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记者会再触简政放权之痛
凡听李克强讲改革处,几乎必有“简政放权”。毫不意外地,今年两会后的总理记者会上,第三个问题就是一个“老外”关于“简政放权”的提问。 老生常谈了?感到疲倦了?当然不! 记者提问从两年前总理第一次记者会上的话切入,简政放权改革“会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觉”。当时李克强还说过,“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该记者于是问道:“中国经济会不会继续放缓?未来会不会更疼?” 总理这样回答:“你问到疼,确实很疼,而且在加深,面还会扩大。因为简政放权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削权是要触动利益的。”显然,只要痛点还在,这个话题就回避不开,也不能回避。 李克强善下围棋,今年的记者会上更是以“做活两只眼”的围棋术语为喻。去年的记者会上他也曾说,中央政府把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先手棋”。其实不妨接着这个比喻:政府改革的工作,总理是当作一盘简政放权的棋在下,如今棋局已行至“中盘”,博弈加剧,因此疼痛感加剧,所需棋力也加深。 梳理李克强就任国务院总理以来3次记者会,可以清晰看到他关于简政放权改革的理念贯穿与实操递进。 “它不是剪指甲,是割腕,忍痛也得下刀。因为简政放权有利于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市场活力,也可以用它去顶住经济下行的压力。”这是总理今年的回答。 这一理念,之前的记者会上李克强曾一再阐明。回望“布局”阶段,2013年他说: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2014年他说:到现在一年的时间,仅中央政府下放取消的审批事项就有416项。今年的“中盘”成绩则是:我们两年时间完成了预定5年完成的任务,使政府职能转变向正确方向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初步成效。 然而棋局进入中盘阶段,往往变化莫测,是最考验判断、计算、掌控等棋力的时候。总理敏锐地觉察到:“当然,在这方面还有很多不落实的情况存在,推进中还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我看到两会上有提案说,原来批个项目要一百多个章,虽然现在审批砍了一些了,但还有五六十道关卡,还会增加创业的成本,抑制创造的热情。” 所以,简政放权绝不是老生常谈,远未到转换频道的时候。正如李克强曾引用古语“吾道一以贯之”,誓言“开了弓哪还有回头箭?” “至于说到什么程度满意,那就是正确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李克强曾这样表态。这意味着,在这一改革核心理念真正贯彻、实现之前,简政放权没有“结束式”,只有“递进态”。 琢磨改革棋理,还需继续观察从布局到中盘的发展。今天记者会上,总理作出新的承诺:“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事项,不能法外施权。另外,还发现国家部门授权地方政府审批的事项1200多项,今年要砍掉200多项。” 这样的诺言让人想起此前一次有着丰富含义的会议。2013年11月,李克强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如果说中央政府改革是上篇,地方政府改革就是下篇,需要上下联动,把政府改革的这篇大文章做好,所谓“上下同欲者胜”。 这是因为,地方政府直接与企业接触,直接联系人民群众,政府机构改革能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职能转变能不能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下放了许多权力,下一步还要看地方,如果地方政府改革不及时跟进,简政放权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当时李克强曾强调,不能“上动下不动”、“头转身不转”,不能“假改”、“虚晃一枪”,不能打“小算盘”、“小九九”,更不允许“走过场”、“变戏法”,要确保简政放权真正到位、见效。 布局阶段这一系列比喻所释放的信号,如今落实在中盘,就是要清理的这些授权审批事项,就是要取消的这200项。对此,总理又有新的妙喻:“不能像开车一样,松了手刹,还踩着脚刹,明放暗不放。” 也正是在那次会议上,李克强讲道:“古人说,善政必简。”这堪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那句“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的先声。 总理记者会上一个鲜明的特征是,不光在回答改革问题时谈简政放权,回答公众尤为关切的反腐败问题时,李克强也论及简政放权,并以此作为制度化的“釜底抽薪之策”。 今年记者会上李克强强调,反腐败必须标本兼治。首先要依法治国,不论是谁都不能在法外用权;二是要推进体制改革,通过加大简政放权等改革力度,坚决打掉寻租的空间、铲除腐败的土壤。同时,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人们还记得,去年记者会上他曾说过,要加快推进“权力清单”公布,界定权力的边界。今年则有所递进,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今年要在省一级公布,明年推向市县一级,晾晒清单,让社会监督,也让老百姓明白,权力不能滥用。” 棋至中盘,总理的锲而不舍让人对“收官”充满期待。简政放权,源出于本届政府所信奉的政治伦理,显示了其政治决心,体现为政治承诺。兹事体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