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到小康 农民生活大变样

29.08.2018  00:26

  中安在线 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1978年12月,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江淮大地刮起了一股改革开放的冬日暖风,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满怀改变贫穷落后生活的期望,按下“包产到户”红手印,揭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从此以后,广大农民在改革开放旗帜的引领下,跳出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放开手脚闯市场,围绕市场做文章。

  记者8月28日从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获悉,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安徽农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收入越来越多,生活质量越来越好,逐渐从贫困走向小康。

  农民收入快速增加 人均纯收入从113.3元增长到12758元

  1978年以前,受左倾思想影响,农村经济长期徘徊不前,农民收入一直处于缓慢增长状态,1978年安徽农民人均纯收入113.34元,比1957年增长52%,二十年间年均增长2%。1978年后,随着农村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农民积聚多年的生产潜力被释放出来,他们冲破禁锢,放手发展生产,积极改善生活,收入水平踏上发展的快车道。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113.34元增加到1980年184.83元,1988年进一步增长到485.5元,十年间增长3.07倍,年均增长15%,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按可比口径计算,仍年均增长9.5%,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

  进入九十年代,农村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市场动荡加剧,通货膨胀明显,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农民收入增速跌宕起伏。1991年水灾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农民人均纯收入446.1元,比上年下降17.3%;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73.6元,比上年增长28.6%;1995年农民纯收入首次突破千元,为1302.8元,比上年增长33.9%;1998年进一步上升到1863.1元,但增速仅3%。从1988年到1998年的十年,农民收入累计增长2.8倍,年均增长14.4%,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增长4.3%。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加大“三农”扶持力度,先后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给予适当补贴,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收入继续平稳增长。2001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两千元,达2020元;2008年为4202.5元,比1998年增长1.26倍,十年间年均增长8.5%,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年均增长6.5%,增速明显快于九十年代。

  2008年后,党中央更加重视“三农”问题,明确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倡导城乡融合发展,着力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农民收入再次进入增长快车道。从2009年开始,农民收入一年翻越一个台阶。 2009-2017年,安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504.32元、5285.2元、6232.21元、7160元、8097.9元、9916.42元、10820.7元、11720.5元、12758元,增速分别为7.2%、14.9%、17.9%、14.9%、13.1%、22.5%、9.1%、8.3%、8.9%,年均增长1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0.6%,创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收入新的增长速度。

  从1978年到2017年,经过四十年长足发展,安徽农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变化,广大农民获得了实惠,农民收入从113.3元增长到12758元,先后跨越千元、万元两大台阶,增长111.6倍,年均增长12.9%,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增长7.8%。

  收入不再依靠农业 外出打工、在家门口经商办企业成主要收入来源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长期实行固定用工制度,广大农民被固定在人均1.5亩的耕地上,通过农业生产获得收入,劳动生产率低下,收入结构单一,收入水平低。从1978年安徽农民人均收入113.3元结构看,103.6元来自于农业生产性收入,占全部收入91.4%;3.5元来自于非农业生产性收入,占3.1%;6.2元来自于转移性收入,占5.5%。农业生产性收入以外的收入很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乡镇企业率先在江淮大地兴起,大量处于隐形失业状态的农村劳动力走出田埂,去乡镇企业打工,亦工亦农,农民收入结构向多元化发展。除农业生产性收入外,还有工资性收入、家庭副业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收入渠道逐渐拓宽。1990年,农民人均收入539.2元中,来自于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378.77元,占70.2%,比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下降21.2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77.13元,占14.3%;非农经营性收入20.91元,占3.9%;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20.03元,占3.7%。2000年,农民收入中来自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为1063元,占家庭收入54.9%,比1990年下降15.3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增长到547.83元,占28.3%,比1990年上升14个百分点;家庭非农经营性收入235.4元,占12.2%,转移性及财产性收入88.3元,占4.6%。这期间,农民收入结构多元化趋势加快,但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农业生产经营。

  进入新世纪,随着城乡用工制度进一步调整,城镇用工需求旺盛,市场就业环境逐步优化,农民可自由进城找工作,家庭收入结构进一步调整,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2009年安徽农民人均4504元中,来自于工资性收入1882.4元,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1856.2元,工资性收入首次超过农业生产经营净收入,两者占比分别为41.8%、41.2%。另外,非农经营净收入382.4元,家庭财产性收入117元,转移性收入266.27元,标志着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开始唱主角,农民收入不再完全依靠农业。

  近两年,农民家庭收入结构更加优化,农业经营性收入比例继续缩小,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比例逐年上升。2017年,安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58元,其中,来自于农业经营性净收入3402元,占26.7%;工资性收入4624元,占36.2%,超过农业经营收入近10个百分点;人均转移性收入2889元,占22.6%,这其中大部分是农民工外出打工寄带回收入;人均财产性收入219元,占1.7%。另外还有家庭非农经营净收入1624元,占12.7%。也就是说,现在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只占农民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农民收入实现了从单一的依靠农业生产经营到一、二、三产业收入齐头并进,家庭收入来源逐步趋向多样化。如今,农民收入已不再依靠农业生产,外出打工、在家门口经商办企业成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这种多元化收入结构确保了收入稳定性、抗风险性,为农民持续增收奔小康创造了有利条件。

  农民工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脊梁 他们省吃俭用大部分收入都寄带回家

  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让人口流动起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分配社会资源。改革开放前,僵硬的城乡二元结构和有限的土地资源造成农村劳动力过剩,大量农村劳动力处于隐性失业状态。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对劳动力需求日益旺盛,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一些有经济头脑的农村劳动力背井离乡,去上海、苏州、深圳、北京、温州、合肥等经济发达的地区打工,寻求更高的收入,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形成了农民工群体。那时,外出打工农民工数量并不多,全年外出农民工约50万人,占农村人口比重1%左右。

  春节期间,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肩扛大包小包回家过年,他们身上西装革履,为家庭新购置了电视冰箱,老房子翻新重建,还安装了电话,让留在农村的人羡慕不已。“心动推动行动”,在这部分人的示范带动下,外出农民工越来越多。据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0年安徽外出农民工增加到450万人,占农村人口10%;2010年外出农民工1068万人,占农村人口31.6%;2017年外出农民工1415.4万人,约是八十年代末30倍,2000年3倍多,占农村人口比例上升到48.7%。

  除外出打工,还有一部分农民工在本地打工就业,为家乡建设做贡献。2017年安徽有502.6万人在本地打工,其没有外出的主要原因是家里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本地二、三产业蓬勃发展,就业机会很多,本地打工既照顾家庭又获得劳动收入,离土不离乡,虽然收入水平不高,但能够享受天伦之乐。

  农民工能够吃苦耐劳,进城打工深受用工单位欢迎,成为一些单位的香饽饽,一些企业打出“管吃管住管孩子上学”的横幅招聘农民工。如今,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中的重要力量,在建筑行业、加工制造业、物流服务业等等,到处都能看到农民工的身影。根据统计资料推算,我国产业大军中有60%是农民工,农民工已经成为国家建设的脊梁,同时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践行者。

  农民工是家庭的中坚,他们承担着家庭收入的主体,寄托着全家人的希望。2017年安徽外出农民工每人月均收入4123.8元,其中: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占83.4%,5000元以上占四分之一。他们省吃俭用,大部分收入都寄带回家,改善家庭生活。本地打工农民工收入也不少,2017年每人月均收入3111.4元,全部用于家庭生活。除此以外,他们还照顾家庭农业生产,亦工亦农。目前,安徽农民收入中60%来自于非农就业,农民工为全省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

  生活质量继续提高 去年平均每百户拥有私人汽车11.2辆

  从恩格尔系数变化看,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安徽农民恩格尔系数为73.6%,普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生存。2010年农民恩格尔系数降到40.7%,大部分家庭已越过温饱线,步入小康生活。2017年,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到33.5%,说明相当一部分家庭已经进入富裕生活状态。但农民收入差距较大,还有3%的农民处于贫困状态。

  从农民住房情况看。改革开放初期,安徽农民住房以土木建筑为主,皖北地区大部分农民居住在茅草房里。1978年人均住房面积8.4平方米,户均房屋3.5间,照明使用煤油灯,吃水要去池塘挑。如今,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50平方米,超过60%的家庭居住单栋楼房,整个江淮地区已很难见到茅草房,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建材、琉璃瓦,室内贴地板砖,室外水泥地坪,房顶有太阳能,家家户户用上了安全干净的自来水,做饭使用电饭煲、液化气灶。

  从家庭耐用品看,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农户几乎没有高档耐用品,能够拥有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就算是凤毛麟角了,每百户拥有自行车10辆,缝纫机5架,收音机14台。如今,家家户户都有高档耐用品,2017年平均每百户拥有空调79.8台,计算机22.3台,冰箱97.9台,热水器79台,洗衣机83.5台,移动电话230.1部。不仅如此,一部分家庭有了宽带网,网上购物、网上售卖习以为常;平均每百户拥有私人汽车11.2辆。前后对比,真是换了人间。

  现在,广大农民不仅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而且更加重视建设美好生活环境,配合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污染治理,积极改水改厕,进行厕所革命,乡村公路直通到村到户,小汽车可以直开到家,房前屋后、道路两旁芳草萋萋,绿树成荫,美丽乡村建设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落下”的豪迈誓言,党中央满怀信心地正带领全国人民一起奔小康,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发,今后农民的生活将更加美好。(记者 汪乔 实习生 王莹莹)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汪乔 王莹莹      编辑:杨杨
四十年,安徽省农民收入增长111.6倍
中安在线讯 据市场星报报道,记者从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获悉,从1978年至今,我省农民收入从113.中安在线
皖北城际铁路网规划修改?安徽省发改委披露新进展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