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首部大型抗日文献纪录片《铁证》问世

26.08.2015  12:07

崔纬国采访抗战老兵李绪功后,与李老夫妇合影。

新安晚报 安徽网讯 抗日期间,安徽是华中抗战的主要战场。省新四军研究会历时半年多拍摄的首部安徽大型抗日文献纪录片《铁证》即将问世,该片通过大量翔实可靠的史料和采访展示了当年日军在皖的侵华暴行。据了解,这部记录片将于9 月初在安徽省电视台播出。记者昨天采访了该片导演、省新四军研究会副秘书长崔纬国。

赴日本获取影像资料

昨天上午,记者在省新四军研究会办公室观看了这部长达40 分钟的纪录片。

记者发现,纪录片中除了老照片,还有不少战争场面的黑白影像。“这些战争场面,有不少是当时日方拍摄的影像资料,是我们从一位当年日军的随军记者手里获取的。”崔纬国对记者说,虽然摄制组几乎将内地资料都翻阅了,但不少相关史料缺失。

今年5 月,摄制组到台湾国史馆查阅资料,并联系上一位当年在皖抗战的国民党老兵杜老。采访过程中,他们获知一个日本老兵手里保存了影像资料,这个年过九旬的日本老兵当年担任随军记者。在杜老的帮助下,摄制组联系上这个日本老兵,出于当年参与侵华战争的悔意,老兵愿意将手里的资料交给摄制组。

崔纬国很快带助手奔赴日本。在老兵家里,他们看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影像资料,“这些资料本是用来记录日军战绩,在军队开拔和战斗的画面中,往往能看到焚烧房屋和驱赶民众的内容。”

纪录片必须客观真实

“揭露日军侵皖的罪行,反映安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情况,需要大量资料。”崔纬国说,“通过纪录片,我们可以将这段历史展示出来。”

崔纬国要求摄制组在拍摄、制作过程中,充分尊重历史事实,对于查阅和采访获得的资料必须原样重现,不能随意加工,不能出现任何夸张性、主观性、推断性的文字和画面。摄制组进行了大量调研,包括查阅和搜集档案文献资料、报刊资料和研究成果,实地调查,走访当事人、知情人、有关研究人员。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7 月,该片的拍摄只用了半年多,但是调研过程前后花了2 年时间。”崔纬国说,摄制组共查阅档案2857 卷、复印档案资料11074 页,查阅抗战时期及战后出版的书报刊物330 种、文献资料876册、复制文献资料13700 页,走访调查36 个行政村、457名80 岁以上老人,收集证言证词1865 份,拍摄照片4812 页、录像266 小时,制作光盘300 余张。

导演打算续拍纪录片

昨天上午,崔纬国是拄着拐杖来的,“片子开拍前不久,我的腿就受伤了。我是全程跛腿拍片子的。”

由于人手有限,崔导几乎要参与所有采访和制作环节。在城市里还好,但是很多采访地点都在山区,车开不进去,只好拄着拐杖来回。有一次在淮南采访“万人坑”,由于遗址偏远,崔纬国拄拐来回走了近十里山路,采访完已疼出一身汗。

虽然辛苦,他却觉得,拍摄这部纪录片太有必要了。“再不记录下来,越来越多的人会遗忘这段历史。

比如我们在长丰下塘集拍一个碉堡遗址时,在附近转悠了3 个多小时才找到碉堡,前后问了20 多人,都不知道碉堡的存在。”

现在纪录片已经杀青,崔纬国却有续拍《铁证》的想法,拍出中部和下部。“由于时长所限,纪录片只涉及到广德、芜湖、合肥等几个战略要地,其他地区的抗战血泪史同样不能遗忘。”

本报记者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