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罗建国:全力支持绿色发展

10.03.2017  14:35

生态环境关乎每个人的健康与安全。环境问题特别是雾霾问题,已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焦点。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两会上,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作出了具体部署,为财政进一步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表示,今年安徽省将加大财政投入,完善财政制度,创新支持方式,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罗建国代表指出,财政投入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坚持科学决策、综合治理,继续加大财政综合奖补力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以城市生态修复、“三线三边”为重点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巢湖、淮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支持建立资源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全面推进污染源治理。坚持标本兼治、预防为主,加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投入,支持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和资源保护、长江经济带重大生态修复等重大生态环保工程,推动实施“三河一湖一园一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程,统筹支持建设皖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巢湖流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推动规划建设大黄山国家公园,加强大别山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旅游开发,争创国家旅游度假区。坚持节约与防治并行,大力支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动以秸秆为原料的现代环保产业和环保产业园建设,继续支持合肥、芜湖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在制度机制方面,罗建国代表强调,要认真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综合考虑生态指标、财力水平、贫困状况等情况,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提高生态功能重要地区所在地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健全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向财政部、环保部汇报第二批试点情况,加强皖浙两省财政等有关部门的合作交流,为争取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的第三批试点打下坚实基础;深入实施大别山区跨市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梳理总结经验做法,在全省加快建立“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支持建立健全排污权、炭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交易制度,推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在创新支持方式上,罗建国代表建议,要认真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中央农村节能减排、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更加注重统筹使用、加强生态环保领域资金的整合,更加注重采取因素法、竞争性等方式分配,更加注重利用贴息、奖补等方式予以支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在水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领域大力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积极申报国家水污染防治等领域PPP推介项目,综合采用使用者付费、政府可行性缺口补助、政府付费等方式,分类支持经营性、准公益性和公益性环境保护项目,积极创建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基金、建立投资公司或运营公司,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形成政府、市场、群众、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筹资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