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钢城转型护清流 长江构建“绿长廊”

15.04.2016  13:54

马鞍山转型升级,“十二五”能耗累计降逾百分之二十五

坐拥79.12公里长江岸线资源的马鞍山,因钢而兴。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马鞍山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雄厚的重工业根基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

站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节点,钢城马鞍山全面推进转型升级、协调发展,走上了一条绿色生态的科学发展新路,确保母亲河的一江清水能够滋润当代、绵延后世。近十年来,马鞍山先后淘汰640万吨铁、530万吨钢、96万吨水泥的落后生产能力,撤下了马钢450立方米以下全部高炉……如今到马鞍山,天蓝、山青、水绿,这是一条江和一座城的故事,这是发展与环保的大文章。

一江碧水再东流(长江构建“绿长廊”)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境内的胜景。坐拥“一江两岸”的马鞍山,拥有长达79.12公里的长江岸线资源。

马鞍山市也是一座典型的重工业城市,钢铁曾是这里的支柱产业,由钢铁衍生出的第二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超过60%。因钢而兴,亦曾因钢而痛,污水、废气和残渣余料造成的破坏曾危及长江生态健康,饱受诟病。

“长江是母亲河,生态安全关系全局。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走生产、生活、生态共赢的新路,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良田沃土、碧水蓝天。”马鞍山市委书记张晓麟说。

告别“沿江不见江”

“沿江不见江”,是马鞍山市民对于虽临江而居却不见江水的一种嘲讽。作为重要港口,马鞍山长江段一天路过1500艘船,污染排放量大。同时,过去沿岸有大大小小几十家简易码头和选矿企业,不仅直接排污排废于长江,杂乱的建筑、堆积的矿渣和漫天的烟尘把视线堵得严丝合缝。

“河流的整治不是简单的栽树铺草,长江岸线是老百姓的,要还江于民。”马鞍山市港航管理局局长左年文说。2015年以来,马鞍山将采石港区原28家简易码头和10多家沿江分布的小选矿企业拆除或整合搬迁,投入10多亿建成采石滨江公园,曾经脏乱的江岸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地方。

马鞍山大力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建设,发放补贴资金6122万元用于829艘船舶的拆解、改造、降能耗工作;改造生活污水船舶593艘,推广LNG船舶普及,对过往和泊驻的船舶严加管束,尽最大努力减少长江水域污染。同时,马鞍山还督促全市港航企业在大型装卸机械上使用变频技术,降低电能消耗,引导各港航企业制定环境因素影响评价标准,减少污染物排放。2015年马鞍山大型港航企业在绿色、低碳发展上的投入超1600万,“十二五”期间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从0.531吨标准煤/万吨降到0.445吨标准煤/万吨,降幅达16.2%。

“现在在马鞍山,包括水域、陆域、滩涂等在内的港口岸线使用都要实行前置联合审核,由多部门联合进行管理审批,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也让更多部门参与到沿江环境保护的实践中来,紧把生态关。”左年文说。

“小时候在江边可以看到很多江豚嬉戏,就是人称的‘江猪’,但从1989年开始到前年,有近二十年没见过它们了。”在马鞍山滨江文化公园,记者遇到了出生于江心洲的李志飞,“但从去年开始,‘江猪’们又三三两两、成群结队地‘冒泡’了。”

产业转型保环境

含山县林头镇位于长江支流漕河的中上游,镇上的铸造产业已有百年历史,产业布局分散、产能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一直难以解决。2014年以来,林头镇以工业集中区整合为契机,共拆除了落后生产设备手板炉186座,新上中频电炉136台、除尘设施75台套,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催生了一批小微企业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

“企业以前规模很小,设备也比较落后。借助国家产业转型的契机,我们在工业园区搞了两栋标准化厂房,又投入600万元新上了一条铸造生产线和两台电炉。”飞骏汽车部件公司负责人胡家兵说,企业进入规模化生产后,不仅解决了产能落后等问题,且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为长江流域马鞍山段水质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

与钢打了近百年交道的马鞍山,如何找准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新路径?近几年来,马鞍山市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契机,重点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与此同时,马鞍山严控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以及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准入和节能审查,“十二五”时期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5.72%,2015年降低率更是达到了6.56%。近十年来,马鞍山先后淘汰640万吨铁、530万吨钢、96万吨水泥、117万千伏安铅酸电池的落后生产能力,淘汰了马钢450立方米以下全部高炉。建成光伏、生物质、沼气、污泥焚烧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总装机容量76.15兆瓦。

“我们要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建立严格的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永续利用,走出一条绿色生态的新路。”马鞍山市市长魏尧说。

变废为宝减污染

安徽金星钛白有限公司是马鞍山一家以钛白粉为主导产品的传统化工企业。受钛矿资源制约和国外技术垄断,我国钛白粉生产厂的生产大多为硫酸法,但硫酸法钛白粉生产过程中有大量酸性废渣、废水、废气产生。

“保护环境淘汰落后产能,废旧资源的再利用是一大突破口。”马鞍山市环保局局长汪金煌说。在政府的引导下,金星钛白公司对原有的低端非颜料级钛白粉装置进行技术改造,引入了全流程的清洁生产工艺,生产中产生的余热被用于发电,热能被回用。处理酸性废水顺带而生的钛石膏,通过提高固含量和硫含量,可以直接作为水泥缓凝剂使用,实现了变废为宝。

作为一座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大有可为。用循环经济理念改造存量、构建增量,有效引导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改善,成了马鞍山近年来绿色发展的一大抓手。

马鞍山慈湖高新区化工、建材、冶金类企业较多,属于典型的资源依托型开发区,企业间资源、能源联系紧密,高新区有意识地“穿针引线”,“撮合”有关联的企业。据统计,到2015年,慈湖高新区可资源化利用废弃物共1306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7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生固废145.33万吨,高效实现了边产生、边消化利用,综合利用率100%;3万吨废旧机械装备经表面修复技术再制造,综合利用率80%。

慈湖高新区循环化改造专员张爱平表示,工业区重点围绕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及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串起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周边地区大循环”,推进139家企业走上了企业与园区的循环发展之路。

原标题:马鞍山:钢城转型护清流(长江构建“绿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