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学上”迈向“上好学”
教育是发展之基,是民生头等大事。教育怎样,未来就会怎样。 40年来,我省坚持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均衡发展”探索领跑全国
12月11日下午,铜陵市灰河乡东风小学放学铃响起,校内的“三点半课堂”也随之准时开课了。45名孩子聚集到这个课堂里,在值班教师的看护下阅读、画画、写作业,直至家长们下班后来接。
设立“三点半课堂”是铜陵市从今年起开展“快乐三点半”工程后的一项创新,旨在解决学生家长照顾孩子难问题,促进学生快乐成长,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提升教育满意度和群众获得感。该市教育局副局长徐磊表示,实现优质均衡,是当前铜陵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目标。
安徽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首倡者和先行区。为破解“择校热”难题,促进教育公平,早在10多年前,铜陵市在全国率先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创造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铜陵经验”,享誉全国,被教育部向全国推广。2006年以后,我省在全省范围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探索出了一条中部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子,义务教育实现了全面普及和基本均衡两大跨越,切实解决了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需求。2017年10月,全省105个县区全部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提前3年实现省政府对教育部的承诺。
如今,无论是在淮河之滨,还是在皖南山区,乡村最漂亮、最安全的建筑是学校。早在2007年,我省就在全国率先颁布城乡统一的《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出台了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 2009年至2017年,全省以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建设为抓手,缩小校际和区域间办学条件差异。几年间,全省合计投入义务教育项目资金近千亿元,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从不足10%提高到100%。标准化学校建设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2017年9月底,我省实现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覆盖,比全国规定时间提前3年。
“无校籍管理”盘活师资力量
无为县教子湾初中的王金山和张李娟两位青年教师,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学前,主动向学校申请去了距离镇上一公里外的村小教学点支教。支教期间,他们可以享受到职称评定、津补贴发放等方面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
我省从2015年起,在全省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和“县管校聘”制度改革,对新进教师实行无校籍管理,推动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这样打破教师队伍体制性障碍,既可以解决由于人口变动带来的基础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的问题,又能缩小城乡教师队伍水平差距。
为了让交流的教师能“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我省先后出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文件,刚性规定教师校长交流比例,通过补充、培训、定向培养和待遇倾斜等措施,重点加强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据统计,在2014年至2018年期间,通过定期交流、跨校竞聘、集团化办学、对口支援、走教等方式,全省交流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20万人次,占比达到40%。
“智慧课堂”让城乡一体化发展
合肥市南门小学是一所有着百年办学历史的名校,金寨县天堂寨镇同心小学是一所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典型乡村校。通过“空中课堂”,这两所相距200多公里的学校可以共享名师所授的所有小学课程。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南门小学和同心小学开展结对帮扶。除了硬件支援、教师培训外,最直接的帮扶就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南门小学校长费广海告诉记者。近年来,我省深入推进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省建设,率先开展智慧学校建设,探索出以县为单位、由优质学校辐射教学点和薄弱学校的“在线课堂”常态化教学模式,有效解决教学点及农村偏远地区师资力量匮乏这一难题。这一做法受到国家的充分肯定,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会议上,我省作为全国唯一一个省级政府在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据教育厅公布,目前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综合水平位列全国第7,应用水平位居全国第1;常态化在线课堂应用实现教学点全覆盖,被教育部作为优秀案例向世界推介。
为了拉近城乡距离,促进教育公平,我省还不断净化义务教育办学行为,让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随迁子女,也能享受到和同城的城里孩子一样的待遇。如今在我省,这些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97%以上。升学上,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和报考高中阶段学校,与当地学生执行相同的高中招生政策,同样享有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对返回户籍所在地参加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的,户籍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具体办法,保证他们与户籍所在地考生执行相同的高中招生政策,同样享有优质高中教育资源。(陈婉婉)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