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大姐的“三农”情怀(图)

11.03.2015  05:55

  丁凤琴(右)在淮河鲤鱼选育现场。沈农轩摄

   600个电话号码大部分是农户“亲戚”

  丁凤琴的挎包很大很重,测量虾的卡尺和电子秤,她常年背在身上。无论走到哪里,这两件“宝贝”都跟随她“走”到哪里。

  3月4日,春寒料峭,丁凤琴背着大包一出现在当涂县塘南镇养虾基地的塘埂上,农户孙财海就在另一头跟她打招呼:“大姐,你来得这么早!这么冷,年还没过完呢。 ”“不放心啊,倒春寒影响虾的生长速度。我来测量测量,取点数据。 ”丁凤琴说。

  61岁的丁凤琴,孙财海喊她“大姐”,儿子孙胜喊她“姑姑”,其实他们并不是亲戚,他们是丁凤琴合作多年的养虾农户。

  每个月丁凤琴都要来基地,带着卡尺和电子秤、老花镜、笔记本等,试验、测量、记录……一忙就是好几个小时。

  丁凤琴的足迹,不仅留在江淮大地的池塘边,更留在无数农户们的心坎里。

  8年前,在外地打工的金寨县小伙汪雷想回乡创业,搞龙虾养殖,但苦于没有技术,难以起步。丁凤琴接到求助后,立即奔赴山区进行无偿技术指导。在她的潜心扶持下,汪雷的“稻虾共育”项目获得成功。

  如今,汪雷本人养虾2026亩,由他牵头成立的“金寨县金圩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共有社员326户,养殖龙虾5000多亩,优质虾苗远销河南等地。

  “这一路走来,丁老师给过我很多的帮助和支持。 ”汪雷说。盖上了楼房,开上了汽车,富裕起来的汪雷对丁凤琴感激不尽。每年的母亲节,他都会给丁凤琴发去祝福短信,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在丁凤琴的手机里,有600个电话号码,其中大部分都是农户的号码。 “这么多年,我得了一些奖,取得了一点成绩,这些都不足称道,我最高兴的是听农户告诉我收成更好了。看到他们的日子越来越好,我就觉得自己干的事特别有价值。 ”丁凤琴说。

  丁凤琴先后主持了科技部、农业部和省里“青虾良种选育与高效技术中试示范”“克氏原螯虾产业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等各类课题30多项,获得了农业部、安徽省科技进步奖10多项。

   38年科研足迹走到哪里都念“养殖经”

  “同事说我胆子大,我也觉得自己胆子大。人生的路,就是一个坎儿又一个坎儿闯过来的。 ”丁凤琴的柜子里收纳了38年来的科研笔记,密密麻麻一堆“科研足迹”中,有一本是1984年在舒城县杭埠镇的科研笔记。

  那是丁凤琴第一次单枪匹马去农村,刚到村里,村干部就递给她一份2000亩鱼塘产量目标赏罚合同,丁凤琴没有半点犹豫就签上自己的大名。有人说丁凤琴傻啊,你得担下多大的风险,万一养鱼失败了,万一产量没有上去,以后可怎么面对……

  “我既然想干,就一定要干好,我有技术,我不怕吃苦,不要前怕狼后怕虎。 ”

  说起来豪情万丈,但是做起来困难重重。 2000亩鱼塘分布在杭埠镇30个生产队,队与队之间基本没有公路可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丁凤琴住在乡政府,每天泡在各个鱼塘埂上做指导,一个多月才回家一次。

  爱人崔兴成非常支持她的工作,担下了家庭的重担,让丁凤琴轻松上阵一心扑在工作上。经过一年多的呕心沥血,丁凤琴始终绷着的“弦”终于可以放松了! 2000亩鱼塘产量全面提高了30%。农户们奔走相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好多农户紧紧地拉着丁凤琴的手,不停地感谢她。

  1998年,丁凤琴承担一项新的科技攻关项目——“水产畜禽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技术研究”,在长丰县下塘镇的当家塘设立试验示范基地。在塘埂上搭了一间简陋的小茅屋,丁凤琴每天就住在里面。白天很热闹,有很多农户过来看鱼塘,学技术,问经验,可是一等夜幕降临,荒郊野外安静得只能听到风声。

  “窗外不到10米就是一片老坟地,风一吹呜呜叫。半夜我还要起来喂鸭,给鱼苗‘加餐’,但我当时并没有觉得害怕,心思都在鱼苗上。 ”丁凤琴这样解释自己的“胆大”。就这样,丁凤琴在塘边坚持了4年,换来了科研成果和农民朋友的双丰收。

   一双平底鞋奔波在科技兴农的道路上

  只要丁凤琴一踏上塘埂,研究所里很多小伙儿都跟不上她的步伐。丁凤琴穿烂了一双又一双平底鞋,哪里有需要,她的身影就会在哪里出现。

  农村跑多了,有人说她土,有人说她黑,有人说她嗓门大,她并不在意这些评价。丁凤琴不讲究吃穿,但是有一样特别讲究,那就是鞋。方口、大头、有扣、平底、深色……丁凤琴常年只穿一种款式的平底鞋。

  1978年,大学刚毕业的丁凤琴,踏进了省农科院的大门。从上班的第一天起,她就剪了利索的短发,38年来她顶着一头短发,风里来雨里去奔波在田间地头。

  “忙,短头发好梳理,没有时间花在头发上。再说,我也喜欢短头发,挺精神的。 ”丁凤琴说完一句话,哈哈一笑,顺手理一理前额的头发。 “在山野跑多了,头发总被风吹乱,就形成了这一习惯。 ”

  在她的办公室,唯一的空调是坏的,挂在墙上的时钟是静止的,办公室里最多的是大大小小的椅子。 “我常年在下面跑来跑去,在办公室的时间不太多,我真正的办公室应该是基地的养殖田。 ”丁凤琴说。

  每年4月到10月是渔业生产旺季,丁凤琴几乎每天都呆在养殖田边,给农户现场指导,讲解养殖技术,组织集中培训。 “如果在研究所里看不到丁凤琴,那她不是在农村,就是在去农村的路上。 ”同事何吉祥说。

  遇到淡季,丁凤琴好不容易在办公室坐下来,一些遇到问题的农户火急火燎直接找上门来。“办公室的椅子,都是给农户准备的。我在办公室的时候,也是一拨人一拨人来找。 ”丁凤琴解释说。

  多年的辛勤汗水换来累累硕果。丁凤琴先后荣获“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全国优秀党员专家”“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记者 张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