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助力安徽制造加速迈向中高端

10.05.2018  10:45
军民融合助力安徽制造加速迈向中高端 - 徽广播
军民融合助力安徽制造加速迈向中高端 - 徽广播
军民融合助力安徽制造加速迈向中高端 - 徽广播
军民融合助力安徽制造加速迈向中高端 - 徽广播
来源: pic.ahrtv.cn

  装备制造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自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安徽立足自身在装备制造领域的产业优势,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扶持,加速推进这一领域的军民资源要素交流共享,让军民融合战略红利在装备制造领域持续释放。

  这里是中国电科43所的圣达科技公司,在我身边的工作人员正在组装的是企业生产的光通讯领域的光开关产品,它最核心的技术就是通过钎焊将这100多根引线按照既定的尺寸和精度要求进行排列,在模块内外部起到信号传输的作用。

  100多根引线如此精密地排列在模块内部,已经达到了5G信号的传输要求,而这一技术水平,是全球同行的大部分企业至今都难以达到的。作为中国电科43所的全资子公司,圣达科技公司能独占鳌头,凭借的是它多年来在军事领域的技术积累,它将原本只应用于军工领域的新材料、焊接等技术工艺用于民用,使企业自主研发的光开关产品性能迅速抢占了行业制高点。

  中国电科43所合肥圣达电子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史常东介绍: “把这些(军事领域)积淀放到民品行业里面去,会加速和助推我们民品产业的发展。目前的产品已经出口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

  作为我国最早从事微电子技术研究并主要服务于军工发展的一类研究所,近年来,中国电科43所在国家军民融合发展中,逐步将原本单一的科研模式转向科研、生产、服务相结合,充分发挥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人才队伍优势,不断推动混合集成电路、金属封装外壳、陶瓷材料等一大批军工领域的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走向民用。目前,这里的军民融合比例已经达到了5成左右。

  中国电科43所副所长李振亚表示: “我们一直秉持国防建设服务经济社会的宗旨,走出了寓军于民,市场化、产业化这么一个路,在全球市场当中,与世界强企形成了一个竞争的格局。”

  为了更好地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做大做强,安徽一方面发挥像中电科43所、38所、安徽军工集团等一批军工院所和企业多年积累沉淀的技术优势,为省域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培育了科大讯飞、中科合肥微小燃气轮机研究院、国盾量子等近百家军民融合企业,打造出了智能制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多个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集群,2017年军民融合产值已超过一千亿元。

  安徽省经济动员办公室专职副主任何超 :“推动军地共同创新,使我们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我们出台了《安徽省军民融合深度实施意见》,制定了安徽省“十三五”军民深度融合规划,通过军民融合推动先进装备产业发展。”

  立足自身产业优势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同时,安徽还充分发挥各类创新平台的作用,加速培育新技术新产品。在由安徽省、中国科学院、合肥市、中国科技大学四方合作共建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中科大先研院,今年就刚刚成立了军民融合创新中心,旨在引导各类人才和技术资源,围绕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智能装备技术等国防重大战略需求进行研发和服务。星心科技是先研院2017年孵化出的一家企业,它自主研发的密闭空间定位通讯系统就刚刚通过了军方验收,即将在某大型舰艇上使用。

  安徽星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童迎伟: “在研发军品的过程中,不断对我们的产品技术进行升级和创新,有了质的提升。我们的专利数量增加了三四倍,反过来在民用市场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

  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技术开发部部长潘学文 :“发挥中科大先研院这个平台和载体的作用,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我们目前聚集了接近40家军民融合企业,梳理了接近50个项目,积极响应国家强军和经济发展这两大目标,把我们的技术和我们的人才优势发挥出来。”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安徽通过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基本形成了军工经济和省域经济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成为全省制造业发展迈向中高端的一个新引擎。十三五以来,军民融合产业总量每年增速达到14.5%左右,对全省国防科技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