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90后大学生想当“中国好农民”

11.10.2014  11:06
见链接: http://www.ahwang.cn/djkd/20141009/1392063.shtml

 

  “我爸爸种过苹果、蔬菜,养过猪和羊,非常辛苦,却年年赚不到什么钱。我想当一名农场主,开展规模化种植,打造一个有机农场,不再走爸爸的老路。”两年前,安徽农业大学学生刘广朝把父亲的经历和自己的想法结合起来,成功闯进该校“现代青年农场主”荃银创新创业试验班(以下简称“农场主试验班”)。如今,首届“农场主试验班”的30名大学生,已经走进田间地头。

        试验班学生邵金暑期去美国学习有机农业,在交流中收获颇多。

        遴选:最终录取三十人

        “大二那年,学校开农场主试验班,我从小到大对农业都非常感兴趣,所以就立刻报名了。”已是大四学生的刘广朝回忆道,当时全校有两百多名学生报名,竞争非常激烈,最后被录取的只有30名,都是90后。

        刘广朝的老家在山东菏泽农村,家里祖祖辈辈都是靠种田为生。在刘广朝的印象里,父亲常年忙于各种农活和养殖,却年年赚不到钱。“我上小学的时候,爸爸种茄子、西红柿等蔬菜,到集镇去买。丰收的年份价格低,受灾的年份价格高。可爸爸忙着换上一年价格高的品种后,第二年价格又跌了。”刘广朝说,与父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隔壁村承包了三百亩地的农场主,两年就买了好车,盖了新房。

        刘广朝总结道:“爸爸失败的原因是小户种植抵御不了市场波动的风险,还有销路仅局限在附近的集镇,如果规模化生产推广后,就可以开展订单种植。”

        高考那年,班上同学只有刘广朝一个人填报了农业类的大学,而哥哥更是说他“脑子坏了”。“我以后要做一名农场主,目标是规模化种植,把农场打造出自己的特色,比如有机蔬菜。还有种养结合,为畜牧业提供原料,这样也可以保证食品安全。”刘广朝说。

        模式:更强调动手能力

        鄢高翔担任试验班的辅导员,他介绍,试验班的课程没有固定的教科书,很多授课内容都是老师自己制定讲义,更强调动手能力,“实行双导师制,既有学校导师,也有企业导师来给学生们授课,提供让他们感受公司的运作。”

        进入试验班后,30名学生被分成6个创业小组,在学校内演习如何当一名农场主。贺亮所在的小组成立了虚拟的“钻地龙公司”,他担任小组长。“我们主要就是养殖蚯蚓,蚯蚓名字又叫‘钻地龙’。”贺亮说,虚拟公司成功申请到了两个创业项目的资助,有1.8万元的启动资金。

        “公司虽然很小,但我们运营非常规范,每一笔资金进出,都有会计专业同学帮忙登记。”贺亮介绍,目前已经盈利2000元。他乐观地预计,以后公司形成规模后,利润非常可观,因为蚯蚓既能给鸡鸭做食物,又能做鱼饵,蚯蚓粪还能做高端有机肥,“教师节那天,我们送老师盆栽里的有机肥就是用蚯蚓粪制作的。”

        “从市场摸底、数据分析,到网购种子、种植培育,再到形成产品、开拓市场等等,都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决策并实际操作。尽管指导老师会提供一些专业意见,但整个过程由学生们自己独当一面。”鄢高翔介绍说。

        未来:学生创业有扶持

        “一半时间在教室,一半时间在试验田里。”试验班班长刘国永告诉记者,从今年暑假开始,班里同学全部走到田间地头,学习水稻、小麦等种植技术。

        刘国永家在霍邱北边,父母以种地为生。今年暑假,刘国永到徐州棉花种植基地实习,这是他第一次下田。他每天早晨5点起床,到一百亩棉花地里,手工把雄蕊摘掉,这些活儿必须在6点半前干完,因为之后花蕊便会出来自交,影响棉花品质。“棉花地里雾水很大,我穿着雨衣,汗水又排不出来,非常难受。”刘国永说,两个月时间最大的感受就是:“很苦,很累,很锻炼人!”

        而刘广朝暑期在济南章丘的玉米基地实习。“我这么黑,都是暑假硬在太阳底下晒的。很辛苦,但我也找到了乐趣,现在给我父本和母本,我也能完成育种。”刘广朝说,他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立志成为一名农场主。

        鄢高翔介绍,团省委、安徽农业大学以及荃银高科三家联合发起农业青年人才培养工程,计划10年内由企业资助500万元,开设“现代青年农场主”创新创业试验班。“首届试验班采用‘3~3~2’分段培养模式,学生前三学期在原学院学习;第4~6学期,从全校所有理科生专业中遴选30名学生进入试验班学习,第7学期开始,全面走到田间地头进行实训。”鄢高翔说,试验班的学生毕业后,校团企还为学员提供2~3年的农场经营管理创业孵化,支持学生创业。

        “准农场主”的心愿

        人物:张雪丽

        不让孩子“被留守”

        “上小学的时候,爸爸、妈妈都到城里打工,我成了留守儿童。每次生病的时候,我就特别想妈妈,想着想着就哭了。”首届农场主试验班学生张雪丽对记者说。

        小张说,农村里种田都是老人,老人如果种不动了,就搁着荒掉,很可惜。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很多孩子初中没上完,就辍学出去打工,“要是在农村也能挣到钱,哪个父母愿意丢下孩子不管呢。那时我就有个心愿,就是带领村里人一起致富,不让孩子们被留守在农村。”

        “我老家在河南周口,那里都是黑土地,种出来的芝麻特别好,外面都买不到。我准备一边读研一边创业,闯出点名堂后,就回老家带着同村人一起致富。”张雪丽说。

        人物:张昕

        想建个“开心农场”

        与土地结缘的话题也勾起首届农场主试验班学生张昕的回忆:“我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里长大,但对土地有着一份特别的感情。记得有一年秋天,我去农村二姑家玩,帮忙摘玉米和挖土豆。没想到,拨一下土就能挖一个土豆出来。当时,我感觉土地下面埋着‘金子’,非常神奇。”

        张昕告诉记者,上个学期有个承包了290亩地的老板找到他们,咨询“一直赔钱,有什么解决办法?”他们给对方出了很多点子,比如打造有机农场、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等。从这件事里,他发现当好农场主,自身必须具备农业、管理以及营销等知识。

        说到未来,张昕想开一个“开心农场”,既可以让城市人有机会亲近大自然,吃上安全的食物,又能让农民挣到更多钱。

        人物:邵金

        有机菜“好吃不贵”

        今年暑假,首届农场主试验班学生邵金去美国马萨诸塞州军布什尔学院的农业夏令营,学习小规模有机农业。美国的有机农业起步比中国早,加上地广人稀,耕地充足,适合发展有机农场。

        邵金说,让他惊讶的是,美国农场主里干活的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和当地年轻人一起做蔬菜育苗池时,了解到他们从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全部使用生态农药和有机肥。

        邵金说,美国的有机蔬菜价格只是普通蔬菜的两三倍,而在我国上海,有机蔬菜卖30多元一斤,是普通蔬菜的10倍左右。他希望以后能发展有机农场,让更多的人吃上价格不贵的有机蔬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