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微议“六安”究竟念什么:需顺应历史渊源

06.05.2016  10:35

    文学精神不死

  【事件】著名作家陈忠实4月29日去世引发广泛关注,许多文学爱好者讨论在他之后中国还有哪位作家能写出具有史诗风范的严肃文学作品。

  【点评】鲁迅先生曾叮嘱后人不要做“空头文学家”。与“空头文学家”相反的自然是名副其实的真正的文学家,而所谓真正的文学家一定是因作品而被大众承认和记住的文学家。陈忠实先生无疑是靠过硬的作品树立了在文学界地位的真正文学家。不管时代风云如何变幻,真正的文学家总是深深地扎根于生活沃土。从1987年到1992年,陈忠实在蓝田等三个县一边过着平凡的农村生活,一边查阅摘抄县志,为创作《白鹿原》积累素材。当时正是市场经济大潮初起之时,下海热刚刚出现,而陈忠实甘于坐冷板凳,在家乡的这片土地上默默地创造自己的文学世界。《白鹿原》最终呈现出厚重沉郁的风格,与陈忠实主动拉开与现实喧嚣的距离有直接关系。忠于文学、愿意为文学事业献身,这是柳青、路遥、陈忠实等数代陕西作家的共同特征。尽管今天严肃文学不再具备20世纪80年代的轰动效应,娱乐已经取代文学在大众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但真正的文学家和真正的文学精神永远不死。

   “六安”究竟念什么

  【事件】4月27日晚,在央视《新闻联播》一则报道中,播音员将“六安”读作“六(liù)安”。随后有网友指出播音员的读法是错误的,“六安”应该读作“六(lù)安”。

  【点评】央视播音员的读法依据的是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网友依据的是当地的历史渊源和习惯读法。语言文字既需要规范,又需要顺应历史渊源。特别是地名,一定是服务于当地的,是从当地的历史发生起源的,当地人怎么念,别人最好也同样念。这不仅仅是为了便于沟通,更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地方热衷于改地名,许多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积淀的古老地名被改得面目全非,切断了文脉、混乱了认知。如果在读音上也开始改,岂不是乱上加乱。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