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挑夫 行将消失的文化符号

30.07.2014  15:12
 

        合肥晚报讯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自唐玄宗赐名“黄山”千百年来,与黄山景观一样名扬四海的还有另一道风景——黄山挑夫;这些与迎客松相伴相生的山间背影,不但被誉为“黄山脊梁”,也已渐渐融入黄山的文化血脉。然而,在千年之后的2014年夏季,一个云集天下游客的旅游旺季,这道美丽的景致,却面临人去山空、遍揽无应的尴尬——一枚千年传承的文化符号难道就此消失?

        2013年,黄山风景区“”挑上山的货物量超过1200万斤。日均依靠挑夫输送物资达4万斤。崔巍的石山间,他们摇晃着扁担,徐徐攀入白云深处。

        据黄山风景区管委会介绍,黄山现有云谷、玉屏、太平三条索道,但只有太平索道能在傍晚客运结束后,“分担”近六成的货运。仍有大批生鲜物资需要一路“”上山顶,送达沿线的宾馆、酒店、商铺。

        云谷中转站站长陈超告诉记者,眼下,挑夫队伍里最年长的接近60岁。随着队伍日渐老龄化,招工难成为黄山风景区最大的隐忧。“50、60后居多,70后都少见。

        黄大忠是队伍里“工龄”最长的挑夫,今年57岁。从1975年起,老黄就跟着亲戚在黄山挑担。如今一双儿女都已考上大学,提及招工难,老黄掏心窝:“科技这么发达,谁还愿意让孩子再吃这份苦?我儿子估计连20斤都挑不上去。

        照此下去,黄山挑夫真要后继无人?身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黄山风景区发出呼喊——“善待、善管、善用挑夫!

        从2013年起,景区内六支私人挑夫队被整体“收编”,全部交由黄山旅游发展这家上市公司统一管理。公司斥资400万,配建了全新的宿舍楼和餐厅,发放了统一服装,并且定期为挑夫们体检。千百年来,黄山挑夫第一次享受“职工待遇”。

        今年五一前后,黄山挑夫运费整体提升了15%,使得人均月薪基本达到4000元,再次调动“经济杠杆”。为了让更多人认可、尊重挑夫,在景区内,他们开始拥有新称谓——“肩运员”。黄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采购配送中心总经理助理李永忠吐露心声,“挑夫日趋老龄化,我们有紧迫感。

        “挑夫是黄山的脊梁,象征着百折不挠的黄山松精神,没有他们就没有黄山的今天。”李永忠斩钉截铁地表示:重庆有“棒棒精神”,我们有“黄山松精神”。黄山挑夫,这一文化符号无可取代,更不容消逝。

        安徽省社科院社会研究所副所长吴树新则认为,“黄山挑夫”这枚文化符号的消解,究其深层次的内因,是多元化的。对于这一古老职业的传承,仅凭“一厢情愿”很难改变,更多需要依靠市场化来调节。 (本报记者 宋功林 叶琳玲 徐颖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