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全省基础教育重点工作调研情况的通报

16.09.2014  12:17

皖教秘基〔2014〕69号


各市、县(区)教育局:

根据年初制定的基础教育工作清单,2014年5月至6月,省教育厅就全省基础教育重点工作对各市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的有关情况通报全省,请各地对照通报,总结本地工作推进情况,学习借鉴外地好的做法和措施,研究分析本地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其原因,制定下一阶段工作目标、任务和政策,共同促进全省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重点工作推进情况、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相关项目工程推进。

1.幼儿园建设项目。从总体上看,全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按期完成,有的市县区超额完成,学前教育资源得到了快速扩大,缓解了“入园难、入园贵”,三年毛入园率75%,比2010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从对各地调研的情况看,全部按期完成了幼儿园改扩建的目标任务,“一镇一园”的覆盖率达到88%,有的甚至达到“一镇多园”。各地按照教育厅“准入一批、整改一批、取缔一批”的要求,加强幼儿教育看护点管理。各地积极探索学前教育发展的模式和机制。一是推进幼儿园集团化发展,鼓励现有公办幼儿园利用品牌优势和师资力量,通过建园托管、合作办园、举办分园等途径探索连锁管理模式,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鼓励民办园利用品牌优势举办分园。二是探索“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办园模式,将幼儿园建好后以零租金租给民办幼儿园开办,按照在园幼儿数给予生均公用经费补贴。芜湖市镜湖区通过政府提供办园园舍和教学、生活等保育教育设施设备,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职业经理人”承办管理幼儿园,区财政按一定标准拨付人员工资,承担校舍日常维修。宣州区幼儿园校舍由政府建设,设备设施等配备由民营主体投入,教师由幼儿园自主聘用,委派公办名园教师指导管理,按照公办园标准建设与管理。合肥市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对县区新建幼儿园,奖补80至180万元,改扩建幼儿园,按每平方米100元奖补,小区配套园办成公办幼儿园,奖补20至30万元。

2.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2010年以来,我省统筹校安工程、薄弱学校改造等项目资金,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省标准化覆盖率由实施前的不足10%提高到60.9%,使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正在启动“全面改薄”工程。亳州市政府要求各县区结合标准化建设,加强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千所村级小学提升工程,努力办好农民家门口的学校。滁州市将标准化建设纳入对县(市、区)教育局年度目标考核中,建立了月报与通报制度,重视音体美和理化生实验器材配备。马鞍山市制定教学点建设标准,政府决定用三年左右时间对保留的教学点进行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各地加强对图书、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淮南市分批次举办全市中小学图书管理员、实验管理员和理化生教师实验技能培训班,对图书、实验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加强教学设施设备管理使用。安庆市制定了中小学实验教学、实验室、图书馆(室)管理使用办法,加强管理和应用,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自制教具和图书管理员专题培训。滁州市县区电教馆牵头成立了维修队伍,设立维护经费,解决学校设备故障。

3.农村初中校舍改造、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管理使用。2009年,我省继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后,启动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取得了很大成效。全省校舍安全工程共投入176亿资金,新建及加固改造校舍2760万平方米,覆盖全省70% 以上的中小学校。目前正在推进建立校舍安全维护长效机制。在工程实施中,不少地方措施有效,保障有力。如,滁州市按照轻重缓急建立了初中校舍改造项目库,提前做好土地预审、选址、环评等工作,落实包保责任制,健全监督检查机制,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大多数地方和学校积极落实农村留守儿童之家“有场所设施、有图书器材、有亲情电话、有管理制度、有档案资料、有结对帮扶、有固定标牌”的“七有”要求,加强管理、使用及养护。宿州市重视充实留守儿童辅导人员,争取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关爱留守儿童,灵璧县注意将留守儿童之家与乡村少年宫合建,为他们提供活动场所和亲情关爱。淮南市财政每年为每个留守儿童之家安排2000元专项管护资金。六安市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留守儿童办实事,组织企事业单位看望慰问留守儿童,给部分留守儿童提供免费健康体检,向留守儿童赠送学习用品等。池州市印发致留守儿童父母一封信,提供本市用工需求信息,引导外出父母回乡就业,提供就业帮助,给留守儿童关爱。黄山市教育局、民生办联合出台了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管养办法,巩固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成果。

(二)义务教育学区管理。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明确城市中小学分层办学、分学段管理,实行市级统筹、区级管理、以区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以中心学校为依托设立学区,建立学区管理委员会,统筹教学管理、资源配置、教师管理、教学研究、督查指导等,促进学区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淮北市确立了“一校管三级,一校三中心”学区管理模式。中心学校全面管理辖区内的初中、小学、学前教育三级教育;在一个中心学校内设立中心学校校本部(即中心初中)、中心小学和中心幼儿园,起示范、引领作用。砀山县实施“以县为主、以初带小”的学区管理体制,打破乡镇行政区域划分界限,实行县局直管初中,赋予初中监管小学教育教学业务的责任。淮南市八公山区打破城乡限制,建立城乡结合、以强带弱的学区管理模式。凤台县打破学区学段限制,试行小学和初中教学的有效对接。寿县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学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以乡镇为单位成立学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县教育局派出机构,履行学区管理职能,接受所在乡镇的指导和监督,每届任期3年,办公经费由县教育局统筹安排,办公地点设在中心学校。肥西县制定学区管理实施方案,成立三个委员会,即:成立学区管理委员会,由中心学校正副校长组成,村小校长、幼儿园长参加;成立监督委员会,乡镇分管乡长为主任,家长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成员,实施监督;成立学区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发挥监督和配合作用。肥东县将43所义务教育学校整合为2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促进区域教育资源共享。铜陵市制定实施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规划,完成了东部城区与南部城区教育资源整合。铜陵县成立了8个学区,下辖15个中心学校,整合教育资源,推进区域教育发展。马鞍山、铜陵市完善城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确定市、区义务教育各自的管理职责,促进同一城区内义务教育资源均等配置。

(三)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均等配置。

各地一手抓办学资源总量的有效增加,一手抓办学资源存量的均等配置,更新教育资源分配的理念,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对薄弱地区和学校资源分配实行倾斜,治理义务教育择校招生,缩小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和均衡发展差异系数。六安市政府制定了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投资7.18亿元,新建、改扩建14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项目启动迅速,进展良好,有效解决了城区义务教育择校和大班额问题。滁州市根据城镇化进程情况、居住人口需要和城市规划,新建了一批义务教育学校,满足学生就近入学需求。全市均衡发展差异系数逐步缩小,小学差异系数0.47,初中差异系数0.44,都较上年下降。全椒县根据城区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实施县城扩容改建,新建了一批小学、初中,大大缓解了县城就学的压力,班额有了较大的下降。芜湖市政府出台文件,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生源配置、教育质量四个方面,明确了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义务教育实行“四免一补”。合肥市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加强招生行为监管、合理划定学区、公开招生信息、严格执行财政纪律等措施,着力解决热点地区、热点学校的入学矛盾,努力遏制择校热,择校生比例控制在4%以下。安庆市自2013年在全市实行义务教育零择校,取得明显效果,受到社会好评。阜阳市坚持义务教育“合理划片、相对就近、免试入学”原则,公开学校招生范围,确保每位适龄儿童就近入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渔民子女平等接受教育。马鞍山市加大改革力度,先后启动了集团化办学、校长职级制和大学区改革,以“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农村校”为主要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铜陵市创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以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为龙头,按照“强校带弱校、优质学校带新校、名校办分校”的办学模式,实行跨学区联合办学,对联合办学的学校给予经费奖补,今年组建了3个联合办学体,同时以城区优质学校为依托,对口扶助农村学校。阜阳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27条促进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的措施与办法,改造城区义务教育学校,促进资源均衡配置。

(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

各地积极贯彻落实省政府教师工作会议精神,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加强师德教育,促进城区内和城乡间校长、教师定期交流。淮北市通过公开招聘、小学富余教师转岗等形式,多渠道补充幼儿教师,组织学校之间集团化办学,以此为平台,实现“四统一”,即统一安排教师交流、组织教研活动、实行教学监控、考核交流教师。在新教师招聘时,探索无校籍管理,建立“局管校用”的教师管理机制。宿州市近三年共公开招聘幼儿教师407人,中小学富余教师转岗1028人,对转岗教师进行转岗培训。加强中小学教师调配管理,实现优秀教师资源共享,促进区域内校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积极探索城区、县域内的教师交流办法。淮南市谢家集区出台了教师交流奖励性政策,城区骨干教师、退休教师,分别到农村学校任教5年和3年以上,不受结构比例限制,可兑现奖励性职称工资。金寨县政府从山区实际出发,对规模小的学校按照班师比配备教师。滁州市完善中小学教师考核办法,把师德师风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将考核结果与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定挂钩,作为晋升和评先评优的主要依据,对一直在农村工作的教师,退休时即使没有岗位也兑现职称工资。芜湖市戈江区率先在全省实施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开展教师无校籍试点,推进教师“区管校用”,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的转变,教师管理由“编制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合肥市规定凡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满6年及以上的教师需进行交流,各校每年参加交流的教师比例应占本校符合交流对象总人数的15%左右。庐江县制定建立校际联盟,将县城小学按区域划为4个联盟校,初中建立2个联盟校,联盟校教学统一管理,教师统一配置。亳州市教育局会同组织部实施“十二五”期间2000名校长素质提升计划、3116名师工程, 努力打造一支优良的校长、教师队伍。马鞍山市实行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改革,全市申请总数17911人,其中注册合格17696人,暂缓注册159人。铜陵市近三年来,全市每年均有1000余名教师参与交流,其中,主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已完成了二轮交流。铜陵市铜官山区实行校长职级制改革,规定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不再赋予行政级别,设立四级九档的职级,即:特级校长、高级校长、中级校长和初级校长,其中初中高级校长又各自依次从高到低分设三档。实行职级制后,学校自行聘任中层管理人员。马鞍山博望区建立教师管理中心,取消了42所公办中小学校长的行政级别,实行职级评聘,以综合能力定校长的等级。黄山市根据学前教育发展需要,核定公办幼儿园编制,并通过系统内编制调剂,补充幼儿园教师。阜阳市完善管理体制,加快教师培训步伐,加大教师队伍补充力度,仅2013年全市就招考补充了2400多名新教师。

(五)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实施推进。

各地能够围绕省里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应用为驱动,推进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淮北市制定了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意见,加快“三通”建设步伐,配备信息化设备设施,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教师达到71.9%。宿州市积极推进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开展学校网上结对活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一些学校还形成了应用教育信息化的特色,如泗县江上青小学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德育工作新模式。淮南市举办首届“互动课堂”交互式教学大赛,凤台县在线课堂主讲和接收教室全部接通了10兆光纤。滁州市制定方案,明确了信息化推进工作时间表和路线图,将教育信息化列入全市信息化建设“十大工程”,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奖补,将每年11月定为全市教育技术综合实践活动月,开展一系列评比、培训、交流、研讨和观摩等活动,以活动促应用。宣城市宽带接入率达到100%,所有教学点接通4M光纤,班班通多媒体配备率80%,师机比1.9:1,生机比,高中8.7:1,初中7.4:1,小学11:1,与电信部门协商,以每年600元的价格,对108个项目教学点实现一次性4M光纤的接入。宣城二小学创建学生综合素质“美德卡”评价平台,以二维码技术为载体,对学生的行为表现预设22个子项目,老师可以在校园通过扫描“美德卡”上的二维码,适时地评价学生,并自动生成积分,家长、社区可以通过手机短信验证方式进行评价。芜湖县南湖中学以学生电子成长记录袋为数据基础,记录学生品行、学习等过程,生成走向曲线图,教师、学生和家长能直观地了解到学生发展情况和趋势。芜湖市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率达到100%,师机比1.3:1,生机比9.5:1, 52所学校加入了网络电子备课和网络教研平台。芜湖县将所属40所中小学校的信息化设备维护服务,通过招标交给专业化IT服务公司做,所需经费纳入教育装备经费。马鞍山市政府将“教育信息化工程”列为八项为民办实事之一,投入7000万元推进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教室、教师办公电脑、中小学“班班通”、数字化校园、校园内网等建设,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应用能力。黄山市提出教育信息化建设9项工程,加快中小学校宽带接入、推进校园网络建设,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培训课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时考核范畴,与职称评定挂钩。铜陵市出台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提出到2015年,全市中小学全部接入互联网,城市中小学和农村初中以上学校接入带宽达100M以上,农村小学接入带宽达10M以上,计算机生机比,小学10:1、初中8:1、高中5:1,计算机师机比1:1,开发各学科各学段微课视频,实现了中考、高考、体育考试网络平台实时监控。

(六)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管理使用。

各地能够按照教育厅要求,加强经费管理使用,督促学校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资金使用内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淮南市严格按照“两免一补”要求确立支出项目、支出范围,明确保障经费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制定印发了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办法、经费支出内控稽核等制度和办法,加强对保障经费使用的管理。凤阳县采用多种形式加强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管理使用的宣传,增强群众知晓度、满意度,接受社会监督。合肥市提高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和免杂费补助标准,小学、初中每生每年分别提高到585元、785元,经费补助做到了同标准、全覆盖,“城乡一致、公民办一致”。黄山市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免除市直及屯溪区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科书费、教辅材料费和作业本费,实现中心城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零收费”。马鞍山、铜陵、黄山三市加强义务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坚持“双审核”、“双报告”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逐级按月上报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使用情况。同时,要求县区教育局定期开展专项督查,以确保义务教育经费安全运转。

(七)特殊教育的推进实施与发展。

各地积极采取措施,推进特殊教育发展,保障三类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力,通过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改善特殊教育学校的条件设施。全部落实了省规定的特殊教育学校(班)生均公用经费按照不低于普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5倍拨付政策,办学和运转得到了初步保障。淮北市加强市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落实教师享受特教津贴待遇等政策。淮南市加大扶持潘集区随班就读实验和田家庵区五小培智班建设,基本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共同协作的特殊教育格局。定期组织市专业教师到南京特教学院培训。六安市每年开展全市特教学校教师基本功大赛、学生书画大赛,特教学校互查互评等活动,有效提高了特殊教育质量。滁州市积极推进特殊教育学校的素质教育,按教学计划开好感统训练、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个案训练等课。教师享有特教津贴和康复补助,给无房教师住房补贴。芜湖市对特殊教育做到“普惠当中有特惠”,按照每生每年4625元标准给聋哑和培智学校拨付经费,按照每生每年3000元标准补助民办盲校。芜湖市聋哑学校和培智学校在全省率先举办学前康复班。宣城市要求普通中小学积极消除障碍,接纳轻度智残儿童入学,进行随班就读。马鞍山市新建的特殊教育学校,硬件设施达到省内一流水平,启动了听障、智障、孤独症、脑瘫等残疾儿童的学前康复教育以及职业高中教育,初步建立了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黄山市特殊教育学校在安排义保资金的基础上,每年市本级财政安排每生每年公用经费900元,用于办公费、水电费、维修费和寄宿生管理等支出,教师享受基本工资15%的特校津贴,并计入退休工资基数。

(八)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与治理。

各地按照省教育厅统一部署,治理乱补课、乱招生、乱办班、乱订教辅材料、乱收费等行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经济负担,促进了教育行风、政风建设。淮北市优化作业内容,改进作业方式,提高作业质量。小学低年级除了安排少量的口语性、活动性、实践性或趣味性作业,不留书面作业。把大课间活动纳入教学计划,推进中小学大课间活动经常化、制度化。严格规范招生行为,较好地解决了义务教育择校和大班额问题。宿州市制定印发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作息时间表,控制学生在校时间。淮南市制定了规范办学行为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十项规定,规范县域内招生管理,禁止民办学校以考试或变相考试的方式选拔学生,加大对教师有偿家教、有偿补课、体罚学生等违规行为查处。六安市规范办学行为抓得严格实在,建立规范办学行为联席会议制度,每周碰头一次,加大督查和查处力度。建立每月规范办学行为督查通报制度,按时向教育厅报送规范办学行为情况。滁州市整合市区教育资源,将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合并,成立办学联盟,遏制择校热。加强教辅资料管理,执行“一教一辅”要求,学校和教师不得向学生另行推销教辅材料。中小学均成立了由责任督学牵头、各界代表参与组成的“招生监督委员会”,加强对义务教育招生的监督。池州市政府在一中违规办学被省厅通报处理后,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各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对全市中小学办学行为进行整顿治理和规范。合肥市组织了由特聘办学行为义务监督员等组成的暗访组,对全市41所中小学收费、“一教一辅”和学生作业负担等情况进行了暗访,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查处。安庆市结合电视问政,对媒体反映的教师补课问题严肃处理,在全市开展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取得初步成效。亳州市今年上半年查处5起违规收费行为,免去2位校长的职务,给予4位校长行政记过处分,其中对1名校长警告。蚌埠市分别对蚌山区英才中学违规补课,五河一中、五河城南中学违规提前招生等进行了通报,责令限期整改,对英才中学年检时给予不合格等次。铜陵市对学区实行动态管理,从源头上保证生源均衡,防止择校现象产生。马鞍山市今年查处了两起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同时,对有偿家教教师所在学校的校长进行责任追究,进一步规范教师行为。省示范高中招生计划100%分配到各初中。黄山市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带队开展“教育问计走百家”活动,调研学生课业负担和学校办学行为,发现问题当即向有关学校下达整改通知书。

不少地方规范办学行为,坚持标本兼治,深化相关改革。马鞍山先后出台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进基础教育名校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意见、农村小学教学点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等,对全市基础教育下一步改革做出总的部署,全面推进“一江两岸”教育协调发展。蚌埠市实施“少年蚌埠”行动计划,内容包括:厚德少年立起来—培养少年儿童优良品德、健全人格、高尚情操;阳光少年动起来—培养少年儿童健康体魄、阳光心态、坚强意志;快乐少年唱起来—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生活态度;智慧少年读起来—培养少年儿童优良的读书习惯、社会体验、人生追求。五河县扎实开展读书活动,从阅读活动的资源开发、课程开设、机制建立、氛围营造、成果推广等方面着手,取得了良好效果。濉溪县推广 “三步四法”课外阅读的做法,“三步”,是指课题研究、课外阅读进课堂、语文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开发,逐步推进学生阅读,“四法”,是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四种方法,包括开设课外阅读课、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创办学生文学社、举行读书比赛活动。

二、重点工作推进存在的问题、困难和工作建议

当前,全省各地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少困难、问题和矛盾,有的是深层次的,有的是浅层次的,有的是主观努力不够所致,有的是客观条件不够导致。这次调研中发现的困难、问题和矛盾,突出的有:

(一)相关项目工程推进不平衡,有的十分缓慢,设备设施、图书、仪器等使用效益较低。

学前教育方面,资源仍然很缺乏,特别是公办资源总量不足,相当多的地方存在“入园难”问题,有些市区仍然存在上公办园排队现象。有的地方没有实现“一镇一园”的目标,如芜湖市“一镇一园”比率只有66%。六安市尚有43个乡镇没有公办幼儿园。部分县市区今年新建、改扩建项目开工率、竣工率比较低。其原因,有的是工作不力,也有的是建设计划不合理,有的是土地难以落实。合肥、阜阳等地老城区学前教育资源不足,新城区布局规划没有完全到位,幼儿园建设跟不上,如合肥滨湖新区、政务区、望湖城等地公办园“一园难求”的矛盾比较突出。

标准化建设方面,全省近40%的学校没有达到初步标准,已经达到标准的学校也是初步的,与“全面改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补缺补差,建设任务十分繁重。不少地方设施设备管理使用问题较多。从调研情况看,部分学校的图书室使用效率不高,崭新的图书上蒙上了灰尘,令人惋惜。有的农村初中将生物、物理、化学实验准备室放在一起共用。部分学校危险化学品和易制毒化学品管理不规范,安全隐患较大。部分学校留守儿童之家缺少相应的辅助教师,活动开展较少,功能得不到体现。公办寄宿制学校的食堂、宿舍运行存在困难,经费压力很大,管理辅助人员工资没有来源,导致有些地方不愿建,建了也用不好。部分学校标准化建设配套仪器设备到位后,教辅用房明显紧张,仪器设备因无用房而没有安装使用。实施“两基”达标时,不少乡镇和行政村通过减免义务工及免交提留款等方式,租赁农民承包地用于建校,导致教育用地土地产权不明确,校园土地权属纠纷时有发生,学校建设项目不能落地,影响了学校的后续发展。

(二)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观念落后,仍然存在着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少数学校,办所谓的“窗口学校”,搞锦上添花,扩大了学校之间的差异系数。

一些地方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差异系数大,除了少部分学校行政区划调整因素外,主要还是长期以来对资源配置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存在问题,资源分配不均衡。部分农村中心小学和村小条件依然相对落后,条件简陋,教室破旧,缺少教学辅助设施和运动场地等。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增加,城市的区和县镇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逐步突出,而农村地区生源日趋减少,城市学校学位紧张与农村学校逐渐空心化现象并存。义务教育学校布局面临新难题。适龄人口数量下降与人口向城镇集聚,一方面造成农村学校生源减少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导致县城镇学校大班额难以化解。一些城市的区和县镇因资源不够导致的大班额和因择校导致的大班额并存。淮北、宿州等市反映特殊教育学校经费标准偏低,不能满足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教师退休后,特教津贴就被取消,影响了在职教师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配备、职称待遇、管理体制、用人机制等方面存在很多障碍,无论是城市区域内还是城乡之间,教师交流都有很大困难。

从调研情况看,随着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公办幼儿园明显增加,幼儿园教师的配备却没有同步,普遍存在“有园无师”的问题。教职工编制标准虽然下发,但大多数市、县还没有核编和增加编制。教师不足,已经制约着学前教育发展。有的地方幼儿园已经建好,但因缺教师班开不齐,部分保教设施设备闲置浪费。中小学教师总体性超编与学科结构性缺编并存,音体美及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严重不足。黄山区2009年省编办核定全区教师编制1248人,该区在编在岗教职工1379人,受山区、学校布点多、分布广等所限,人数虽然超编,但幼儿、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缺口较大。部分教师素质偏低且难以改变。如淮北市三区有不少原企业学校移交的工勤人员,无法胜任教学工作。农村学校教师年龄老化,有的教学点90%以上是民师,而他们三五年内将陆续退休,很快面临着无人接替的困境。县级教师培训较少,尤其是高水平的培训。淮南等市反映,目前实行职称结构比例控制,教师想晋升上一级职称,非常困难,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宿州市部分学校无法解决教师住宿等问题影响,农村新增教师流失现象突出,外地招考来的教师很难扎根,而本地教师由于政策所限,难以进行定向或对口招聘。教师交流存在很大体制机制性的障碍。县域内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 ”模式改革障碍较多,极大地制约了教师交流。

(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推进任重道远,“三通”的压力较大,计算机等设施设备建设需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用存在较大差距,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一些地方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没有制定,有的虽然制定但没有经过深入调研,工作目标、保障措施简单乏力。部分地区学校计算机的师机比、生机比较低。有的市生机比、师机比分别高达为133:1,7:1。有的县市区班级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配备率有了一定提高,但部分学校的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的配备还没有全覆盖。相当多的地区校园网建成比例不高。随着中小学信息化设备设施配备越来越多,日常维护和后期更新费用将逐渐增大。如果单靠校方维护,不仅技术力量不够,也重加了经费上的负担,同时维修时间不能得到保证,影响教师信息化设备的使用。多数市县没有建立教育信息化设备运维保障机制。学校多媒体设备、电子白板等设备设施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需要继续提高,城区和县城经费投入不够,一些学校经费支出使用的办法和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支出的项目、范围需要进一步规范。

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标准有了新的提高,但由于义务教育学生数持续下降,县里实际得到的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总额在下降,由于学校数并未减少,具体到每一所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南方市县区的学校由于办学规模小,学生数较少,加上城镇化推进学生随父母进入城市,在校学生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虽然国家提高了公用经费补助标准,但预算到校的资金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因学生数下降而减少,而学校的水电费、网络费等刚性支出不断增加,学校的办学经费越来越紧张。城区义务教育保障经费标准偏低,如淮北市城区目前义保经费小学264元、初中375元,低于农村的小学600元、初中800元的标准。部分学校存在着经费支出不规范问题,有的用于教师住房公积金补贴,校保安人员工资。

(六)中小学规范办学行为还处在爬坡阶段,各种不规范的行为时常发生,治理的力度稍有下降,“五乱”问题就会抬头和反复,规范的任务十分艰巨。

部分地区和学校招生行为还不够规范。有的地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没有做到划片就近入学。部分地区小学升初中仍然在举行选拔性考试、测试等。少数示范高中招生秩序比较混乱。城区学校既受到资源不足影响,又受到择校推动,不同程度存在大班额问题,有的实验小学班额达90多人。学生负担方面,一些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仍然热衷于加班加点,利用节假日给学生补课收费,有的学校改换形式,以晚自习的形式进行补课,有的改变场所进行补课。部分学校收费行为不规范,乱收费的举报时而发生。少部分学校教师仍然在体罚、变相体罚学生。有的学校教材、教辅管理混乱,不按照省评议公布的目录乱订、滥订教辅材料,强迫学生乱征订教辅材料,搞“一科几辅”。一些民办学校为了获得生源不择手段,擅自扩大招生计划,有的买卖学籍,挂靠学籍,存在着乱补课、小升初招生考试等问题,对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冲击很大。部分地方和学校规范办学行为责任不落实,对辖区内不规范办学行为,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既不监督,也不查处,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状态,重部署、轻检查,要求不严,措施不实,监管不力,工作失职,常常是上面要求严格就行动一下,工作时紧时松,存在着“猫捉老鼠”现象。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监督检查渠道不够通畅,方式不够有效,手段不够完善,惩处不够严格。

针对这次调研中发现的困难和问题,对各地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一是要继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根据国家和省将要公布的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将公办园作为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重要渠道,再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提高学前三年的毛入园率。要多种形式解决好老城区的幼儿园建设问题,新城区要强制性地将幼儿园建设纳入规划中,按照每3万常住人口建设一所以上不少于9个班建制公办园的要求。农村实现“一镇一园”全覆盖,切实解决公办幼儿园布局“盲区”问题,在此基础上,要求常住人口2万人以上的乡镇,配置2所公办中心园。继续办好农村小学附属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在广大农村的覆盖面。

二是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推进落实国务院提出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要求,建立公办园经费保障长效机制。推动加大专项经费投入,支持学前教育重点项目。继续深化办园模式的改革。按照普惠性、公益性的原则,通过各类奖补支持、政府购买服务、共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政策措施,加大对民办园的扶持,加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提高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继续开始一类幼儿园的创建工作。

(二)要进一步均衡义务教育发展。

一是要继续增加义务教育资源总量。根据新型城镇化推进情况,结合户籍制度改革和城乡学生数量变化,在原有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依据省里的总体规划,确定本地五年内“全面改薄”的目标任务,分步实施,对已初步实现标准化并经省验收的学校,按照国家提出的六个方面要求,补缺补差,实施动态监测,进行巩固提高。对尚未实施标准化建设的学校,根据总体规划分年度全面推进建设,改善学校条件设施,提高办学质量。

二是要积极推动缩小城乡义保经费差距。提高城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适当增加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的公用经费,保障寄宿制学校人员工资发放和基本运转。或是采取政府购买后勤服务的方式,委托专业服务公司对学生食堂、宿舍进行管理。针对农村学校生源减少,保运转经费需求没有减少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标准,保证每一所学校的经费保障水平不下降。增加留守儿童之家管理教师的工作量认定和经费补助,促进组织留守儿童开展系列特色活动。与相关部门协商,试行将亲情电话改为发放免费电话卡,以适应留守儿童人数动态变化和流动的需求。

三是要继续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各地要改变教育资源配置的理念和方式,纠正将有限的资源集中配置到少数学校,加大对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资源分配。继续完善名校带分校、集团化办学等资源均等配置的模式和办法,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流动,增加薄弱学校资源,提高办学质量与水平。实事求是地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之间差异系数的缩小工作,严格学校相关办学数据和投入数据的报批审核程序,及时修改错误信息。全面推进城市和农村学区建设,促进学区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保证按期完成省和国家的考核验收,同时,建立信息技术管理平台,对均衡发展实现动态管理。

四是促进建立教学仪器设备管养机制。强化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管理责任,加强监督和考核,采取强化管理、实施奖惩等办法,加大理化生及小学科学教师培训,加大设备图书管养知识和技能培训,组织学生开展阅读等,提高设施设备和图书的使用效率。研究农村小学、初中办学规模缩小与设备配备使用效益问题。对已经配备设备的学校,根据其规模缩小或停办情况,将所配备的仪器设备设施迁移到其他学校,避免资源浪费。

(三)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要加快解决“有园无师”问题。加强公办园师资配备,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配备幼儿园教师和保教人员。积极拓宽师资来源渠道。严禁挤占、挪用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将幼儿园教师的补充纳入中小学新任教师统一公开招聘中。对一时编制给不到位的幼儿园,按照“给钱不给人”办法,允许幼儿园自聘一部分教师,工资按照一定标准由财政支付。完善公办幼儿园教职工配备动态监管办法,提高教师待遇、培训质量。

二是要高度重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紧紧抓住省政府教师县管校用体制机制改革,按照办事权与用人权相统一的原则,理清管理职责,积极争取政策,努力促成编制人事部门掌握教师编制、职称等总量,教育部门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确定教师职称结构,分配教师职称数额,实行动态管理。继续实施好公开招考录用、教师特岗计划、城乡结对支教等,补充教师数量,改善教师结构,将寄宿制学校生活指导教师纳入学校教职工编制管理。扩大“在线课堂”、“专递课堂”覆盖面,解决教学点、村小、边远地区学校“缺师少教”问题,促进开设英语、音乐、美术、科学等课程。落实省提出的教师补助政策,完善绩效工资,建立周转房等。

三是要加快教师交流步伐。重点是解决城区内的教师交流,均衡教师资源配置,提高薄弱学校质量,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解决择校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扩大“教师无校籍管理”、“校长无行政级别” 试点范围、城区内教师交流的覆盖面,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方案,予以引导、推动,逐步形成交流长效机制。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逐步建立职业化的校长队伍。

(四)要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

一是要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当务之急是按照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规划和实施方案要求,加快“三通”建设。结合正在实施的“全面改薄”工程,加快宽带网、校园网、计算机、多媒体设备、教学点资源等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制定政府购买服务、组建服务团队等具体办法,上下联动,探索建立信息化设备运维保障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管理和应用,加快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全员培训,并进行等级考核,作为教师任职的必要条件。继续以“在线课堂”等为抓手,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建立和完善管理平台建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

(五)要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

一是明确工作责任,加大宣传力度。各地要结合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梳理已经制定出台的规范办学行为办法,提出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意见,明确规范办学行为的责任,细化“五乱”治理查处的措施和办法。通过媒体报道、案例剖析、典型介绍等渠道和形式,向校长、老师、家长、党政干部、社会各方面人士、新闻媒体等,宣传规范办学行为的目的、意义,推动形成良好、积极的舆论环境和治理氛围。

二是继续加大督查,落实各项制度。各地继续组织人员暗访学校违规补课、办班、收费、招生等行为,通过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平台、网络、日常来电、来信等渠道,发现、掌握举报和反映,及时组织查处通报,纠正违规办学行为。落实“三项督查制度”,各市县区对辖区内自查自纠情况每月通报1次,对教育厅转办督办各类举报及时核查回复。


安徽省教育厅

2014年9月15日

安徽召开省级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推进会
       经安徽省委组织部、省委非公经济和社会安徽省民政厅
省民政厅组织年度部门预算项目论证
        近日,省民政厅召开2020年部门预算项目论证会,邀请系统内专业人员、财政和其他省直部门管理人员,以及第三方机构专家,对预算金额大、影响范围广的6个重点预算项目,涉及金额5.安徽省民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