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被满意”委员不满意

26.01.2015  11:22

   面对面答复很尴尬

  “承办单位在答复了我的提案后,也没有附上一份表格或者选择,让我对答复的内容表态‘满意’或者‘不满意’,就这么变成‘满意’了。”昨日,省政协委员蔡荷芳率先提出“提案被满意”的话题,立刻引起了现场委员们的共鸣。

  2014年,蔡荷芳共提交了4个提案,涉及到的承办单位和部门都通过信件或者电话等形式给了她答复。但只有个别单位给她一个表格,让她对答复的内容选择“满意”或者“不满意”,其他承办单位没有给她表态的机会。

  令蔡荷芳感到尴尬的是,提案答复后,承办单位往往会面对面来问她对答复结果是否满意,或者看着她回复是否满意。一般情况下,承办单位和部门态度都是积极的,如果此时回答不满意,双方都很尴尬,有的时候碍于情面只能表示“满意”,“很多时候委员们就变成了‘被满意’了。”

  蔡荷芳建议,委员回复这个环节可以由省政协直接和委员们对接征询意见,而不是由承办单位和委员面对面。同时要进行评优,对于那些答复和办结出色的给予表彰。

   人情攻势令人为难

  2014年12月中旬,省政协委员金光明终于对自己的一个提案答复给出了回复。对此,他表示,不是自己懒惰或是拖延,而是整个答复的过程无法让人满意。就是在这个期间,还有几拨人来说情。

  2014年,金光明一共提了两个提案,其中一个是关于调整高校教师编制的,当时由省编办给予答复,在协商和答复时省编办就提出了意见,表示现在高校不可能全部放开,只能逐步试点,这个答复以及最后的结果让金光明很满意。但是另一个提案就不是那么愉快了,从一开始对方认为金光明不应该提这个问题,双方观点出现分歧和冲突。随后再次交流时,承办单位给出答复材料,但是内容也不让人满意。“来回折腾了多次,我坚持我的态度,到最后很多人给我打电话,意思是劝我不要太较真。”

  金光明说自己的较真是出于对提案的尊重,委员们一个提案要花费很多的精力调研,但办结和解决并不是很理想。有的时候,委员提的提案,最后又转到了委员自己手上,陷入提案“自问自答”的尴尬。

   有态度没行动白搭

  对于省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王永来说,承办单位态度太好也给他带来了困扰。 “我是搞理工的,不怕别人指出我哪里不对,就怕别人说我对但就是不办,这就好像拳头打在棉花上。”昨日,王永的发言既犀利又幽默,他对目前提案办理情况的困扰也代表着不少委员的心声。

  王永去年提了一个提案,很快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答复。但是出乎他意料的是,答复洋洋洒洒几百字,却没有一句话是针对提案所提的问题。“也就是我在提这个事,他在回答那个事。”王永说,承办单位随后电话征询他是否满意,王永表示答复并没有回答自己的问题,没法给意见。

  事后不久,承办单位的一位分管领导带了一批工作人员来到王永的办公室,王永就自己的提案再次与他们进行了一番交流,并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我说的话,他们都表示说得对,说得很内行,但是能不能去做就是不说。”王永认为,很多事情操作起来可能存在技术或者时机不成熟等方面的限制,如果承办单位坦诚表明现在还不成熟,这些都是他能理解的。但现在这样只是说对说好,却拒绝办,或者也不解释为什么不能办,这就让委员们有点“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