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颗量子卫星成功发射 合肥助力"墨子"飞天

18.08.2016  12:36

首颗量子卫星成功发射 合肥助力"墨子"飞天

据合肥晚报讯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奠定了我国在全球量子通信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这一令世界瞩目的科技成果,离不开中科大科研团队的支持。这支来自合肥的团队,再一次让合肥走在了科技创新的前沿。

  合肥科研团队十多年“耕耘”量子

“墨子号”成功发射让世界瞩目,量子卫星发射是一瞬间的事,而给卫星研发提供技术支持的科大科研团队,却在量子领域耕耘了十多年。

2001年,31岁的潘建伟从欧洲回国,在中科大组建了量子信息实验室;2003年,潘建伟和同事们已经萌生了“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的初步构想,“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正是这个构想中的关键节点;2005年,潘建伟团队在世界上第一次实现13公里自由空间量子通信实验,从而验证了星地量子通信的可行性……

每一项科研成绩的取得,背后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

“我们没有工作日和周末之分。”今年1月8日,潘建伟团队因“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该团队成员陈宇翱笑言,有时候为了一个实验数据,可能会工作到深夜两三点,当有一个大的突破之后,才能陪家人出去走走,既是一种放松,也是对家人的补偿。

正是这种对量子科研“不忘初心”的坚持和努力,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使得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劲旅。而这十多年间,从构想、攻关、立项到突破,人类历史上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终成现实。

  创新实力让合肥敢吃“螃蟹”

此次 “墨子号”成功发射以后,让“量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词。其实,对于合肥人来说,“量子”并不是一个陌生词。

早在2012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安徽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承建的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正式建成。合肥由此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首个拥有规模化量子通信网络的城市。

“量子通信网络”能带来什么?在量子保密通信中,由于量子的不可分割、不可克隆和测不准的特性,一旦存在窃听就必然会被发送者察觉并规避。

“传统的信息安全都是依赖于复杂的算法,只要计算能力足够强大,再复杂的保密算法都能够被破解。量子通信能做到绝对安全,是由量子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计算能力再强也破解不了,因此它是革命性的,可从根本上、永久性解决信息安全问题。”潘建伟说。

同时,目前在建的“京沪干线”项目,计划于2016年底建成连接北京、济南、合肥、上海等城域网络且全长2000多公里的量子保密通信线路,其将成为全球首个也是距离最远的广域光纤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线路。

可以说,在量子通信产业化方面,合肥依靠自身的创新力,敢于吃第一口“螃蟹”担当“领跑者”的角色。

  多项科研水平“领跑”世界

量子,仅是合肥科技创新力的一个具体体现。以“创新”为DNA,合肥致力于打造“创新高地”,强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力“井喷”而出,多个领域的科研水平处于世界领先位置。

在科大讯飞的展示厅,只需“动嘴”发布指令,窗帘拉开、电视打开……只要张嘴说说,英汉口语双向翻译,粤语、天津话更可以实现“秒翻”。

目前该公司除了在语音合成技术上日渐成熟之外,还在语音识别、口语评测、自然语言处理等多项技术上拥有了国际领先的技术成果。它所在的“中国声谷”也因此形成了从源头技术创新到产业技术创新的全生态创新格局,形成了良好的集聚带动效应。今年2月,工信部正式批复中国语音产业基地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声谷”成为首个国家级智能语音产业集聚区。

“人造太阳”EAST多项研究位列世界核聚变前沿,全球首条10.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正在建设……作为全国科教基地的合肥,用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成绩,创造一个个“领先”和“第一”,又成为科技前沿的创新领跑者。

  延伸阅读

  创新高地创业沃土引来“金凤凰”

量子卫星发射成功,展示了合肥强大的科技创新力,人才是创新的根本,合肥发展的好环境吸引各类人才纷至沓来。

近年来,加速发展的合肥,凭借着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潜力,已然成为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的“强磁场”。多少能人贤士放弃海外高薪职位,毅然回合肥创新创业;多少科研专家舍弃“北上广深”发达城市,来到合肥专攻科研;多少企业精英选择合肥作为自己创新创业之梦起航的地方。正在加速跨越的合肥,正借人才之智、凭创新之力,凝聚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强大合力。

人才的纷至沓来,既与合肥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密切相关,也得益于优良的创新人才政策。记者了解到,合肥制定出台了《合肥市进一步扶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实施意见》,实施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引进计划、领军人才引进“百人计划”、庐州产业创新团队培养计划、庐州英才培养计划等,着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同时加强人才配套服务,并建立专项服务制度。

据了解,我市以全球视野引进高层次人才260人,其中海外人才52人,院士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4人,中科院“引进杰出技术人才”1人,中组部“千人计划”7人。2015年,我市新增本地院士5名,目前院士总数达81名。

如今,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在合肥这片“创新高地”“创业沃土”上释放激情,在创新创业的舞台上翩翩起舞、追寻成功之梦。

  打造创新平台提供强大引擎

从科研技术的“跟随者”到“领跑者”,合肥抓住每一次助跑起飞的机会,创造了自主创新的“合肥样本”。在合肥的创新之路上,一系列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为合肥自主创新提供强大的“引擎”。

对于创业的科研人员来说,除了致力于科技研发之外,往往还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应付各种繁琐的流程。如今,这些个麻烦事再也不需要科研创业者操心,中科大先研院这样的创新高端协同平台,可以帮助高新技术企业牵线搭桥,从提供办公场所到资金的扶持,再到解决技术需求或者人才需求,都能在平台上找到满意的答案。

高端协同创新平台日新月异,在建设中科大先研院的同时,合肥加快推进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和安徽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等一批高端研发平台的建设。同时积极谋划建设中国农科院合肥食品创新研究院、安徽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滨湖国际金融研究院等高端协同创新平台。

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合肥还与重点高校合作,先后在公共安全、新能源汽车、语音信息、平板显示、光伏光热、节能、环境工程、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家电技术等领域组建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构建开放式专业技术研发服务体系。

这些协同创新平台,“孵化”出一个个科技成果,让科技及时转化为效益和生产力。

目前,中科大先研院建设研发平台36家,孵化科技企业136家,注册资本金6.8亿元。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孵化成立3家公司,筹备15个孵化项目,并实施桥梁监测试点项目。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首期20个项目已洽谈入驻。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引入上海朗程资本建立首期1亿元基金,已孵化育成高技术企业12家,入驻22个项目团队,另有20家企业和研发机构正在洽谈合作。

近年来,合肥按照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新定位,出台推动创新转型升级发展系列政策,着重强化发展科创社区、创意经济、新型服务业态等政策措施,通过全方位抓创新创业,全要素抓创新平台,全链条抓产业载体,全力打造“众创空间”,搭建让创业者绽放人生华彩的大舞台,创新创业也成了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动力”。

原标题:合肥科研团队助力“墨子”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