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低碳社区引领绿色生活 理念落地尚需多点支撑

03.11.2015  06:21

   低碳生活从点滴做起

  10月30日上午,记者走进合肥市瑶海区金大塘社区居民何建军老人家中。阳光从窗台斜射进来,阳台上的几盆绿植青翠欲滴,地板砖洁净得折射出光亮。“这几盆绿植是前不久用旧物从社区置换回来的,我每天用刷锅水浇它,营养足,长得好!”何建军笑着告诉记者,他有个习惯,就是收集生活用水,二次利用,不仅用来浇花、冲厕所,还用来拖地、擦墙等,“你看,这洗衣水拖过的地面特别干净”。

  金大塘社区干部欧阳月光介绍,像何建军这样的“低碳家庭”有很多,许多居民对节能生活都“有一套”:照明使用节能灯泡,洗衣服使用无磷洗衣粉,垃圾分类处理,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居民刘艳宇家很多东西都来自“以物易物”——绿植是用旧图书换回来的,节能灯泡是用废旧电池换回来的,女儿的玩具也是用旧玩具换回来的。刘艳宇经常教育孩子低碳生活要从点滴做起,只要人人、时时都低碳一点,就能让水更清、天更蓝,生态环境更美好。

  “能坐公交车绝不动私家车,能走路绝不坐公交车。 ”从大学二年级至今,在合肥学习、工作的小李已经坚持了整整7年。 7年来,小李的“低碳之路”越走越宽,从一开始的拒绝一次性食具,到工作后低碳出行,再到最近,小李又将自己的新家打造成环保住宅。从露天花园阳台到自动水循环利用、分类垃圾桶,小李的家中无处不体现着低碳生活理念。

  农村生活也低碳。庐江县柯坦镇陈埠社区许多居民都使用沼气供能,“将秸秆、牲畜粪便等收集起来,放到沼气池里沤一沤,就能产出沼气”,社区干部卢荣霞告诉记者,许多居民家里厨房、卫生间等都接上了沼气,既省钱又环保。在农村环境整治中,许多原本难以处理的垃圾,如今都成了沼气池里的原料,“一举两得,社区环境好了,居民生活更舒适了”。

   低碳教育从娃娃抓起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何建军老人常常一边给外孙女做饭,一边教她背诵这首诗。“菜是农民伯伯辛苦种出来的,不黄、不烂的菜叶子都能吃,不能随便扔掉。 ”在何建军教导下,10岁的外孙女吃饭从不剩饭,平日会随手关灯、拧紧水龙头,旧玩具、旧衣服不随便扔掉,没用完的作业本空白页也会收集装订起来再用。

  “越是物质丰裕,越是要学会节约。”何建军老人认为,现在的城市孩子吃、穿、用等极大丰富,许多孩子并不懂得珍惜资源,家长如果不从小进行节约教育,孩子很容易就会养成浪费的习惯。

  不久前,在金大塘社区御景湾小区组织的玩具交换活动上,雯雯和牛牛两个小朋友都换回了自己喜欢的玩具。“孩子们玩厌了的玩具要么放在角落里坏掉,要么当垃圾直接扔掉了,怪可惜的。”许多家长表示,玩具交换活动既让孩子们学会了分享,又让他们懂得了节约、环保,是一堂生动的“低碳生活课”。

  家住合肥市华润幸福里小区的牛牛小朋友俨然是一位“低碳小达人”。 10岁的牛牛每天都将家里的垃圾分类,将有用的积攒起来卖给废品回收站,将自己穿不上的衣服洗干净打包,将不玩的玩具收集起来。年底时,牛牛会将旧衣服、玩具和卖废品的钱送给贫困山区的孩子。牛牛的妈妈告诉记者,为了激励孩子,他们家制定了全面的生活节约制度,“节约所得全部由孩子捐赠出去,孩子现在越来越‘抠门’了”。

  “为了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生长环境,就一定要教会孩子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合肥市家长教育委员会专家指出,要尽早把低碳理念灌输给孩子,要从具体事、物入手,教会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低碳环保问题,养成低碳环保好习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绿色出行、垃圾分类,通过“小手拉大手”,进而影响家庭、影响社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低碳实践从社区走起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在控制碳排放、宣扬低碳发展理念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将低碳理念融入社区规划、建设、管理和居民生活之中,探索有效控制城乡社区碳排放水平的途径。 ”去年,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我省也确定了金大塘社区等13个社区为低碳试点社区。

  一走进金大塘社区御景湾小区,人们的目光就会被绿色的旧衣服回收箱所吸引。“居民可以将旧衣服投进回收箱中,我们再分类清洗、消毒,捐赠给需要的人。 ”社区干部欧阳月光告诉记者,这是社区鼓励居民“变废为宝”的方式之一。社区还经常开展征收低碳作品评选活动,引导居民利用废弃物。

  金大塘社区的许多小区物业管理部门,都将低碳理念融入日常管理服务中。有个小区的露天游泳池夏季以外时间基本闲置,物业将泳池变身成为“雨水收集系统”,不使用的时候承接降雨,供给小区内绿化的灌溉以及园区的清洁。每天打扫小区卫生的保洁人员都会到泳池取水,用于浇花、拖地。有的小区在屋顶设置了雨水收集系统,收集降水,供居民用来拖地、洗车等。在金大塘社区的居民小区内,太阳能热水器覆盖率已超过35%。社区还与物业协调先后投入30多万元,用于小区内太阳能路灯、节能灯泡的更换使用,小区所有楼道均用上了节能灯。

  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低碳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我省许多城市、农村社区都投入到低碳社区实践中。社区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居民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低碳生活为荣”的社会风尚和“共建和谐低碳家园”的社区文化正逐步形成,壮大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层力量。

   ·延伸阅读·

  低碳社区试点建设主要内容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的通知,低碳社区试点重点围绕以下方面开展创建活动——

  以低碳理念统领社区建设全过程。按照绿色低碳的要求完善试点社区建设规划方案,倡导功能混合的土地利用模式与紧凑的空间布局形态,形成低碳高效的空间开发模式等。

  培育低碳文化和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居民形成以低碳生活为荣的社会风尚和共建和谐低碳家园的社区文化,开展低碳家庭创建活动等。

  探索推行低碳化运营管理模式。加强智慧社区建设,实现社区运营管理高效低碳化;完善社区节能减碳监督管理和奖惩制度,鼓励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参与低碳社区建设和管理等。

  推广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建筑布局、设计要充分考虑气候条件,最大化利用自然采光通风;尽量采用当地建筑材料和低碳建筑材料,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鼓励采用低碳技术和低碳设备等。

  建设高效低碳的基础设施。合理配置社区内商业、休闲、公共服务等设施,提升社区总体服务效率,降低碳排放水平等。

  营造优美宜居的社区环境。遵从自然规律,建设适合本地气候特色的自然生态系统;加强社区生态环境规划设计,建设满足居民休闲需要的公共绿地和步行绿道等。

   ·街谈巷议·

  理念落地尚需多点支撑

  低碳社区是绿色中国的活力因子。随着低碳理念风靡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低碳社区赢得越来越多的共识和追随者。要把理念化为实践,建成节约、环保、宜居的社区,还需更多规范引导、整体规划和资金支持。

  低碳社区试点已开展一年多,试点社区都根据试点要求和自身实际进行建设改造。然而,不少试点社区也面临如下困惑:缺乏完善的低碳社区衡量与评价体系,没有具体的建设遵循标准。一些试点社区在低碳实践上走进误区,或不问自身实际,照搬照抄别人的试点成果,水土不服;或不管普适经验,各搞一套,甚至相互“打架”,事倍功半。低碳社区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是低碳社区建设的重要部分,有关部门须尽快制定出台,让试点社区和其他有意于低碳化建设的社区能够有规范、有标准可循。

  如果把社区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系统,那么其中的居民、建筑、植物等就是这个系统的一个个要素。系统能否低碳运行,不仅取决于单个要素的运行方式,还取决于系统要素之间的协调。由于低碳社区建设起步时间短,许多社区往往注重从小处着手,忽略了从大处着眼,没有用系统的观念来看待、规划社区建设,而仅仅从要素本身来计算碳排放,进行低碳化设计,有时反而适得其反。从国外低碳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不难发现,低碳社区建设必须从社区整体入手,将低碳化目标层层分解,根据目标进行建设、推进,让社区系统中的每个要素都处于一个合理化的位置,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低碳社区建设离不开资金投入。当前,低碳社区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项目资金,金额有限,满足不了实际需要,也无法长久支撑。社区要学会从低碳中“掘金”,一方面要善于“节流”,从资源、能源节约中省出钱;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开源”,努力引入社会公益项目资金,积极引入市场化资金等。低碳社区建设利国利民,各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政府资金可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投入部分社区,奖励一个、带动一片。

皖北城际铁路网规划修改?安徽省发改委披露新进展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