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技学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4.11.2014  12:11

近年来,安徽科技学院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应用型为导向,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全校上下科研意识明显增强,科研氛围日渐浓厚,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科技支撑教学功能进一步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加强机制体制改革,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稳步提升

强化管理制度建设,做好科技创新顶层设计。近年来,安徽科技学院党委、行政多次召开会议部署安徽科技学院科技创新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协同创新组织体系、机制体制创新等方面作了具体安排。先后出台了《安徽科技学院科研工作量办法》、《安徽科技学院科研奖励暂行办法》等21项文件,将服务社会、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等纳入工作考核;对应用开发类科研加大扶持力度,在职称评审、硕导遴选、业绩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引导科研团队与企业合作,将科技创新与地方需求紧密结合。

拓宽项目申报渠道,经费和立项数稳步提升。积极组织申报各级各类项目,拓宽申报渠道的深度和广度,努力开拓创新,不断提高科研立项的数量和层次。2010年以来安徽科技学院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1项,是十一五”期间累计总和的两倍。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3项,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28项、农业部公益性行业项目6项。目前,在研项目经费2800万,其中振兴计划项目740万。

强化成果专利申报,科研奖励成效显著。2010年以来安徽科技学院鉴定科研成果11项,申报各类专利300余项,授权86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6项,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获市厅级以上奖励34项,实现省级科技和社科奖励的重大突破,其中刘朝臣教授等完成的著作《创新管理论》获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社科类)二等奖,刘正教授主持完成的“鲜食糯玉米品种创制及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加强学科团队建设,创新能力逐步提升。为了加快安徽科技学院学科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提高学科竞争力,2011年安徽科技学院遴选出11个重点学科,进行为期三年的资助。2012年,“玉米科技创新团队”、“农业资源利用创新团队”、“畜禽营养与疫病防制创新团队”三个团队被确定为安徽科技学院第一批创新团队,校内创新团队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在学科建设与团队培育的基础上,2012年安徽科技学院承担的“安徽省凤阳县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建设项目”获批立项建设,2013年与安徽莱姆家肥业有限公司共建“农业部生物有机肥创制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2014年草学重大学科获省教育厅立项建设。

注重与行业企业协作,搭建校企合作创新平台,实现技术成果转移无缝对接

根据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安徽科技学院紧扣企业需求,重点开展以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应用性科学研究,加快各学科与企业共建工程中心、实验室。先后近100多家企业主动上门寻求合作,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已与皖垦种业、莱姆佳肥业、GLG集团等大型企业共建玉米育种、生物有机肥创制、甜叶菊品种选育与栽培、糯米制品、精准施肥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等12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

以科技特派员与专家大院等项目为载体,组织36支教授、博士科研团队和217家企业结成校企联盟,联合承担科研项目,定期为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先后与我省的皖垦种业、莱姆佳肥业、隆平高科种业等企业建立了深度产学研合作关系,作为依托技术单位联合申报项目,获批星火计划、农转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36项。

为加快推进安徽科技学院科学技术转移,建立了成果信息、专家信息、需求信息技术库,实现校企合作的快速对接。同时,安徽科技学院充分利用安徽省科技路路通这一创新服务平台,将技术供给需求第一时间与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实现共享互通,开展创新服务站活动216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105项,科技路路通创新服务站连续三年荣获“产学研合作案例二等奖”。近期,安徽科技学院出台了《安徽科技学院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建立健全了安徽科技学院科学技术转移机制,规范技术成果转移活动,大大提高了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安徽科技学院被省教育厅、省经信委、省科技厅联合授予“安徽省产学研合作优秀奖”荣誉称号。

稳步推进协同创新,融入区域发展,服务地方成效显著

根据皖北农业产业发展需求,联合蚌埠等市农委和重点龙头企业及省内外农业教育和科研单位,组建了“皖北现代农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生物有机肥料创制协同创新中心”,推进人才、学科和科研发展,安徽科技学院和地方的协同创新成效显著。

2011年,安徽省(蚌埠)生产力促进中心获省科技厅批准成立,双方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领域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长期合作,蚌埠市近一半的农业科技项目、怀远县的全部农业科技项目均有安徽科技学院科研人员参与。在对口帮扶临泉过程中,围绕临泉“玉米千斤县”建设,重点开展了玉米高产创建中的科技帮扶工作,单产达到了838.4公斤,创造了安徽省最高纪录,工作成效得到临泉县及社会各界的肯定。为促进凤阳县石英砂资源的科学利用和高效开发,推进石英砂和玻璃产业又好又快健康发展,安徽科技学院参与安徽省石英砂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组建工作,为凤阳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2012年,为服务蚌埠市战略新兴产业——硅基新材料产业发展,推进硅基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和进步,安徽科技学院与蚌埠市政府、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共建硅基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同时,通过校企联合创办德力玻璃班、凯盛材料班等冠名班,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和有效贯通。

2013年,与莱姆佳肥业共建“生物有机肥料重点实验室”并获农业部立项建设。安徽科技学院申请发明专利96件,获授权发明专利16件,完成了凤阳一半发明专利绩效考核目标任务。作为技术依托单位,编制了《蚌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助推蚌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批立项建设。安徽科技学院与安徽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六安市天润乳业有限公司、蚌埠市和平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品种选育、异地鉴定和繁育推广体系,在安徽、湖南、浙江等18个省市区推广安徽科技学院自主选育皖草2号、皖草3号、皖甜粱1号三个国家级品种每年累计种植30万亩以上,经济效益超过3亿元。

目前,依托蚌埠滁州、面向皖北皖东、辐射全省的产学研合作格局基本形成,产学研合作已成为安徽科技学院的办学亮点和特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积极探索,注重实效,“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效果良好

安徽科技学院于2011年10月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2014年已毕业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5人,现有48人在读。安徽科技学院紧紧抓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历史机遇,在大胆改革创新,制定了“强化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强调课程内容的实用性,突出学科平台的高新性,注重实践环节的操作性,体现管理制度的创新性”五位一体的工作方案。

形成了安徽科技学院、省农委、农业企业协同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省农委共有22名专家作为安徽科技学院校外导师,有9名校外专家委校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他们参与了人才培养的制定、学位论文开题、毕业答辩等主要培养环节。

建立了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色的实践平台。在省内外6个科技型农业企业建立了联合培养基地,实现了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于企业,真题真做;积极参与我省农业项目工程的实施;与市、县农技推广部门联合,使师生在农业基层一线在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同时,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安徽科技学院规定实践周数为60周,占总学习周期的70%。

制定了农业“全科”人才的培养方案。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我们把农业推广类别中的10个专业领域打通,按行业培养。方案中,强化农业种地的基本功到高新技术的应用,突出了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践。力求农业推广硕士既要有发展思路,又要有综合思维;既要懂技术,又要懂经济;既要会经营,又要善管理。(肖新 特约通讯员:邓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