决困难问题。他注重制度建设,健全接待、受理、审查、指派、办案等各环节规章制度,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他注重加强对律师资源的整合与管理,采取招募志愿律师方式,寻求律师的公益支持,组建志愿值班律师库、志愿刑事案件律师库、志愿民事案件律师库、志愿信访接待律师库和律师进社区(村)律师库等五大团队,全面参与前台值班、信访接待、案件办理和律师进社区(村)等各项工作。在前不久开展的“区委书记大接访”活动中,法律援助中心志愿律师走上信访的前沿,为领导处理信访案件提供决策性的法律法规依据,展现了法援律师的新形象。

因为住房纠纷,我女儿把她的后妈打了,还说要告我,您给我分析分析,从法律的角度,我应该怎么解决。”近日,家住滨湖的张先生忧心忡忡地来到滨湖世纪社区服务大厅法律服务窗口,向值班律师李亮亮咨询。从周一到周六,居民每天都可以到该窗口向社区律师免费咨询法律问题,如果符合法律援助条件,区法律援助中心还会指派律师免费帮其打官司。这就是赵景峰整合资源创造性开展律师进社区(村)的生动实践。在前期调研论证阶段,他利用工作机会和休息日,跑遍了全区78个社区、38个村,征询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律师”服务形式、载体、内容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最终研究制定了科学的工作方案。城区按照“一社区一律所”原则,建立城市“社区律师”工作机制,招募律师进驻社区建立便民服务站;农村地区按照“一乡镇一律所”原则,建立农村‘巡访律师’工作机制,以乡镇为平台,通过律师事务所与乡镇结对、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定期服务。“社区律师”每周至少到社区工作半天,“巡访律师”则每月至少到乡镇工作一天,工作内容涵盖法律咨询、法制讲座、业务与法律知识培训等。目前,该区共建立社区律师工作站55个,巡访律师工作室5个,全面覆盖辖区内115个社区(村、网格),省、市及区属律师事务所20家参与社区(巡访)律师工作,200多名律师成了居民们的“法律顾问”。此举被省司法厅作为“合肥经验”、“包河模式”向全省推广。

跑村”的日子,赵景峰记忆犹新:“那时候单位还没配车,只能坐公交或打的。有时甚至得搭货车才能回来。虽然辛苦了些,不过现在想来,对律师进社区这项制度的推行很有帮助。只有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

除在区一级设立法律援助中心外,包河区现已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法律援助工作组织网络体系。纵向上,依托司法所、区属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在各街镇、居村建立了19个法律援助工作站,115个法律援助联系点,培养了法律援助联络员115人;横向上,在区法院、检察院、公安分局、人社局、妇联、残联、工会等部门建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使法律援助辐射深入到相关行业领域。通过不断延伸法律援助服务触角,形成“一刻钟法律援助圈”,真正把“应援尽援、应援优援”变成了可能。

未来:坚持最初的梦想

除担任法律援助中心主任一职外,赵景峰同时兼任区司法局律师管理科科长。作为一名普通的律师管理者,赵景峰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日常工作中,除积极钻研业务、主动完成任务之外,他还充分了解每一位法律援助办案律师的工作方法、技巧和擅长领域,创新建立律师“点援制”,将各位援助律师的工作特点梳理、上墙,受援人可根据需求指定代理律师,确保每一位来访者都能聘请到自己满意的专业律师。同时,定期召开律所主任联席会,加强沟通与交流,做到言传身教。

在赵景峰看来,免费为困难群众打官司,办案质量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到困难群众合法权益保护的有效性和公平性,还关系到法律援助的公信力。为提高办案质量,赵景峰主持制定听庭评议、案件回访等制度,组织各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共同旁听各类民(刑)及劳动争议类案件审理,充分听取法官、仲裁员对办案律师的建议并反馈给律师本人,帮助律师提高办案水平,积累办案经验。他十分注重年轻律师的培养,加大对实习律师的培训,从前台值班接待到全面了解法律援助的受案范围和经济困难标准,以及办案的规范流程等,都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呼吁法律援助志愿律师最大限度地维护受援人的合法权益,让每一位受援人充分享受到符合标准的法律服务,为全区律师工作储备后续人才。

一路走来,赵景峰帮助过的人数不胜数,他却从未想过回报。一件简单的衬衫穿了五年都舍不得换,薪资待遇无法与社会律师相提并论,可从他的眼神里,却透露出一种满足感、成就感。“你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老百姓来寻求法律援助时,眼神都很茫然,很无助,不知道该怎么办。在受援过程中,老百姓慢慢看到了希望,眼神也逐渐亮了起来。最后走的时候,大部分受援者都是带着笑容兴高采烈地离开的。每当看到他们的笑容,我就充满了动力,愿意在这条路上奉献自己的青春。

当笔者抛出最后一问:若坚持做专职律师十年,身家几何?而做法律援助律师,身家几何?赵景峰作答:做任何事都不能简单地以金钱衡量价值,关键要在工作实践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无形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法律援助彰显的是法治的公平正义,是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无偿援助,我为正在从事该项事业而感到光荣和骄傲,并愿为之奋斗终生。做好自己,做个简简单单的自己,善待每一位来访受援人,并为他们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这就是我一个法律援助工作者最初的梦想。(王维亚)

稿件来源:2014年6月24日人民网安徽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