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走出去如何防风险

27.05.2016  09:25

目前,全省走出去企业已超过640家,对外投资与经济合作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为有效防范和应对走出去风险,近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合肥举办培训会,全国150多家重点外经企业集聚一堂,探讨如何规避和解决海外投资并购、项目融资、海外工程承包中产生的商事和投资争端。

海外并购趋于多元化宜选择适合自身的投资战略

近年来,我省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来自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安徽分公司的数据显示,2014年,该公司为我省企业竞标国际项目出具兴趣函涉及金额4.34亿美元,2015年这一数字增至16.7亿美元,2016年一季度达到10.65亿美元。据省商务厅统计,2009年以来,我省已有30多家企业实施了近50项境外并购,涉及建材、农产品精加工、矿产开发、汽车零部件、新材料、机械制造、纺织、商业服务等多个行业。 “十二五”期间,我省以并购境外优质企业方式对外投资数量由“十一五”的累计5家上升到28家。

当前,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所涉及的行业趋于多元化,已从前几年的资源能源业逐步向制造业、高端服务业、消费类、保险金融等领域发展。 “科技与金融服务成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投资热点,其主要驱动因素是投资者对科技行业未来高速增长的预期、科技行业逐渐整合,以及由中国科技金融和支付行业高速发展所产生的融资需求。 ”金杜律师事务所跨境并购业务负责人徐萍说,在政策推助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下,2016年,海外并购重组的市场还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培训会上,不少企业表示,国内企业在海外投资中要逐步形成适合自身的投资战略,因为通常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目的存在差异,比如某些中国企业收购目的是获得全球销售渠道或先进技术,或是通过收购将生产基地转移至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对于初次海外投资,中国企业可以从规模小的项目开始,降低初始风险,了解当地市场和政府审批的情况,并初步培养内部的投资团队。

算好并购“法律账”发现“精美包装”背后的问题

“目前走出去最迫切问题已不再是资金问题,而是法律问题。 ”徐萍表示,境外投资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国际并购需要对市场规则和法律风险等问题深入了解,根据项目需要,配合专业化的顾问团队,尽量对各种境外投资的风险进行防范,降低项目失败风险。

为什么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最大问题是法律问题?徐萍认为,一是境外市场是依照法律规则操作的市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建厂需要依赖外国法律和商业合同规范其经营活动,二是中国企业从观念上对于法律规则和依照合同履约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国际性交易面临的法律问题和法律风险了解非常有限,企业自身非常缺乏国际化经验和人才,导致在大型交易中由于没有建立有效法律风险评估和预防体系,发生交易失败的惨痛教训。

“参与海外并购的国内企业应对目标公司进行法律、财务、运营、环境等方面的尽职调查,以了解和应对目标企业所隐含的风险,换句话说,发现目标企业‘精美包装’后所掩盖问题。 ”徐萍表示,国内企业去境外投资需要算好并购“法律账”,这样既能解决在项目尽职调查中发现的风险,又能严格规范交易执行中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建立未来企业运行中风险管控机制。“对于商业纠纷,投资方可以依赖交易合同中已有合同保护机制或双边政府之间双边投资保护协定,通过索赔或提交仲裁解决;对于政治风险,可以考虑通过公共关系和寻求中国政府支持。 ”

警惕社会影响风险善于“入其俗、从其令”

“除了环境风险,宗教、民俗、教育资源、商业资源、其他社会资源、原住民土地权利等,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带来社会影响风险,严重时会导致项目中断,甚至失去原来的项目或者审批的可能性。 ”金杜律师事务所金融资本部合伙人吕膺昊认为,化解这一风险,除了事先做好尽职调查,协调好土地使用和拆迁、社会公共关系,还要引入国际或者多边金融机构,创造福利社区,引入当地投资人或进入管理层等。

“一个企业要顺利扎根陌生国家,并将一个项目运营成功,需要特别关注东道国投资环境、项目团队、项目后期整合和投资战略定位等方面。 ”徐萍表示,在项目初始阶段,对东道国的整体投资环境,包括政治和法律制度进行详细地评估和考察,充分了解东道国政局稳定性、法律环境重大变化、国家安全和投资审查制度、国有化征收风险、税务和外汇政策等各方面信息并予以评估,并据以准备后期并购方案。 “欧洲工会地位强大,通常可以参与并购交易的谈判。如收购时涉及大规模的员工处置,目标企业需进行工会咨询程序并征得工会的同意。 ”

“国内国外营商环境迥异,只有属地化,才有真正的生命力;只有国际化,才有真正的竞争力。 ”省国际经济合作商会秘书长连瑞南表示,企业到海外发展,不仅要遵守当地法律法规,还要尊重当地的社会文化心理与习惯、商业规范和伦理,入其俗、从其令。在这一方面,我省海螺水泥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推广的路子,海螺实施国际化战略,在输出技术、资本、装备的同时,严格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融入其中,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与当地自然、人文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