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学院“轨道引擎”提速协同创新
3年时间里,合肥学院轨道交通施工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在轨道交通及市政工程方面培育及承接研究课题6项,总金额900多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行业标准1项。从主动出击到行业认可,轨道交通施工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像一匹黑马突出重围,“轨道引擎”不仅按下了学校产学研合作的“加速键”,也成为了学校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提速键”之一,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个年轻的团队备受瞩目?
目前,在世界主要大城市中,轨道交通运输量占公交运量的50%以上,有些甚至达70%以上。2006-2014年,我国城轨交通运营线路长度逐年增长。2015年底,合肥轨道交通1、2、3号线相继开建,4、5号线也已经晒出路线图。根据相应规划,合肥市未来还将拥有更多轨道交通线路,这对进一步推动全市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研究不仅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不仅要关注创新,更要鼓励成果转化,让普通老百姓享受科技带来的利益。带着这份朴素的“家国情怀”,从2012年开始,华建兵和他的团队开始了与“轨道同行”的执着探索。就在当年,“合肥市轨道交通1、3号线主体维护结构的监测与分析项目”顺利落户合肥学院,团队一举获得了190余万的横向科研基金。
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让项目“落地有声”,改变过去高校科研工作常见的自娱自乐、孤芳自赏,让科研成果真正能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华建兵在研究选题之时就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重点行业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将目标瞄准“降低能耗”,将研究方向定为“轨道交通等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安全检测及监测分析研究”和“重大工程施工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几年下来,这个团队为了解合肥市地质状况,探索更安全、合理的施工方法,为未来的道路施工建设提供了大量宝贵经验与意见,因此又相继承担了合肥轨道交通一号线1标段、9标段施工安全监测分析与研究,一号线2标段盾构施工技术研究,一号线附属结构施工安全监测分析研究……
高校科研需要长远规划和群体作战,不能单打独斗。“我们团队聚集了一批技术型和学术型兼顾的人才。”华建兵介绍说,团队的实力来自多学科交叉,成员涵盖了结构工程、岩土工程、桥隧工程、测绘工程、机械工程、电子工程与技术、自动化控制、应用数学等。“能文能武”是做科研,特别是开展产学研工作的基本要求。理论要扎实,动手能力要强,这也对华建兵对自己的学生和青年教师的要求。他认为,作为高校科研工作者,应该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锻炼自己,积极与企业展开合作,申报横向科研课题,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几年下来,项目的稳步推进不仅使企业赢得人才,学校赢得声誉,更让学生赢得人生,大批学生在参与合肥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合肥火车站站前广场综合改造等大型项目的安全监测分析与研究过程中,与一线施工现场“亲密”接触,得到建筑工程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亲授“秘诀”,创新意识、职业素养、知识与技术集成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多的成果?遇到过困难吗?“困难经常有”,华建兵说,早在2012年申报初期,高精端的仪器设备缺乏及资金不足让他十分焦虑,但团队没有气馁,花了大量精力,反复沟通,最终依托自己的技术能力顺利地拿下这个检测项目。坚持下来,便是柳暗花明。如今,学校引入了国内外先进的研究设备总价值近1000万,拥有目前最先进的地层探测的地质雷达、测量机器人、地质超前预报仪、动静态电阻应变仪等科研设备,拥有各类完善的施工变形监测设备6个台套,用于研发的办公场地及试验场地约1000多平方。在学校的支持下,团队拿下轨道交通及市政工程方面的产学研课题6项,成为了合肥轨道交通领域施工安全的“坚强守护者”。团队参与国家行业标准1项,华建兵也第一批入选了合肥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专家库。
“轨道交通施工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是合肥学院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受益者。当年,华建兵最大的期望是学校能进一步与大型国企、央企建立嵌入式实验室,增强科研竞争能力。如今,梦想照进现实,2015年12月,合肥学院与中铁二十四局集团安徽工程有限公司共建“合大中铁建工程测控技术中心”正式揭牌。2015年,为进一步夯实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基础,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学校通过整合人才、专业和科技方面的优势资源,协同省内外优质资源,牵头成立了6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其中就包括了华建兵期待已久的“合肥学院轨道交通施工安全协同创新中心”。面对未来,团队成员充满信心,他们已经在“十三五”的蓝图上登高谋远,展示了从安全监测、研发智能模具、建立地层地质信息库到进行地质超前预报研究一整套“宏图”。
如今,合肥学院“学研产用”一体化创新研究体系逐步成熟,学校加强与大院大所、央企高企的长期紧密合作,建立技术协同与沟通长效机制,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市场为创新导向、产学研用为创新途径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和机制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合肥学院的科研人明白,要真正做到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就必须亲产业、融地方、深合作、求共荣,方能为学校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一键提速”。启航“十三五”,合肥学院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轨道交通施工安全控制技术和增材制造与粉体技术、“互联网+”与智能信息处理、现代电子控制与检测、数字化制造和食品研发与质量控制等协同创新中心组团前行,争相瞄准行业技术制高点,在应用基础理论、关键工艺技术、高端装备研发与应用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创新研究,3D打印、智能交通、大数据、云计算、精密轴承先进制造……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期待捷报频传。(特约通讯员: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