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单位、小区设置错峰共享车位

04.09.2019  17:54

   中安在线讯 昨日, 安徽商报 融媒体记者从省住建厅获悉,《安徽省城市街区整治提升导则(试行)》已开始实施。按照要求,街区整治提升应实现街区功能、地域特色、人文内涵的有机统一,防止生搬硬套、大拆大建,杜绝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我省各城市的公共厕所将实行全天24小时开放。

   打通各类断头路

  在街区环境整治提升方面,要整治提升街区环境,打通各类“断头路”,畅通道路“微循环”。治理交通堵点,优化交通信号控制,利用隔离护栏、绿化隔离带、交通标线、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等设施明晰车行空间与人行空间的路权划分。除不设辅路的快速路外,道路应设置具有一定宽度且连续不中断的步行道,以保障行人路权及通行安全。

  鼓励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采用透水性铺装材料。条件允许的街区可利用铺装艺术反映区域文化特色。如在不影响行人通行安全情况下,采用内嵌地雕的铺装样式传达文化信息。

   严控“大树进城

  在街区绿化保护方面,严禁违法侵占绿地、损毁绿化设施和毁坏树木花草。严禁露天焚烧枯枝落叶,不得擅自在树木花草和绿化设施上悬挂或摆放与绿化无关的物品。坚持适地适树原则,严控“大树进城”。不得栽植“高档”外来树种或大草坪,不得盲目移植名贵树木和胸径超过20公分的树木。

  行道树应保持树形整齐、树冠美观,无缺株、枯枝、死树和病虫害,定期修剪,不应妨碍人、车通行,不应触碰架空线,不应遮挡路灯、监控等设施。绿地中的造型植物、攀缘植物和绿篱保持造型美观。

   照明避免光污染

  在道路照明方面,城市主要道路、街巷等公共场所应设置路灯照明装置,装灯率应达到100%,亮灯率≥98%。灯具安装牢固可靠,同一条道路的路灯灯杆、灯具、光源,安装要统一、整齐、协调。路灯、装饰灯等照明设施不得追求豪华、精美,脱离实际功能,造成浪费。城市照明应节约能源,采用高效、节能、美观的照明灯具及光源,符合生态保护、环境保护要求,不搞满城亮化和过度亮化,避免造成光污染。

   鼓励设共享车位

  机动车停放场地的设置应遵循《安徽省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指导手册》等相关要求。结合道路等级、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区位条件及周边用地功能和建筑用途,制定差别化的机动车停车泊位施划方案和停车收费政策。严控路边停车带的划定。清理人行道内的机动车泊位,保障行人路权。鼓励利用空闲场地建设停车设施。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周边居住小区设置错峰共享车位。

  在街区内按比例配建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大力发展立体停车库等集约化停车设施,推动智慧停车系统建设,促进“互联网+停车”的融合发展,方便群众在线查询和预约停车泊位。

  综合考虑停车需求、通行条件和消防安全等因素,在街区内按照小规模、高密度的原则布置非机动车停放区。非机动车停放区的设置不得影响行人和车辆的正常通行,不得挤压和阻碍无障碍设施。通过设立明显标识、建立引导机制等措施,实现非机动车有序停放。及时清理违规停放、存在安全隐患、不能提供服务的共享单车,保证车身整洁完好;鼓励结合电子围栏等技术手段引导共享单车停放有序。

   建筑色彩慎变更

  在街区立面整治提升方面,不得影响消防安全和人群疏散。对整体环境不协调的建筑外墙部位进行整治提升,应注意保持街区建筑的原生性和特色性。建筑外墙材料的选择应基于其所处的街区特色。鼓励建筑适当选用本地特色材质,突出地域特色。

  综合考虑城市环境、建(构)筑物所在街区的景观特征、街区主体功能和建筑物使用功能等因素进行色彩控制。对少量色彩不协调的建筑可进行色彩更换,避免建筑过于突兀。禁止对大片街区建筑同时进行色彩变更。对大多数色彩较协调的建筑,应保持现状,或通过局部色彩点缀提升立面效果。

   积分奖励收垃圾

  根据导则,我省将配套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其他垃圾进行分类,实行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落实有害垃圾单独投放、餐厨垃圾分开收集的要求,鼓励采用积分奖励方式,推进可回收垃圾的有效回收与利用。

  楼房垃圾管道的底层垃圾间应取消。居民的生活垃圾应每日清除,无堆积;单位的生活垃圾应按时清除,无积压,不腐烂发臭;废旧家具、家用电器等较大垃圾应按指定地点存放,定期清除。

   公厕24小时开放

  按照导则,公共厕所设计和建设应严格按照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要求,防止超标准建设,不得盲目贪大图洋,不得脱离实际需求片面追求豪华。第三卫生间内多功能台、儿童安全座椅等应设专用标志,规范公共厕所标识标牌的设置,且无障碍厕所应设在首层。

  实施城镇公共厕所提升行动,城镇公共厕所达到每平方公里3至5座,中心城区形成“10分钟如厕圈”,鼓励结合既有场地改建公共厕所。落实公厕保洁服务标准,提高女性厕位比例,人流集中场所女厕位与男厕位比例不小于2:1,且实行公共厕所全天24小时开放。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及时录入和更新“公厕云平台”数据,方便群众就近快速寻厕。

   完善生活圈配套

  根据导则,各城市要以社区为中心,步行15分钟范围内,完善基层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交通场站及社区服务设施和便民服务设施,着力打造一批便利群众生活的“十五分钟生活圈”。鼓励通过对既有建筑和场地的改造升级与功能置换,进一步完善“十五分钟生活圈”中的服务设施设置。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姜志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