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技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为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近日安徽科技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提出了以培养“基础知识厚、知识结构优、实践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着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实践;着力探索以创新理论引领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制度保障创新创业教育,以实践平台支撑创新创业教育,以整合资源促进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实施大赛化运作、系统化培训、项目化资助、基地化支持、多元化投入等方式,全力开创安徽科技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新局面;通过系统化课程教学,将创新创业教育紧紧融入专业教育教学,贯穿人才培养整个过程,全面提升安徽科技学院的创新能力……
据了解,多年来安徽科技学院始终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安徽科技学院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一个核心、三个贴近、四个平台、五个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
围绕一个核心
安徽科技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修订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基础知识厚、知识结构优、实践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重新修订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规定实践学分转换方法,设立个性化拓展模块,理顺常态化、长效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思路;以所有在校学生为教育主体,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三段式、三层次”等教育形式和教育模式,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大学四年整个专业教学;以应用型示范校建设为契机,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制与机制,通过改革学分制、改革创新创业评价机制和改革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全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坚持三个贴近
贴近学校实际。 根据安徽科技学院办学的实际,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校风教育,倡导个人行为与朴实作风相结合,个人成长与奉献社会相结合,个人发展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个人创业与转变观念相结合,大力支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自主创业,提倡到基层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大创业观;围绕创业精神培育,加强理性创业教育。安徽科技学院艰苦的办学经历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创业实践,学校结合这一“感受到”的身边事实,积极引导学生面向基层创业,面向广大农村创业;安徽科技学院大学精神之一是求真务实,学校利用这一“体会着”的身边教材,着力开展务实学风教育,并通过“生活上帮、学习上带、创业上扶、就业上引”的教育机制,保证学风教育落在实处。
贴近学生实际。 推行“三段式、三层次”创业知识传授模式。“三段式”指一年级和二年级阶段、三年级上学期和三年级下学期阶段及四年级上学期三个阶段;“三层次”指一、二年级普及式创业知识传授,着重开展创业基础知识教育,传授创业基本理论。三年级上学期重点式创业知识传授,着重开展学生社团创业实践活动,实施创业项目培训。三四年级选择式创业知识传授,组织有创业意愿和创业潜质的大学生到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和产学研合作企业,着重开展创业过程模拟和实景式创业实践活动;创建创业教育教学、创业教育研究和创业教育实践“三联动”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完善创业教育行为管理、服务支持和政策保障“三环节”创业教育工作体系。从实践来看,“三段式”、“三联动”和“三环节”创业教育受到了学生普遍欢迎。
贴近创新创业教育实际。 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侧重于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行为和创业技能的教育,注重创业过程,确保创业教育符合自身开展规律;营造创业教育宽松的教育氛围,不强调创业成功率,把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放在创业能力培养上,确保创业教育符合自身开展机制;积极引导学生面向基层就业,面向农村创业,确保创业教育符合自身开展方向。
建立四个平台
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 安徽科技学院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的创业教育管理平台。安徽科技学院十分重视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工作列为安徽科技学院办学的顶层设计,专门成立由校领导牵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学院均成立相应的二级组织机构;建立与创业教育机制相结合的制度平台,着力加强创业教育制度建设;建立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平台。通过开设“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创造力理论与创造”等课程,举办专家讲堂、和SYB”、“KAB”课程培训,单独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并规定8个学分,将创业教育融入大学四年的整个专业教学。
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训平台。 安徽科技学院搭建校企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通过“企业冠名班”培养模式,安徽科技学院与相关企业联合在校内开办“隆平班”、“德力班”等18个特色冠名班,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开展实习实训,实现合作育人,合作创业,合作就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学校在有关企业建立53个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搭建校地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安徽科技学院与蚌埠玻璃设计研究院等地方政府或有关单位,采用产学结合、学研结合和产学研结合途径,搭建平台,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训;搭建校内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安徽科技学院先后投入2656万元,创建总面积24340㎡专项示范实习实训基地7个。全校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每年接纳创新实践、创业实训等学生1万多人。
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 安徽科技学院单独建立占地总面积280㎡、可供10个创业团队同时创业的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园2012年获批为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基本具备“一条龙”创业孵化、“一体化”创业体验、“一站式”创业服务、“一家人”创业交流四个功能;按照“仿真化实践、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运作方式,实施“租赁创业、自主创业、联合创业”经营;建立创业园入驻条件、运作流程及退出长效管理机制,采取动态管理过程中末位淘汰制,并对园区内创业项目进行跟踪监管;成立大学生创业园办公室,全面负责创业园日常管理;安徽科技学院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并借助政府和社会力量,多方筹措创新创业教育经费;出台相关管理制度6个。
建立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 安徽科技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下辖6个工作组,统筹全校大学生创业服务与管理;成立校内外创新创业指导团队,成员由校外创业人士、著名企业家、优秀校友和校内创业指导教师组成,全程参与大学生专业技术指导、创业项目论证、业务咨询和决策参考服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机构4个,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创业研究、融资信息、项目遴选、人力资源、实训培训、市场拓展、法律指导、工商模拟等多项服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包括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大学生创业协会和大学生市场营销协会,发现并及时解决大学生创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包括专职教师、KAB讲师和创业模拟实训讲师。
突出五个结合
与教学实践结合。 安徽科技学院先后拿出5000多万元创建校内20余个、校外152个教学实践基地,并对原有的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进行改建、扩建和充实,保证校内外基地都能具备企业实景、科技示范和创业教育等功能。
与专业实践结合。 结合专业,较早在安徽高校推行“村科技副主任和企业经理助理”挂职锻炼制度,连续11年选派400余名有创业意愿的高年级在校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挂职村科技副主任和企业经理助理,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亲身体验创业经历。结合专业,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增加创新创业素质内容,建立学生创新创业考核、评估和激励机制,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结合专业,制定《关于大学生创新学分的暂行规定》,设立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分,对获得校级以上奖励、发表学术论文和在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认定相应的创新学分,准予免修相同学分的选修课。
与科研实践结合。 安徽科技学院设立大学生创新科研基金,连续10年实施大学生创新课题计划,从2009年起共让1456名学生参加352项创新课题研究,在校学生发表学术论文622篇,荣获59项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获批专利17项,近五年,共有60支团队、2.5万余人(次)学生参加各类产学研创新创业活动,参与活动人数占全部在校学生的40%左右。
与校园文化结合。 安徽科技学院长期开展“六个一”创业文化工程建设,即一个论坛(创新创业论坛)、一个研讨会(创业教育研讨会)、一个比赛(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一个网站(大学生创业网)、一个刊物(《创业教育研究》刊物)和一个展览(大学生成功案例展览),积极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并通过编印《创业骄子》选树创业典型,在学生中广泛宣传。
与就业指导结合。 安徽科技学院通过开设教学课程、提供政策支持、引入SYB、GYB和KAB创业培训和实施多证书制度,建立了就业指导、职业辅导和创业引导一体化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帮助学生确立人生发展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特别是安徽科技学院结合自身的办学区位和办学定位,紧接地气,长期坚持面向基层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积极引导学生去基层就业,去农村创业,这一课从新生入学一直讲到学生毕业,取得显著成效,仅2011届毕业生选择去基层就业和创业的就有3245人,占安徽科技学院全部毕业生的73.3%。
2010年以来,安徽科技学院获得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创业教育相关荣誉称号。学校先后获得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5个,分别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全国创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团中央KAB创业俱乐部及创业教育基地;获得省级荣誉称号4个,分别为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安徽省创业教育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省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安徽省首届大学生创业论坛承办单位。
涌现了一大批创业创业典型。 2007届毕业生苗娟带着户口在凤阳县小岗村自主创业,受到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接见,是全国自主创业典型;培养了一个首届全国十佳大学生村官:2006届毕业生杨俊森回家乡自主创业,带领村民科技致富,受到原国家副主席、现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接见,是首届全国十佳大学生村官;培养了一个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008届毕业生尹纯尧在蚌埠创办大学生创业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被团中央授予“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带动了一批毕业生立足基层扎实创业,近20%的毕业生自主创业或协同创业,大批“鸡馆”、“猪馆”、“菜馆”和“村官”的涌现,展示了安徽科技学院特色鲜明、富有成效的创业实践活动;带动了一批在校学生积极创业。目前,在校学生近2000人参加各类创业实践活动,100余人创业获得初步成功,其成功率占在校创业大学生的近5%。
转化了一大批研究成果。 在学生层面:近四年,在校大学生共参加352项创新创业课题研究,发表研究论文622篇,获得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59项,获得包括“挑战杯”等各类创业大赛奖项100余次,获批专利17项;在教师层面:安徽科技学院教师共在创业教育相关杂志发表学术文章2229篇,主持省级以上创业教育相关课题457项,获批2个省级创新实验区,从2011年起,连续在《光明日报》发表《创业教育“需数字”说话吗”》、《聊聊大学生就业那些事》、《创业教育的四个关系》、《三元机制推进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六个关键词》等5篇研究文章,其中《创业教育“需数字”说话吗”》被光明日报评价为“大处着眼、实践落笔”的优秀作品;学校层面:安徽科技学院成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自2011年12月起,试办《创业教育研究》内部交流刊物。截止2014年7月,共出版9期,刊发文章70余万字,刊物办刊质量和办刊水平稳步提高,刊物影响逐步扩大,得到了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新闻出版局和省内相关高校的好评。2014年8月,安徽省新闻出版局专门发文,同意学校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创业教育研究》创办,并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科技学院主办,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高开华担任顾问,《创业教育研究》正式成为我省高校唯一的相关出版物。2015年4月,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高开华和安徽科技学院党委书记蒋德勤分别在《创业教育研究》(创刊号)撰文,大力支持刊物的出版工作。目前,刊物已在我省44所高校和有关省直单位进行了交流。
实现了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安徽科技学院学生在社会创业,他们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工作,还因为创业成功又带动了一部分校友就业,许多校友创办的企业连续多年从安徽科技学院要人,人数大都在两位数或两位数以上;促进了就业与招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安徽科技学院2007年年末就业率为94.7%,2008年攀升为96.4%。近几年,安徽科技学院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新的就业率核定办法,安徽科技学院初次就业率依旧稳定在90%以上,位居省属同类高校前列。招生由过去降分录取到2008年录取首次超出二本分数线,近几年安徽科技学院录取分数线稳中有升,较好地体现了十八大提出的“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战略思想。
引起了领导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胡锦涛、习近平和曾庆红等领导同志先后接见了安徽科技学院创业学生或专门批示支持学校学生创业行为;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和安徽省教育厅持续关注学校创业教育。省政府、省教育厅原任或现任领导,先后看望学校创业学生或专门针对学校学生创业作出批示,充分肯定学校创业教育的特色做法;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持续关注学校创业教育。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和《安徽日报》等国内主要媒体先后150余次报道学校的创业教育工作,社会称学校的创业教育为“安科现象”;学生家长持续关注学校创业教育。很多学生家长从不支持到理解到大力支持直至直接参与,创业学生成功的背后是一大批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约通讯员:邓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