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作家的下基层日记
文艺家在太和县倪邱镇中心小学和师生交流
安徽省女书协理事鲍梅峥向农家赠送作品
安徽省文联文艺小分队成员、作家赵宏兴,在太和县西顺河村深入了解贫困户的生活情况
省文联书记处书记、著名书法家吴雪为太倪邱镇群众书写中堂
为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日前我省组织千名文艺家兵分17路,深入基层采风创作。 11月6日至11日,由安徽省文联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吴雪率领的首批文艺家分队“下沉”到太和县倪邱镇。抵达后,省市县文联紧密联动,50余位文艺家们分组入住到农户家,自费吃住在村镇,真切感受着基层生活的脉动。
6天来,这支文艺家分队为当地群众创作了近千幅书画作品,分发了百余本皖籍作家著作、获奖摄影作品集及文学期刊杂志,为倪邱镇中心学校开设了专题文艺讲座,到当地敬老院采风,为五保老人拍照,送文艺演出进村……文艺家们的足迹踏遍了13个行政村、70户村民家,为20户困难家庭送上了慰问金,并举行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采风与展演活动。
在下基层过程中,这支文艺分队食住就简,所到之处不拉欢迎横幅,不摆鲜花。吴雪一直住在农户家,与农户促膝谈心,了解他们对文艺的意见与需求,还为当地群众挥毫创作了50余幅书法作品,诗人王明韵走访过程中诗情勃发,现场创作诗歌,作家赵宏兴连夜写下采风日记……文艺家们各自施展才华,连续创作和表演,形成了“吃住在基层,生活在基层,创作在基层”的生动局面。
走访张路村 2014年11月8日 星期六
赵宏兴
早晨,去倪邱镇镇政府会议室,省文联书处书记、省文联副主席吴雪布置下基层的任务。我们文艺家采风团一行被分为四个组,我分在一组,去的村子叫张路村。
我们是昨天晚上到达太和县倪邱镇,倪邱镇是一个人口众多,商业发达,文化底蕴雄厚的大镇。这次安徽省文联组织千名文艺家下基层进行采风创作,一共是五天,是省文联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开展的“我们的沃土我们的梦”活动。我很荣幸地成为这次活动的首批成员。
车子出了镇,就在广袤的淮北大平原上奔驰,天空高远,阳光灿烂,不一会儿就到了张路村。张路村是一个亿元村,家家户户以加工和收售头发为主业。一下车,我们首先参观的是一家中韩合资泓远发制品有限公司,车间里,工人们都在井然有序地工作着,他们都是当地的农民。在成品车间,我们看到那些纷乱的头发,通过一个个巧手加工成精美的发套,令人赞叹,一位女性拿了一个时尚的发套试戴了一下,人一下子就精神了起来。
从厂里出来,我们去了几户农家,他们的院子就是一个小型车间。男人出去收头发了,妇女就在家里加工头发,忙碌而红火。其中有一个叫赵秀芳的大户,她家的三层楼就是一个大车间,门口坐了一群人,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把头发,在阳光下专心打理着。一位六十多岁的妇女,因为做头发,每年能挣到3万元,像她这样的老人,在别的地方就没有劳动能力了,但在这里,却发挥了余热,挣钱丝毫不少于年轻人。赵秀芳说,她的厂子带动了乡亲们致富,人们的穿戴好了,家庭和谐了。
但在这个村子里,却有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不愿和大家一起去做头发生意,却偏要把农民的抛荒地承包过来,种植大红樱桃。他叫张雁飞,早年在部队当过兵。我们去他的果园里参观,樱桃树已落了叶子,但枝杈茁壮。张雁飞说起这些年的追求,甘苦参半。他说当年这些树苗种下去的时候,只有筷子大小,现在终于长大了,明年就要挂果了。由于种果树当年见不到效益,要四五年后才能见到,家里人全都反对他,但他有信心能做成功。
因为他年轻有思想,我们就和他交流对文学艺术的看法,他说现在农民物质生活富裕了,但文化生活还是贫乏的,他渴望有新的理念新的思想传进来,改变农村陈旧的生活观念,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动力。交流完后,书法家丁先还亲笔书写了一副对联,送给了张雁飞,鼓励他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天的采风活动结束了,从张路村回来,我既感受到了农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又感到做为一位作家肩上的重任。我们要深入基层,写出优秀的作品,来反映农民的生活,这是多么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作者介绍:
赵宏兴,清明杂志社副主编,中国作家会员,出版作品集16部,多次获奖。(宋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