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 财力如何用在刀刃上

11.12.2015  04:29

   构筑服务网络促均等树标准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十三五”将继续加大文化投入,升级文化惠民工程

  “玉兰花绽放枝头,鸟儿向你歌唱,栖霞山上笛声扬,文化广场歌声甜,东苑欢迎你……”日前,马鞍山市花山区东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当50多位全国文化财政财务工作座谈会代表到此考察时,水心同老人带领离退休的街坊邻居们高歌《东苑欢迎你》。自编自导的演出,迅即烘托出热情、欢快的氛围。

  文化如水,滋润万物。在财政支持下,东苑社区建成8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可容纳3000名观众的社区大舞台,组建了12支居民文化队伍。在社区,居民可以看书、健身、歌唱,还能在重要的节假日,参与或观看主题文艺活动。有平台、有资金、有队伍、有活动,文化已然融入居民生活。

  这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背后,是马鞍山市5年投资30多亿元打造的10分钟文化圈。作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该市构建标准化、均等化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形成主城区10分钟、县级城区和中心镇15分钟、一般村镇20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从乡村到城市,文化服务中心、农民文化乐园、博物馆、图书馆、大剧院等等,公共文化设施点缀家园,滋润心灵。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推进均等化标准化,是我省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而基础文化阵地要建起来、转得好,资金、人才一个不能少。近年来,各级财政将文化作为保障重点,持续加大文化投入力度。省财政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4年,全省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累计295亿元,年均增幅达7.1%,支持全省建成39712个盲村广播电视“村村通”、18952个农家书屋、1512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43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073个电子阅览室,保障1604个公共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免费开放,初步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展望“十三五”,我省将继续加大文化投入,将文化惠民工程提档升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此,我省明确,“十三五”期间,坚持加大投入、保障基本、促进公平、推动统筹、创新方式、强化绩效,支持农村和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