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推进要素融合 发展生态农业

28.08.2015  16:39

  近年来,亳州市以绿色发展、绿色转型理念为指导,以农业产业化为总抓手,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带动经营主体资源、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着力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经营模式,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行绿色生产 发展生态农业

  围绕粮食、畜牧、蔬菜、中药材等主导产业,积极开展绿色增效示范行动,目前建设21个省级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点。落实“减退转改治保”要求,推广减量化循环农业生产技术,今年小麦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目前,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面积达9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加强病虫害统防统治,农药的利用率提高到35%。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示范推广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生产模式。利辛永兴循环农业示范园依托魁兴奶牛场消耗周边农作物秸秆,利用牛粪种植蘑菇、养殖蚯蚓,生产的蚯蚓用来养殖黑鱼,整个循环产业链条年产值7300万元。亳州市及三县一区多次被国家、省评为“粮食生产先进单位”,亳州市先后被评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

  挖掘优质资源 发展品牌农业

  立足资源优势,以品牌化建设为纽带,以企业品牌赢得市场,以市场带动消费,以消费倒逼上游标准化生产,走出了一条以企业品牌为基础、以区域品牌为支柱、以绿色安全品牌为目标的“三位一体”农业品牌建设新路子。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共争创中国驰名商标6个、省著名商标82个,37个农产品获得安徽省名牌产品称号。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三品一标”品牌认证总数达到312个。苔干、亳白芍、亳菊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保护。谯城区芍花景观被评为“中国美丽田园”。我市制定的亳白芍和亳菊“栽培技术规程”被列为安徽省地方标准。

  推进互联网+发展智慧农业

  大力实施农业物联网工程。根据亳州市信息化发展规划(2013-2015),制定实施《亳州市农业物联网建设方案》,蒙城、涡阳被列入全省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示范县。在小麦、玉米高产示范片,建设大田“四情”监测点。目前,全市大田作物总监测面积达到6万亩。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用物联网技术,涡阳县孙辉种植专业合作社、蒙城县凯利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等被列为全省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目前,全市有139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用农业物联网。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在阿里巴巴网站建立农产品“亳州馆”,开辟亳州优质农产品新的销售渠道。2014年8月“亳州特产馆”正式上线运行,当年累计销售额1.8亿元。

  优化集成要素 推动产业融合

  拓展农业功能,发展“一村一品”和休闲观光农业。目前,全市有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个、省级27个,有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3个,利辛县被评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探索成立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合作社为纽带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目前,全市已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8个。鼓励合作社、家庭农场通过共同使用农业机械、共同采购农资、开展联合营销等方式进行联户经营,成立14家合作社联合社(会),有效破解农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农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各生产要素之间等“脱节”问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全市家庭农场发展到1410家,农民合作社发展到5600家,合作社成员达29.5万人。 2014年,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466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50家,市级412家,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524.43亿元,增长15.87%。新型经营主体的壮大推动了土地资源要素的整合,全市适度规模面积321万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42.8%。

  不断完善农业工作推进机制,从2010年提出农业农村工作“22件实事”,2011年提出农业农村工作“十大工程”,到2012年提出“农民收入赶超十大工程”、2013年“农业农村十大工程”,2014年“现代农业农村十大工程”,将农业农村工作实事化、具体化。(作者为亳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