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难辨是否有机菜 农夫市集叫好不叫座

29.11.2015  02:28

  3年前,被认为销售模式创新的农夫市集盛行省城,但经历了消费者层面的“高捧低接”,其生存业态其实并不算乐观,经历着市场洗礼的农夫市集创始人们也在不断搜寻新的模式寻求突围。

   [现场] 市集客流冷暖不均

  周五下午北一环财富汇的一楼大厅里,一批农户正把水果、蔬菜、鸡蛋、土猪肉摆上临时摊铺,如今在省城不少大型商业综合体里,这种农夫市集正将农产品产销直供模式演绎的驾轻就熟。

  然而,新农人农夫市集发起人周波说:“现在参加我市集的大约有40多个农场主,从今年6月市集成立至今,我们完成了十期此种直销活动,通常一期会布展两天,经过成本测算,理论上每家农场主一天销售额在2000元是理想水平,但有时即使在闹市区的商场里,也出现过一家农户两天才买出300元的尴尬纪录。”周波说,“例如这周在财富汇,还是商场主动和我们进行对接邀请布展销售,但周六的人气才把周五相对平静的场面拉升了”。

   [困境] 模式叫好难叫座

  实际上,农夫市集早在2011年就曾在省城张罗吆喝,然而市集并没有形成燎原之势,不少农夫市集最终黯然退出。周波介绍,农夫市集的初衷是帮大家找到真正安全的农产品。让省城周边的农场主们与消费者面对面沟通,品尝,交流鉴别安全农产品知识,从而直接建立买卖双方对于有机生态农场品的信任,从而产生交易。

  合肥振国有机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刘方说,不仅消费者可零距离和生产者交流,同时生产同类产品的同行也因经常交流互动,可相互传授经验彼此获益。然而,即便农夫市集有这些优势,本来对此抱有很高热情的市集也纷纷推出,可终因粉丝太少,导致农场主长期不能盈利,最终解散。

   [突围] 愿让消费者参与认证

  由理想中的农户直营模式到现实中的不断碰壁,市集未能形成较大固定规模的消费群体并非根源。“说到底,还是很多消费者不认同农场主自产的有机生态农产品,“你说是有机的,既没有机标识认证,也不是眼见为实,因此很多买家认为,卖的价格那么高,是不是被忽悠了。”正寻求突围的周波说。

  对此,诸如周波一样的农夫市集发起人开始探寻新方式从中破题。“和一部分同行交流,大家觉得可让消费者参与到有机农产品的认证中来,具体来讲,我们把前去参观的消费者组织起来,不定期的到省城周边较近的有机农场参观,听取农场主意见,说出消费者心中理想的有机绿色蔬菜、肉蛋是什么样的,到了一定时间由消费者自己认证有机标准,选出心中的有机农场主,并将标识贴附在农产品上,我们业内称为‘参与式保障体系’,这样一方面,从根源上消除买家顾虑,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官方有机认证程序所带来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