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家,我也有爸妈——马鞍山市儿童福利院探索“模拟家庭”养育新模式

19.08.2016  13:33

      今年17岁的马姿伟是安徽工业大学附中试验班的优等生。1999年,出生不久的马姿伟,母亲离家出走,几年后,相依为命的父亲突然病故。年事已高的伯父将这个不幸的孩子送进了福利院,她做梦也想不到,在阳光村,她重新有了爸爸妈妈和弟弟妹妹,可以上学、尽情地唱歌跳舞,“有爸有妈就有家,真好!”。
      其实,象马姿伟这样的孤残孩子,多数是身体重度残疾,出生不久就被遗弃的,在我国这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有调查显示,他们普遍感觉孤独,一些孩子经历被遗弃的创伤、或失去双亲的痛苦以及由残障而生的自卑令人担忧,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
      家庭养育——  给孤残儿童温馨的家
      临近中午,走近马鞍山市儿童福利院“阳光村”302室五号家庭,当了十年“妈妈”张敬英,正忙着将香喷喷的饭菜摆上饭桌。四室一厅的房间整洁明亮,一旁墙壁上,一张洋溢着幸福笑脸的全家福十分醒目。“今在中午我们就在这吃饭,体验一下“阳光村”的家庭生活。”院长许美笑呵呵地介绍着家庭主人和5个孩子。
      张敬英家庭有5个孤残儿童,分别患有唐氏综合症、智障等先天性疾病,最大的马申皇今年24岁,最小的马格丰已10岁,都亲切地称她“妈妈”。
      为了保证孩子们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张敬英会针对每个孩子的生活特点,科学制定食谱,均衡营养,5个孩子喜欢吃什么她都牢记于心。“我家几个孩子都很乖,年龄差距大,很少闹矛盾,即使有点,大的总是让着小的。老大马申皇不挑食,老二吴良正离不开西红柿鸡蛋汤,老三马学扬喜欢吃红烧小鸡,老四潘石宝喜欢吃面食,老小马丰格喜欢吃甜食。
      “张妈妈性格有些安静,但从孩子成长记录中看得出,她对孩子们的性格动向分析很具体,结论准确,列举的案例细节翔实,有很多事迹生动感人。”许美介绍道。
      “马笙燕终于喊妈妈,是福利院难以忘怀的经典性案例。”阳光村村长刘芳说。
      13岁的马笙燕,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也是三号家庭邓英田、李素芳家中最大的孩子。组建家庭时,别说让孩子喊爸妈了,有时耍小性子,还有意找茬。如要求每天十菜一汤不能重复;建立共守同盟,不准喊爸爸妈妈等......,生性乐观豁达的李素芳还是忍不住流上了泪水,他几次动摇过,但强大的母爱和责任担当支撑着,不能离开。购置新衣,变换菜肴;牢记每个孩子生日并逐过举办庆生活动;逢年过节带孩子们走亲访友;主动找他们聊天并以朋友相处;经常了解在校表现.......,所有这一切,李素芳夫妇默默坚守着。
一次吃午饭时,马笙燕与妈妈闹矛盾躲进卧室,见妈妈从后面赶来,便将房门关上,竟将妈妈的手压着了,痛得李素芳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我只是让你回来吃饭,不吃饭,下午还怎么上学,”李素芳用怜爱的口吻告诉她。马笙燕看着妈妈慈爱的表情和紫青的手指,只有自责和悔恨。自那以后,马笙燕的判逆行为和处处设防的心理防线轰然坍塌,没几天,她突然喊起妈妈,其他孩子都跟着喊妈妈,听到期待以久的喊声,李素芳激动地流下了眼泪。“这些孩子的特性决定了阳光村的家庭必须具有十足的爱心和耐心。只有孩子心里觉得我们当父母的真心疼爱他们,才会从心底接受爸爸妈妈,才会明白什么是亲情。”李素芳说。
      读写教育——给孤残儿童奠定敲动未来的基石
      教育是孤残儿童最好的情感支持系统,是慰藉一生的心灵鸡汤。如何把家庭温暧和学校教育更有效地融合并传导给孩子们,这是马鞍山市儿童福利院一直思考的问题。
一开始,我已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孤残儿童读书写字困难这个概念,就觉得他们能力一定很差,最头痛的就是学习。一些很简单的算术题,怎么教都教不会,只能一遍一遍地重复,对这些孩子教育是急不得的。”二号家庭妈妈金燕是性子爽直的人,见到记者侃侃而谈。
      四号家庭妈妈史晓群说,虽然孩子们吃喝拉撒很烦琐,但与教育孩子如何学习做人比较,相对简单得多。马辰楠是她家排行老二,也是重度肢体残疾的孤儿,但又是个阳光可爱的大男孩,笑起来眼睛咪成一条缝。“下学期你读初三了,成绩怎么样?要好好努力噢!”孩子腼腆地笑笑,妈妈史晓群接过话茬,“他那,不正儿八经地干,好好学,成绩是顶呱呱的。放学回来也不温习功课,沉湎于玩手机、电脑,我一气之下全没收了,他和我吵起来,说要去向院长那儿告状,威胁我。我说,你去找习大大也没用,他就发怵了。为他学习我们做家长的苦口婆心,他就是不当一回事,老师说他成绩不错,只要努力一番可以推荐报考南京残疾人专科学校,现在就看他下一学期了”。“马辰楠,你要加油噢!你妈妈的话你都不听,那我这个村长天天来监督你了。”刘芳说。
其实,马辰楠绘画很有天赋,就是偷懒,不能坚持。你把画的《小王子》拿来给记者看看?”。一幅钢笔素描画《小王子》悉悉如生,线条虚实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大伙都在表扬他,小伙子红着脸,一个劲地说画得不好,表示要努力学习,争取取得好成绩。
马姿伟是个漂亮可爱的大姑娘,性格开朗,说话总是笑呵呵的,在史晓群家庭中排行老大。
      “你妈对你怎么样?要讲真话。”记者问。
      “挺好的,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照,就是学习上管得比较严,非常非常的那种严。初中时她每周还给我看几回电视,上高中了,手机、电视根本不给碰,上厕所时间长点她都会督促我。晚上学习搞晚了,妈妈都会悄无声息地送点零食、水果或者绿豆汤。
      “刚来时,她总是怯生生的,不爱说话,学习成绩也很一般。当时的班主任知道了马姿伟鲜为人知的过去,很受触动,学习上处处关爱呵护她。”史晓群说
      如今,马姿伟不仅性格开朗,学习成绩也是名次靠前。在最近的一次考试中,她的语文、数学成绩获得全班第八名。
      许美说,为切实做好孤残儿童学习教育,福利院针对残疾孩子难教、难学、难管的特点,早在三年前就出台了《鼓励孤残儿童学习激励机制的暂行办法》,规定孤残儿童考上大学的或获得全国职业资格证的同一级别的,一次性奖励家庭和学生各一千元(不含上大学每月1450元生活补助费),今年,我们在原有奖励基础上,增加一台价值5000元的手提电脑。
      回归社会——给孤残儿童插上飞翔的翅膀
      “有人说,孤残儿童是“国家的孤儿”。由于身体残疾和智力障碍,动手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比较缓慢,走上社会难免会遇害到各种问题,但是我们并没有忘记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延伸服务链,多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尽力用财政杠杆和配套政策,表达市委市政府对孤残儿童实实在在的关爱。”市委书记张晓麟向记者坦言。
      马迁军是福利院走出去的孤儿,从小患有严重的眼疾,仅有微弱的光感,。2003年,马迁军初中还没毕业,院领导把他送入芜湖盲人按摩学校,希望他学一门技术,为将来走上社会打基础。三年的学习他以优异成绩拿到了毕业证书。回来后在一家老品牌的按摩诊所工作,几年的学习和奋斗换来成功,经过严格考核,他获得中级按摩师职称。2015年,市民政局腾出两间库房,帮他开起了“马迁军推拿中心”,由于技术过硬,肯吃苦,服务周到,对顾客诚信无欺,生意越做越好。
      许美说,孤残儿在福利院生活得再幸福,也不能留住时光的脚步。上学的总要毕业,成年的总要成家立业。阳光村每年都有孩子离开家庭,回归社会,对于阳光村来说已完成了使命,福利院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就是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成年孤残儿融入社会。
成年孤残儿特别是残疾孤儿,回归社会谈何容易。但只要我在福利院长位置上干一天,我就是这些孩子们的家长,这些责任应该由我来承担!他们最大的困难一是就业,二是住房,解决了这二大问题,才能算真正回归社会。这些年,我们把帮助孤残儿找工作作为重点任务,院里动用一切力量千方百计找职源。”许美动情地说。
      市政府为解决成年孤残儿房住难问题,出台了相应政策,为11名成年孤残儿解决了11套安置保障性住房。2011年,马迁军和阳光村的4名孤残儿分到了50多平方的住房。市福利院还特别制定了《成年孤儿离院扶助办法》,房屋装修、结婚给每个孤残儿补助资金4万元。2013前,马迁军娶了福利院的马小多,俩口有了真正的家。采访马迁军时,他说老婆带孩子刚回家了。
目前,马鞍山市儿童福利院有孤残儿童74人,其中阳光村27人。近年来,回归社会或被国内外领养约30人。
      市民政局局长张孝银说:“模拟家庭”不是新鲜词,但它作为孤残儿童通向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和引擎,极大地拉近了家庭、家校和融入社会的距离,弥合孩子心理和生理的创伤,更重要的是能微笑地融入社会,成为心智健全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阳光村:孤残儿童温暖的家(短评)
      马鞍山市儿童福利院真心实意关爱孤残儿童,打造“模拟家庭”养育模式,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模拟家庭方式对孤残儿童养育的成功实践,它的最终目的是强化孤儿童的社会属性,使孩子们逐渐摆脱心里阴影,具有普通家庭孩子的良好心态和健康的人格,为最终融入社会做好心里铺垫。该院在以往广泛开展“集中供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出“阳光村”养育新模式。其中的“代理妈妈”制度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经过专家考核组层层筛选、考核培训,最终6对年龄、品性、文化素质等条件符合的家庭被确定。在阳光村的新家里,孤残儿童重新找到了自己的父母,有了完整的家;在这里,他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加强,逐步抚平了被遗弃的创伤,忘记生理和心理缺陷曾经给他们带来的自卑,从而愈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在这里,家长和孩子们建立的深厚感情,邻里关系和睦,父母与孩子一起生活,操心着每个孩子的饮食起住和学习。走出一条为国分忧、为社会担责的的“创新路”。(中国社会报 苏天真 李登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