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建国:推动供给侧改革 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

22.01.2016  12:55

      回首“十二五”步履铿锵,放眼“十三五”激情荡漾。今日,安徽省政府召开“回眸‘十二五’ 展望‘十三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一场,安徽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作了主题为“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服务美好安徽建设”的新闻发布。人民网安徽频道在现场采访时得知,刚刚过去的五年间,安徽省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7万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5倍,年均增长高达14.2%,取得显著成绩。而今后五年,安徽财政也将进一步改革创新,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事业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五个字总结“十二五”:“强实多好优”

      罗建国在发布时指出,“十二五”期间,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财政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财政部工作要求,密切跟踪宏观形势变化,认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应对挑战,主动担当作为,统筹支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为服务美好安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五年的成绩总结起来刚好就是五个字:强、实、多、好、优。”

      五年来,财政实力更强。 全省财政收入迈上4000亿元新台阶,五年累计完成1.7万亿,是“十一五”时期的2.5倍,年均增长14.2%,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财政收入由“十一五”末的3023元增加到2015年的5785元。区域财政协调发展,合肥、芜湖等中心城市引领地位更加突出,皖北地区财政加快发展,县域财政发展强劲,涌现出64个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的县区。全省财政支出规模实现新跨越,2015年突破5000亿元,五年累计完成2.2万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5倍,年均增长15.1%,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五年来,服务发展更实。 聚焦实体经济,安排近100亿元推进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和政银担合作,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实施一系列税费减免政策,促进中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聚焦财政投入撬动,重点支持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水运、民航机场和铁路建设,搭建省级棚户区改造融资平台,争取国开行贷款额度近1000亿元,全省公开向社会发布PPP项目172个、总投资1773亿元,以政府性投入带动投资增长。聚焦创新驱动,设立总规模达8亿元的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设立18支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达54.7亿元,支持引导设立总规模80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聚焦区域协调,财政区域政策首次覆盖全省,并首次通过注资方式重点支持江南江北集中区、中新苏滁、郑蒲港新区以及南北合作园区发展。

      五年来,改革红利更多。 政府预算体系全面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省属企业全面覆盖,预算信息公开省市县三级全面覆盖,中期财政规划编制全面启动,预算追加管理全面严控,实现“预算一年、一年预算”,财政供养人员系数是全国最好省份之一。在全国率先建立“1+6”债务管理制度体系,煤炭资源税税率是全国最低省份之一,“营改增”改革试点范围覆盖交通运输业、现代服务业、邮政、铁路运输业和电信业。法治财政建设步伐更快,推进专项资金清单管理,建立1+N资金分配管理制度体系,现代财政制度初步构建。改革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系,统筹支持文化体制、医药卫生体制、政法经费保障体制、司法体制等其他领域重点改革,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发展活力。

      五年来,民生保障更好。 民生五年累计支出1.8万亿,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由“十一五”末的76.9%提高到“十二五”末的83.7%。牵头组织实施民生工程,将民生工程项目的确定与“五有”目标任务和财政部的支出政策相衔接,做到可持续、保基本、常态化,五年累计投入3051.7亿元,年均增长16%,实施43项民生工程,直接发放或补助到人的资金2099.4亿元,占资金总额68.8%,惠及6000多万城乡居民。推行花钱买服务、花钱建机制,创新民生工程运行机制、民生项目征集机制、民生工作管理机制、民生效果巡视机制,公办民营、民办公助遍地开花,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全面构建。

      五年来,作风建设更优。 全省财政系统坚持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大力弘扬“沈浩精神”,提炼并践行安徽财政精神。坚持宽领域、一体化、分层次、分类别地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和动态管理工作,建立扁平化管理机制,实现财政走访巡查全覆盖、财政内部控制全覆盖、财政干部交流轮岗全覆盖、财政制度规范全覆盖。创新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预算部门会商工作,建立省市县财政系统帮联工作机制和行风巡查机制,做到抓机关、带系统、促基层,财政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六个不动摇”布局“十三五”

      面对复杂多变的财政经济形势,作为经济的“晴雨表”,“十三五”时期全省财政工作有着怎样的规划呢?对此,罗建国用“坚持六个不动摇”,描绘出今后五年的发展蓝图。

      坚持财政厚植财源不动摇。 发挥财政资金导向和撬动作用,把支持实体经济、首位度经济、特色经济作为直接的财源,突出税收和效益,做大经济“蛋糕”。全面落实稳增长举措和“调转促”行动计划,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并通过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建设、加强财政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等,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放大财政杠杆作用,千方百计培育财源、涵养财源、壮大财源、厚植财源。

      坚持财政民生共享不动摇。 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享发展理念,把民生共建共享的要求贯穿到财政民生工作始终,按照以人为本、统筹兼顾,量力而行、雪中送炭,突出绩效、共建共享的原则,立足基本民生,加大对脱贫攻坚工程和公共服务供给的投入,以组织实施民生工程带动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引导人们群众在共同奋斗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财政协调平衡不动摇。 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协调平衡性,积极创新财政投融资政策、财政金融政策、财政产业基金政策、财政债务政策,落实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要求。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协调平衡性,有效聚集财力,合理分配财力,把钱用在刀刃上。进一步发挥财政管理协调平衡性,加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预算绩效、预算决算管理之间的协调,编制中期财政规划,保持年度之间的预算平衡。进一步发挥财政改革协调平衡性,稳步推进财政重点改革,支持其他重点领域改革,以改革激发动力、释放市场红利。

      坚持财政质量效益不动摇。 把质量效益作为财政工作的生命线,财政收入上坚持实事求是,依法征收,不收过头税,防止收入“空转”、虚增财政收入,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保持收入可持续。财政支出上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严格落实“约法三章”,通过盘活存量、调整结构、整合项目、压减一般、不随意开口子等方式,集中财力办大事。

      坚持财政改革创新不动摇。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把更多的财政资源投到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产业新体系、建设发展新体制上,尤其是要找准政府与市场、财政与市场的结合点,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行购买服务、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等市场化运作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的撬动引导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坚持财政党建作风建设不动摇。 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争当“四个自觉”模范,深入持久地推进财政党建工作和作风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地引导和推动财政干部执行好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工作纪律、群众纪律、生活纪律和财经纪律,保持忠诚、干净、担当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