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力争三年跻身“全国十强”

06.07.2015  18:43

  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科大讯飞、阳光电源……在以科技产业为基础的高新区里,聚焦着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和企业,在当前转型发展的形势下,不断地为合肥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7月1日,合肥高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兵说,在高新区开展专题教育必须做好“结合”文章,要将“三严三实”与高新区全面推进“中科智城、江淮硅谷”建设、打造长三角区域创新中心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力争在三年内,进入国家级开发区的“全国十强”。

  教育实践 践行“三严三实”推进科技新城建设

  李兵说,开展专题教育必须做好“结合”文章,要将“三严三实”与合肥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开创“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新局面的战略目标相结合,与高新区全面推进“中科智城、江淮硅谷”建设、打造长三角区域创新中心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真正将“三严三实”的精神融入到新常态下改革发展稳定。

  “可以说,率先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时代赋予高新区的神圣使命,更是我们加快转型升级、在更高起点建设示范全省、辐射全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江淮硅谷’内在要求。”李兵说,合肥市委市政府确立“创新、转型、升级”的发展导向,要求高新区按照“工业发展主引擎、创新发展新高地”的定位拉高标杆、主动作为。

  李兵说,高新区提出要以沪宁杭国家高新区为标杆,把合肥高新区建设成为长三角区域创新中心,努力在全省乃至全国发挥好示范引领、创新支撑、辐射带动作用。

  “打造长三角区域创新中心,就是要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创新成果的策源地,领军企业的集聚区,产业升级的动力源。”李兵说,总体来说,建设长三角区域创新中心,发展是核心,创新是主线,根本方法是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实施路径是做大总量、做高质量、做美环境、做优服务,最终建成中科智城、江淮硅谷。

  转型升级 力争三年跻身国家级高新区“前十强

  “高新区始终坚持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打造高新区特色高端产业集群。”李兵说。

  2015年,一季度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54亿元,增幅为12.5%;1-5月,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64.2亿元,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30.2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5.9亿元,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13.6亿元,增速为18.3%,列全市第1位,累计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36.82亿元,累计完成招商引资总量为98.2亿元,同比增长10%。

  “前年,高新区在国家级开发区综合排名第12位,将努力在三年内进入全国十强。”李兵说,高新区将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速家电、汽车等主导产业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做大做强光伏新能源、智能语音、公共安全、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并不断推动绿色化发展。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构建高品位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推进节能环保,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将加大集约化发展。提高质量和效益,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国际化发展。完善国际功能,聚集国际化要素并且加快国际交流服务。

  幸福高新 今年计划投入24亿用于民生工程

  在高新区经济不断取得发展之时,李兵说,高新区将继续践行群众路线,建设幸福高新。

  “高新区将聚焦突出问题、抓好薄弱环节,找准民生工程与群众需求的结合点,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李兵说,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着力解决小区物业管理等难题,为百姓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加大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事业投入,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突出加大对特困群体的帮扶力度,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去年全年投入资金26亿元实施省、市、区民生工程30项,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80%以上。”李兵说,今年高新区将精心组织实施省、市、区“20+7+2”项民生工程,计划投入资金24亿元,截至目前,新建皖水公寓等公共租赁住房1312套,基本建成2608套公租房,新开工棚户区改造2569套、基本建成630套,在建永和家园等4个拆迁安置小区约134万㎡、11500套安置房,将4万人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万人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400名老人和60名残疾人享受政府购买托养服务,开展2000多人的就业技能培训,新增6个全民健身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