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的变与不变—记高青旺一家四代人让荒山变林海的故事

13.12.2017  16:39

  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12月13日讯(记者:蒋波)      在滁州市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高青旺一家在这里住了60年。从上世纪50年代,高青旺的爷爷携家来到这里,四代人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坚持不懈植树造林,让方圆6万亩的荒山变身成了林海,谱写了“塞罕坝精神”的皖东实践。

  初冬时节,沿着崎岖的山道,66岁的高青旺迈着矫健的步伐,登上了滁州皇甫山林场的最高点——北将军林望火楼。眼前,几万亩林海五彩缤纷,层林尽染。隐藏在林海中间的条条登山步道,高青旺一走就是40年,似乎这里的每一棵大树,高青旺都能叫出名字。 “这个横竖一二百里路,只要能看到的,我都熟悉,在这造一辈子了,你讲哪个山,栽的什么树,每个山有几种树?什么样树种?什么样树形,我都知道。”

  六十年前,高青旺的爷爷带着全家来到刚成立的滁州市林业机械林场,成为护林工。当时,年仅6岁的高青旺第一次感受到荒凉: “57年,爷爷的时候,12口人就在这个地方,到这来,是荒山,什么都没有,也没有屋子,都是烂草棚子,大山上面,每到冬天就好失火,一把火烧的光光的。”

  当年,因为机械落后,树苗上山全靠肩挑背扛。寒来暑往,刮风下雨,每天一走就是几十公里。高青旺说,国家对植树造林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受到鼓励的高家人也越来越有干劲。育苗、看护、刨凼、栽树,全家总动员,各自有分工,经常是带着饭菜,在山上一干就是一整天。 “我母亲背着我小妹妹,她小,又不能上学,家里又没人带,背着上山,天一亮就把小孩背着,晚上又把小孩背来家。大雨当小雨,小雨当晴天,埋头苦干就是了。”

  六十年中,许多护林工嫌种树太苦太累,陆续离开了皇甫山。就在家里也有人产生动摇,提出离开的想法时,爷爷和父亲的几句话给了他们莫大的鼓舞: “那时候,我爷爷、父亲讲的,力气是浮财,去了又来,你只管带劲干,没有怨言,那时候,做无名英雄,不讲报酬。”

  凭借一把铁锹加双手的苦干精神,高青旺家几代人让皇甫山的山山峁峁披上了绿装。与绿色接力棒同时传递的还有坚守的毅力和忠厚的家风。1985年,在一次树木移栽过程中,高青旺为了挽救两位工友生命,双腿被倾倒的大树砸的粉碎性骨折。

  “讲话只有1秒钟,上去,从背后,一把就把他推过去了,等到我自己想跑,跑不掉了。”

  救人之后,高青旺无法继续从事重体力劳动,只能转岗去看护森林。但高青旺的绿色梦想并没有因此中断,在他的影响下,儿子高峰选择了读林业学校,毕业后回到了林场。高峰: “我父亲和我爷爷他们,受到他们吃苦耐劳、工匠精神很让我感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一辈传一辈。”

  绿色就是希望,绿色就是生机,绿色就是未来。六十年的光阴,瘠薄山地荡起万顷林涛。如今,皇甫山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96.1%,并在积极发展旅游业,人均收入也超过了2万元。

  荒坡变成绿岭,青丝变成白发。唯一不变的,是高青旺一家四代人的那份播绿爱绿的情怀。高峰表示:“如果我的下一代,还有机会的话,愿意让他再从事植树造林工作,为国家绿化作出贡献,把这一代代的事业传承下去。”

安徽2018年计划造林730万亩
安徽省政府办公厅日前下达2018年造林计划,News.Hefe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