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钢(合肥)公司转型发展媒体见面会召开

22.09.2014  17:53

图为吴存荣在媒体见面会上讲话。

图为媒体见面会现场。

  经济学上有一条著名的曲线,叫库兹涅茨曲线。这条倒“U”形曲线讲述的,是一个困境:经济越发达,环境污染越严重。当前,我们正努力攀爬在这条曲线陡峭的上升区间,最终企及不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发展。既要扼守“环保红线”,又要眷顾5000多名职工及背后数万名家属群众的民生。两难抉择,最终迈上创新“快车道”,马钢(合肥)公司转型发展历程波澜壮阔。

  为深入宣贯马钢(合肥)公司转型发展的来龙去脉,解读马钢(合肥)公司连续镀锌线项目破土动工的重大意义,积极回应公众关注,引导舆论,进一步为马钢(合肥)公司乃至全市的转型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9月20日上午,马钢(合肥)公司转型发展动员大会暨连续镀锌线项目开工仪式结束后,市委外宣办组织召开了马钢(合肥)公司转型发展媒体见面会。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存荣出席媒体见面会并致辞;市领导杨思松、韩冰、钟俊杰、周善武等出席媒体见面会;马钢集团公司董事长高海建主持媒体见面会,副总经理惠志刚介绍马钢(合肥)公司转型发展工作情况,合肥公司董事长秦长荣介绍马钢(合肥)公司在节能环保方面开展的工作;市环保局负责人通报合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情况。

  人民日报社安徽分社社长刘杰,经济日报安徽记者站站长白海星,新华社安徽分社副总编辑代群,法制日报安徽记者站站长李光明,工人日报安徽记者站站长陈华,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王甄,安徽新媒体集团总经理章理中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网、中新社、中国经济时报等近30家中央驻皖、省市媒体负责人及记者,参加了媒体见面会。

  合钢,一个对合肥工业发展、老工业基地地位确立甚至城市进化,具有重要意义的国有企业,曾是省属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也是全国地方钢铁企业的“十八罗汉”之一。由于多次错失发展机遇等种种原因,2004年,这个鼎盛时期销售收入在全国500家大型工业企业中名列161位的“钢铁巨人”陷入严重亏损。

  为挽救合钢岌岌可危的态势,2006年初,在省委省政府、合肥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马钢重组合钢工作正式启动。2006年5月,由马钢与合肥市在合资重组原合钢集团公司钢铁主业基础上,马钢(合肥)公司应运而生。成立当年,马钢(合肥)公司就实现了扭亏为盈,成为国内钢铁业重组兼并的一个典范。

  一组代表辉煌的数据可以佐证。重组8年来,马钢(合肥)公司连年盈利,即便2008年金融危机肆虐,依然保持盈利。截至今年8月,马钢(合肥)公司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30亿元,利税总额23亿元,上交税金15.8亿元,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盈利中的马钢(合肥)公司,意气风发,但挑战悄然而至。吹响生态文明号角声的中国,环保“紧箍咒”越念越紧,大气污染防治的态度越来越坚决,手腕越来越强硬。1月13日下午,合肥政务会议中心大会堂的千人会场座无虚席。合肥市2014年首场大规模会议,主题直指大气污染防治。这场会议上,合肥开出防治大气污染的“九大药方”,其中一项就是向工业废气宣战。而此时的马钢(合肥)公司,已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被包围在合肥东城的林立楼群里,由“城郊钢厂”,变为“城市钢厂”。

  “随着合肥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环保门槛的逐步提高,政府和公众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合肥公司转型发展势在必行。”惠志刚向与会媒体介绍,转型发展既是企业内生动力的需要,又是外部环保压力的需求,迫在眉睫,然而,对一家拥有厚重历史积淀的传统老国企而言,转型发展首先需要解决职工安置的问题。“马钢(合肥)公司的5000多名职工的出路,必须作为重中之重,这不仅关系企业,还涉及省市社会稳定。”惠志刚介绍,若想妥善安置职工,在“做减法”进行节能减排的同时,必须还要在新项目上“做加法”,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减法”治标,“加法”更能治本。眷顾民生,省市政府和马钢集团公司最终确立了“先挖渠、后放水”的原则,意即在实施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员工利益,项目建成一个,员工分流一批,使每一个员工都有合适的岗位。

  一座新“”,已经建成。9月20日上午,马钢(合肥)公司连续镀锌线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计划投资13亿元,产品将为高档家电、汽车做配套,设计规模为32万吨/年。项目计划2016年8月份全面建成投产。这是在已实施薄板深加工项目的基础上,马钢(合肥)公司新实施的又一个转型发展项目。按照预计,该两大转型发展项目,有望安置约千名职工。

  连续镀锌线项目的开工,标志着马钢(合肥)公司转型发展正式步入了项目实施的快车道,这对推动合肥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均具有促进作用,为合肥乃至安徽国企改革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该项目之后,城市废弃资源再生利用项目、住宅产业化项目、钢材仓储交易项目、多式联运项目和单晶硅项目将应时上马。这些项目,或据守战略性新兴产业,或抢占环保产业前沿,均是符合发展方向的“朝阳产业”,传统国企“老树发新枝”,壮美转型发展画卷正徐徐铺陈。

  “经过充分研究和论证,公司在有限的时间内确定了转型发展的新板块,发展的方向进一步明确。”惠志刚介绍,马钢(合肥)公司新目标是围绕钢铁制造,拓展延伸产业,发展多种经济,实现产业升级。

  早在环保矛盾凸显之前,马钢(合肥)公司在环保方面就一直在不断推动。近年来,马钢(合肥)公司所属的马钢,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了“1+7”多元产业发展新格局,在力争做强做精钢铁主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矿产资源业、工程技术、产品产业化、节能环保、贸易与物流、金融与投资、房地产与服务业等七大非钢板块,坚定不移推动主导产品全面升级换代,形成独具竞争优势的“板、型、线、轮、特”产品结构。马钢(合肥)公司本身也在不断改进。

  “我们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尽最大努力减少了对周边环保的影响。”秦长荣说,仅今年以来,该公司钢铁产能就降低1/3,污染最严重的炼焦产业30万吨产能全部淘汰。经测算,这每年使公司效益降低约1.65亿元。秦长荣还向媒体“报料”,过去的8年中,马钢(合肥)公司先后投入3.5亿元对环保设施进行改造升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钢厂”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秦长荣介绍,由于原合钢公司装备先天性的缺陷,再加上国家排放标准的逐年提高,个别工序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无法治理到目前的国家排放标准,转型发展仍是唯一出路。

  “炼钢车间‘炉火通明’,厂外就是一片寒冬。”对当前钢铁行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吴存荣以一幅具有强烈反差的图景给出形象对比。他说,盛夏虽过,钢企仍在“冬天”。“这样一个国企,在这种困境下,依然能负重前行,千方百计创新转型,实在让人感动。”吴存荣深有感触地说。

  吴存荣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向“新常态”转变,增长的放缓,对传统行业来说,压力非常大。“这个时候,选转型发展项目,需要慎之又慎,不可急功近利。”吴存荣分析,钢铁行业不景气,低端产品产能过剩是一大原因,“如果新项目再选成产能过剩的项目,很快又要陷入被再次淘汰的境地。”深思熟虑选择转型项目,表面上减慢了转型发展的步伐,但是精心挑选好转型项目,更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市环保局负责人带来的通报让人欣喜:今年1~8月,合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128天,空气质量优良率为52.67%,高于周边多个省会城市。当前,合肥空气质量优良状况在全省的排名,已由2013年时的曾倒数第二,跃至居中。作为全省城市建设面积最大、工厂最多、人口最密集的省会城市,合肥的进步,难能可贵。

  “包括春、秋两季全域秸秆禁烧,淘汰‘黄标车’,关停小锅炉等一系列措施在内,合肥执行了史上最严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吴存荣表示,“组合拳”发力,合肥大气环境逐渐向好,这个过程中,马钢(合肥)公司淘汰落后产能,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淘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产能,是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保障。我国的传统产业里,像马钢(合肥)公司这样,一批老国企曾为促进行业发展,甚至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厚重的历史积淀,决定这些企业要想在转型发展中实现“华丽转身”,势必要经受异于常人的“阵痛”。不过,传统行业里创新求变,一旦实现突破,转型升级必将助推企业发展。

  “我们将始终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升级,坚定不移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总结发言中,吴存荣表达了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合肥的坚强决心。他指出,大气污染形成根深蒂固,防治也需要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标本兼治实施,持之以恒推动。他要求,在转型发展的进程中,马钢(合肥)公司务必要协调处理好职工利益、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生产中要采取最严格的环保措施,把对环境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并加快转型新项目的推进,不断推动转型升级,同时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确保社会稳定大局。他勉励,马钢要以转型发展为新的起点,守护合肥的碧水蓝天,为省市经济社会发展肩负起国企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