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

13.03.2017  13:38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7〕1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2016年全省农业农村工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克服宏观经济环境趋紧、大宗农产品价格低迷和历史罕见洪涝灾害影响,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继续保持稳中有进好态势。但仍然面临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薄弱等问题。必须在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的前提下,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厚植发展新优势。

  2017年,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把握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的主要目标,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作出积极贡献。

  一、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1、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积极推广粮经高效集约耕作模式。稳定粮食作物生产,重点打造皖北地区优质专用小麦和沿江江淮优质安全水稻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品牌粮食,扩大优质粳稻和强筋弱筋小麦面积,巩固提升粮食产能。优化经济作物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稳定主产区棉花、油料生产,促进果蔬茶等园艺作物增值增效。扩大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发展安全籽粒饲用玉米、青贮玉米及苜蓿等,大力培育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继续开展粮改饲补贴试点。

  2、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稳定生猪生产,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牧业。推行“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新模式,促进家禽产业升级。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培育地方优质品牌。加快主要畜种遗传改良,推进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行动。推动水产养殖绿色增效,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双千”工程,发展休闲渔业。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完善限捕禁捕时限和区域,推进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加强渔政渔港基础设施建设。

  3、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蔬菜瓜果、茶叶蚕桑、中药材、花卉苗木、杂粮杂豆、食用菌和特色养殖等产业提档升级,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实施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木本油料、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绿色富民产业。开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和保护,建设原产地保护基地。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支持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提升安徽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4、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科学合理划定稻谷、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油菜籽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制定全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科学划定畜禽、水产、果蔬茶、中药材、林特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立评价标准和技术支撑、配套服务体系,培育区域支柱产业和知名品牌。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功能区、保护区和优势区建设,开展生产加工流通服务。

  5、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继续实施农产品食品安全民生工程。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推进农产品商标注册便利化,强化农业品牌培育和保护。切实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建设化肥农药减量化使用示范区,推行农业良好生产规范,推广生产记录台账制度,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使用有关规定。深入开展农兽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治理,推进出口农产品基地和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落实风险分级管理和属地责任,持续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食品安全示范县、食品安全企业和食品工业安全园区创建,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红榜”和“黑名单”制度,完善乡镇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系统,建立互联共享的全程可追溯监管综合服务平台。鼓励生产经营主体投保食品安全责任险。

  6、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完善普通农户参与规模经营的利益分享机制。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推行“一户一块田”,实现按户连片耕种。扶持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扩大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扶持培育农机作业、农田灌排、统防统治、统配统施、烘干仓储等经营性服务组织,建设一批综合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深入推进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创建活动。支持供销、邮政、气象、农机等系统发挥为农服务综合平台作用,促进传统农资流通网点向现代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型。开展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试点,探索农村土地流转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研究建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引导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7、加快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出台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的支持,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打造加工产业集群。支持食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围绕“原字号”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推进粮食就地转化。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建设一批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强新食品原料、药食同源食品开发和应用,挖掘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大力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继续实施“主食厨房”和“放心粮油”工程,大力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支持加工企业建设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

  8、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强化联合体内部经营主体间的产业联结、要素联结、利益联结,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主体向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休闲农业延伸,引导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建立紧密的农产品产销合作关系。探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组织实施国家“百县千乡万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积极培育“绿色皖农”农产品品牌,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共享共建,打造一批“皖字号”区域、行业、企业大品牌。充分发挥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平台作用。支持农产品营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9、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围绕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一批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品牌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特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引领行业发展的“甲级队”和“排头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国内外农产品精深加工知名企业。挖掘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潜力,通过技术改造升级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对经营困难的企业,通过兼并联合、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形式增强发展活力;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上市发债等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引导和支持有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抱团出海,重点在“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开发和跨国经营,推动我省农业良种、技术、装备和优势农产品“走出去”。引导龙头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企业原始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强化企业家队伍建设。

  10、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采取“政府搭台、企业主体、农民受益、共享发展”的方式,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生产+加工+科技”现代农业产业园。科学制定产业园规划,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统筹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资金,集中建设产业园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加强金融、信贷、用地、科技等政策集成创新,吸引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运营产业园。鼓励农户和返乡下乡人员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入园创业就业等多种方式,参与建设、分享收益。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原标题: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
皖北城际铁路网规划修改?安徽省发改委披露新进展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中安在线
淮南凤台何时“撤县设市”?安徽省民政厅回复网友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