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一江两岸”手拉手 “五化同步”齐发展

07.01.2015  13:19

核心提示

2014年,马鞍山市教育局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市委八届十二次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这一主题,以“5566”工作为重点,以优质促进均衡,以均衡促公平,着力整体提升全市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推进“一江两岸”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学校教育信息化

为全面提升全市教育信息化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均衡、优质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及省教育厅相关会议、文件精神,市教育局以硬件建设为基础,以能力提升为重点,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有序开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教育局、财政局、公管局、经信委、县区政府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坚持每周一调度,每月一督查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市主要领导多次召集领导小组成员听取信息化建设情况汇报,现场解决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013年4月,市政府出台《马鞍山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按照分层部署、按年推进的原则,确定2013年为推进年,2014年为提升年,2015年为达标年,计划投入近3亿元(其中基础教育约2.1亿),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2014年是教育信息化提升年,市政府将其列入为民办实事八项工作之一加以推进。在继续做好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数字化校园平台、本地资源建设和信息化素养提升工作。现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云部署模式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已完成方案的建设,即将进入招标环节。

市教育局以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以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为重点,运用信息化手段,缩短城乡间、师生间的空间距离,减小区域间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的水平差距,用较低的成本,在较短时间和较大范围内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有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014年,在三县及博望区继续投入4000余万元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到年底,基本实现校园网普及率85%,中小学“班班通”普及率85%,生机比7:1,师机比1.5:1,数字教育资源覆盖90%的学校乡镇中心小学以上规模学校。师机比、生机比等指标位于全省前列,农村学校信息化硬件水平不低于城区学校。

市教育局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收集、推广,为教学点提供优质的本地数字资源。组织开展市级教育信息化大赛、微课评比、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大赛等,将获奖的优秀作品收集成册,上传至马鞍山教育信息网,供教学点师生学习使用。积极组织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马鞍山名师在线”等优质视频资源拍摄、征集工作,已有150多节名师的优质视频课程上传到网站平台,供师生免费观看。2014年以来,“微课”和“翻转课堂”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被我市教师广泛接受,这是一种基于新教学理念的设计技术,对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为让广大教师们尽快了解和掌握这种新课件设计技术,市教科院和二十二中联合给全市初中教师做了3场题为“聚焦翻转课堂,转变教学模式”的精彩讲座。主讲教师是安徽省数学特级教师胡学平和市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邱承进,两位老师为我们揭开了翻转课堂美妙的图景。“微课”是基于学科课程的某些重点内容(或重要知识点)而设计开发的一种微型化的在线交互型视频网络课件,它具有主题突出、系列化、针对性强等特点。有利于向学生传授相对重要的知识专题,也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微课也是我们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自己的教学展示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相较于传统课堂,翻转课堂的优势主要有:能帮助繁忙的学生,能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增加课堂互动,能让教师更了解学生,能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能改变传统的课堂管理,多数行业专家认为,在线教育将对中国学生现有的学习模式造成颠覆性改变。

教师发展职业化

2013年,博望区在全省率先实施了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改革通过取消校长行政级别,设定中小学校长岗位级别,形成校长任用、考核、奖惩、晋升、待遇等管理标准,有效促进校长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该改革引起了省内外各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安徽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先后作了专题报道,被评为2013年度马鞍山市十大教育新闻。2014年9月,省教育厅在全省推广了博望区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做法。校长职级制改革规范了学校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明确了校长的任职资格标准和选拔任用程序,树立了重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的用人导向,促进了校长教育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同时也增强了教育行政部门在校长选拔任用工作中的主导权。实行校长职级制改革后,校长任职条件和工资待遇跟职级挂钩,动态管理、能上能下的职级制让校长在有压力的同时也有了动力,对促进全区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2014年8月,博望区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论证研讨的基础上,又率先启动了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将教师的人事管理从学校移至教师管理服务中心集中管理,把教师从“单位人”转变成“系统人”,坚持在不突破教职工编制总额的基础上,依据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按照一定周期和比例在区域内调配校长、教师。本次改革一次性交流教师共109人,交流比例10.84%,其中支教19人、集团化办学交流19人、半脱产交流3人、学区内交流24人、校际交流26人、任职交流8人、中层干部挂职交流10人,加大了教师交流力度,有效促进了中小学师资均衡配置。

2013年9月,安徽省教育厅公布了《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确定马鞍山为全省范围内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先行试点的唯一城市。这也是继去年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市之后,我市在全省范围内承担的又一个重要改革试点工作。据了解,我国现行教师资格制度已实施10余年,教师资格一旦获得将终身拥有。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是对教师入职后从教资格的定期核查,中小学教师资格实行5年一周期的定期注册制度。定期注册的对象为公办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和幼儿园在编在岗教师,依法举办的民办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和幼儿园在岗教师也在定期注册的范围内。定期注册不合格或逾期不注册的人员,将不得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今年,该市教师在教育战线上踏实工作,潜心育人,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辉煌,同时也收获了自己的幸福。市二中语文高级教师陈仓筛,主动找到学校领导,提出赴疆请求。陈老师患有高血压已有多年,赴和田,那里风沙大,气候干燥,环境恶劣。他耐心、无私、好脾气,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源源不竭地一一传授给“弟子”,努力为边疆地区的孩子们擎起一把“远飞的伞”。工业学校教师蒋伟,从教8年以来,所带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不但取得了家长的放心,学生也更有了学习的动力。他坚持教学一线工作,兢兢业业,勤于积累,善于研究,敢于创新,开创出了一套个性化的实习实训教学思路,成为大家信服的德才兼备的优秀数控技师和金牌教练。安工大附中的英语特级教师秦红红,她拒绝有偿家教,利用课外的时间去辅导学生,她的办公桌四周总是环绕着一大圈来请教问题的学生,学生总能得到她热心而精细的讲解。她的快乐超越了普通的功利行为,是来自于自己内心的,更是来自于这份事业的。市特教学校的教师高玲玲,为了让智障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可谓磨破嘴皮、操碎心。她说:“智障孩子理解能力差,光靠耐心、细心还不行,你非得把心捧到手里给他们看,孩子觉得你真是为他们好,感觉老师就像妈妈一样,他们才会听你的话。”24年来,所带学生在各类比赛中共获得金牌65枚,奖牌170多枚,个人获得全国特奥工作先进个人、全国特教园丁奖、安徽省优秀教练员等荣誉。

幼儿教育普惠化

马鞍山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实施以来,该市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扩大,财政投入不断加大,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办园行为更加规范,保教水平显著提高。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幼儿园247所,其中教育部门及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办园112所,民办园135所,全市有省一类园10所,市一类园26所;共有在园幼儿47578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105.36%。全市共有学前教育专任教师2152人,2014年共命名普惠性幼儿园204所,普惠性幼儿园比例达82.59%。

为巩固三年行动计划成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学前教育需求,预期2014-2016年,全市将新建幼儿园22所,改扩建幼儿园14所,到2016年,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基本建成覆盖全省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按要求基本配齐幼儿园专任教师和其他保教人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公共财政投入和家庭合理分担成本的学前教育运行保障机制,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6%,基本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提高规范办园,科学保教的整体水平。

义务教育均等化

市教育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按照中央和省的资金配套要求,确保各项目按照预定计划推进。截至今年9月,该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学校352所,目前已达标349所,总达标率达99.15%。今年安排5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改善各县及博望区农村学校体育场馆建设,使得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集团化办学取得阶段性成果

花山区在推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率先尝试了集团化办学工作,启动早、行动快,目前,该区采取“领办”、“托管”、“合并”等多种形式已经在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三个方面全面展开,以“名校+新校”、“名校+薄弱校”等多种方式全面推进集团化办学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学前教育:政府主导,公建民营,零租金普惠于民。为了保证辖区内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切实解决周边居民“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花山区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采取多种形式扩大资源供给,努力构建优质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2013年3月,花山区秀山花园幼儿园和马钢力生花和幼儿园相续开园,共投资近1720万元,其中政府投资建设1320万,承办方设备设施投入近400万,严格按照省级幼儿园标准配置,共提供学位540个。家长们说,这是政府为他们的孩子办的一件大好事、大实事。目前两所幼儿园管理规范,运转正常,社会反响良好。

小学教育:整合师资,走教授课,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东苑小学和霍里中心小学组建教育集团,两年来,通过强化管理、教师交流等有力措施,东苑小学霍里分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同时也为东苑小学创造了再发展的机遇。该集团整合了本部和分部教师资源,在音乐、美术、信息等专职教师中推行跨校区上课、走校区上课制度,解决了分校区部分学科专业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了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

2014年秋季,花山区教育局还颁发了《关于小学一年级“零起点”教学要求的调整意见》,决定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各小学一年级全面实行“零起点”教学,通过严格控制课程、课时,确保一年级语文汉语拼音和数学10以内加减法教学从零起步开始教。但在具体操作时,避免一刀切。

初中教育:文化引领,一体化管理,切实提高办学质量。市八中和二十中自去年8月起,正式实施集团化办学。集团内部实施“办学思想一体化”、“管理班子一体化”、“师资配置一体化”、“质量标准一体化”模式,将教师凝心聚力、融合共建作为学校良态发展的根基;本着“同质办学、特色提升”的原则,将提升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和水平作为集团办学的首要任务,管理重心下移,不断完善学校文化和管理模式,保障八中东校区发展的高起点、高平台。

大学区管理形成教科研新格局

雨山区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上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于2013年在全区18所区属中小学全面推进“大学区”工作。大学区工作机制,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办学模式,形成了校际联动、多方合作的新格局,呈现出各类资源共享、各科教师交流、共同研修探讨、携手开展活动、各校优势互补、全面促进发展的特点。13所区属小学按区域划分为6大学区,即:向山大学区(成员校为向山小学和南山小学)、采石大学区(成员校为采石小学和翠螺小学)、实验山南大学区(成员校为雨山实验学校和山南小学)、雨山银塘大学区(成员校为雨山中心小学和银塘中心小学)、九村新建大学区(成员校为九村小学和新建小学)、四村育才雨东大学区(成员校为四村小学、育才小学和雨东小学)。

区教育局统筹管理和均衡配置教师资源,以大学区为单位,对大学区人员编制实行总量控制,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动态调整(名单报区教育局备案);对紧缺学科教师实行大学区统一调配使用。建立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每学年教师流动比例不低于大学区内专任教师总数的15%。杜绝学校聘用临时代课人员。

中学生实践基地实现一江两岸全覆盖市中学生实践基地隶属市教育局,是全省、全国首批建成和投入使用比较规范的综合性实践基地。1994年利用人民教育基金筹建,1995年12月建成并正式运行;2002年二期工程建设,2006年工程竣工;2012年经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市中学生实践基地列为全国第二批中央彩票公益金3000万支持建设“国家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项目,正在征150亩学农用地;2014年11月3日,市中学生实践基地“国家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项目竣工落成。建成后的综合实践基地工程投资1亿左右,由室内综合活动区(含行政办公区)、室外劳动实践区、综合训练区、生活区四部分组成。从2014年秋季开始起,市区及当涂、和县、含山三县初二学生进入市中学生实践基地,实现了实践活动全覆盖。极大地推动了优质活动资源共享、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弥补了各初中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设施、场地等资源的不足,缩小城乡教育差别,推动“一江两岸”教育均衡发展。

中学生实践基地每年由市教育局统一安排接待全市初二年级学生实践活动、高一年级学生的军训任务。每期7天,接待1000人/次,采取准军事化、全封闭的管理模式,预计全年接待量达到26000人/次。

实践基地围绕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按照教育部《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活动指南(试行)》要求,结合基地实际,将我市初二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分为生存体验、素质拓展、科学探索和主题教育等四大类,共计52门活动课程。正如和县三中带队教师李会虹老师说,市中学生实践基地让我们三县的学生和市区的学生享受同样的优质资源,这对所有学生来说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更主要的是同学们通过实践动手来培养自己的生存、生活、生产、学习能力,以及通过组织纪律性训练,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这对我们县城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

职业教育现代化

职业教育联盟,促进我市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随着该市产业转型的快速推进,产业不断升级,现代产业体系逐渐成熟,对高技能应用型高素质人才需求急剧增加。众多制造业企业将是否能提供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作为落地的首选条件。这对我市职业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有压力。这种压力迫使同城职业院校放弃“校本主义”,积极联合并与企业、行业和地方形成“职业教育联盟”,形成“共生、共存、共赢、共荣”关系,壮大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力量,形成竞争优势。

2014年,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研和征求相关部门单位的意见基础上,起草了《联盟章程》。首批邀请加入联盟的单位有144家,其中职业院校13所、企业和行业协会131家。研究确定了联盟下设机构设置方案。明确联盟在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的指导下开展工作。联盟的主要工作包括三个方面: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等联盟单位之间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共享信息资源,解决信息不畅通、不对称等问题。加强校校联合、城乡联合,实现各类职业院校之间的师资、设备、信息等资源共享,解决重复投资,效益不高问题。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交流和合作,促进校企深度合作,解决校企合作“两张皮”的问题。成员单位要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开展交流合作,通过联盟成员单位间有效分工和合理衔接,突破职业教育发展的壁垒;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优势资源,促进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健康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撑。

中职教育全免费,为困难学子插上腾飞的翅膀。2013年,该市出台了《马鞍山市中等职业学校城市学生免学费和市级助学金的实施》,不仅免除了城市学生的学费,还将助学金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这两项措施每年市级投入资金1800多万元,真正兜住了社会底线,使中职学生能够在现代化的校园里无忧无虑地学习。

该市中职资助政策对贫困学生如久旱的禾苗下了及时雨,在其焦虑、徘徊的当口看到了希望和阳光,许多辍学走上社会打工的学生,体会到无一技之长的难处,听说职业学校不仅免学费,而且还有国家助学金资助上学,重新走进了学校。走进市中职园、工业学校、马鞍山幼师等中职学校,你会欣喜地看到,学生们穿着崭新的制服,在一排排现代化的教学楼里学习知识,在计算机房、汽修房、数控车间里学习技能。

该市中职学生,因为国家资助上学,他们心存感激,技能学习精益求精,在各类技能大赛上成绩名列全省前茅,连续四年荣获全省技能大赛团体总分第二名。据统计,我市每年市级、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的奖项,60%都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捧得。2013年,该市取得1金6银8铜的好成绩,首次在全国实现安徽省数控金牌零的突破。工业学校学生汪德祥获得金牌后,面对天津企业高薪挽留,他淡淡地说:“金牌不属于我个人,我要回安徽。”2014年,我市再创佳绩,在全国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上获得1枚金牌、9枚银牌和11枚铜牌,名列全省代表队第一。获得奖牌的选手,经本科院校面试通过,可直接录取上大学。可以说,中职资助政策,为他们插上腾飞的翅膀,圆了这些寒门学子上本科大学的梦想。

政府推动,职教发展驶入快车道。

职业教育的强大发展动力,源自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全力推动。近年来,该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若干实施意见》、《马鞍山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发展评价指标(暂行)》等文件,明确了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从制度上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保障。

近年来,全市职业教育累计投入资金近10亿元,先后撤并、整合、重组职业学校10所,5所职业院校实现易地新建。2012年,占地592亩、总投资5亿元的市中等职教园一期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全市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已达7958.94元。主要办学指标生均占地面积44.43平方米,建筑面积19.83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4279.86元。校均专用设备费达500万元以上,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达109%,全市80%以上的中职学生都享受到了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

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发展。

2012年,由市教育局、经信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举办了该市首届装备制造业校企对接会,共有来自全市7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7家装备制造企业和7所职业院校,签订对接合作框架协议,开通了校企合作对接网络平台,为该市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和企业搭建一个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沟通桥梁。2013年,该市又举办了汽修、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三个类别的行业校企对接会,进一步为企业拓宽人才队伍建设的渠道,推动双方在交流、研讨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马鞍山工业学校在2008年经汉诺威中国中心牵线,在数控加工技术专业上与德国开展合作办学,学习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已经历时六年。2013年2月,与德国下萨克森州布伦瑞克市海因里希-比辛职业学校签署了直接合作协议,开辟了我校的中德合作办学的新篇章。

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是根植于德国的经济发展,并有相应的法规、政策配套。学校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把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与我们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模式。

皖江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在2014年顺利通过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省级验收,10月份,该校成为教育部“中德诺浩高技能汽车人才培养助推计划”首批30所校企合作学校,为安徽省唯一入选的院校。汽修专业的学生孙海涛高兴地告诉记者,上订单培养班,就业前可以零距离接触企业,学到了真技术,毕业的时候心里就有底。与孙海涛一样心里踏实的同学还有很多,据悉,皖江职教中心学校与芜湖奇瑞、上海大众马鞍山店、南京夏普公司、安徽天一重工等众多企业都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书,学生选择“订单班”,就业、工资待遇都有了保证,家长非常乐意让孩子上中职学校。

据统计,近年来,全市中职学生毕业后留在本地就业人数逐年增长。2013年,该市中职毕业生6375人,就业学生6248人,就业率98%。其中,留在本市就业5621人,占就业学生90%。(陆宪昂 特约通讯员:柴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