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里种植出来的春天
从曾经的省级贫困村,到如今的“十强村”;从曾经的过年找村支书接济,到如今的人均收入破万元;从曾经的泥土路、土坯房,到如今的小汽车,“二层楼”,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产业,让辽宁省岫岩县西老爷庙村的村民们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发家致富,过上了从前想都不敢想的富裕生活。
新春佳节,记者来到这里,探索小小的食用菌,究竟是怎样让村民们的生活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看焦点系列报道《行走中国 新春故事》第五篇《食用菌里种植出来的春天》。
央广网北京3月1日消息(记者刘璐、孙治勇、赵宇泽)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农历正月初五,一场大雪,让辽宁省岫岩县西老爷庙村披上了一层银装。87岁的迟元久望着窗外的大雪,心生感慨。老人对大雪是再熟悉不过,但是今年冬天看到大雪的心情和往年却大不一样。
迟元久:“过去那小土坯房,俺们一家四口挤在屋里,雪下得大了,房檐都颤,过年都不够挨冻地,哪有钱烧煤啊,就是硬挺着往前熬。现在住大房子,新盖的,砖瓦结构,窗户都严严实实地,密不透风,过年暖暖呼呼地,现在这日子,过去没法比,过去也不敢想。”
外面依旧还下着小雪,但是在迟元久新盖的二层小楼里却暖意融融,窗上的大红剪纸在外面银色的世界映衬下更显得热闹红火。在宽敞的大厅里,铺满了一排排晾晒的蘑菇,特别的好闻,清香鲜甜。迟元久的女儿迟研说,这就是让他们发家致富的食用菌。
迟研:“我泡的这个都是俺们自己家种的蘑菇,那个黄的是滑子蘑、白的是粗腿蘑、黑的是香菇,味道可好了。”
和迟老汉家一样,依靠食用菌产业把日子过得红火的村民不在少数。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在2004年以前,这个村却是个穷得出了名的省级贫困村。由于西老爷庙村是岫岩县为数不多的半山地、半平原的近郊村,每户村民拥有的耕地面积都不大,农民们种着有限的土地,收入极其微薄。
迟元久:“以前过春节,那真是年关难过呀!一年到头种地挣这俩钱,年吃年用紧巴紧,要是赶上年头不好,庄稼收成少,俺们就得到村部,找村干部求两个应急钱,稀里糊涂地把年混过去。现在好了,年夜饭桌上,猪爪、河鱼、土鸡蛋想吃啥来啥,日子真是好了。”
地少人多,再努力也只能维持一个温饱。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村民发现,山里的蘑菇木耳很受城里饭店的欢迎。但是野生的蘑菇产量不稳定,于是村民们就想到自己种植。经过几年探索,大棚立体种植食用菌让这个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蘑菇村,产量大,种类丰富,质量好,人们想要食用菌就一定会倒这里来,因为他们知道在这里肯定能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小小的蘑菇,铺出了村民的富裕的道路。
村民:“咱们家种植蘑菇已经3、4年了,现在有两座大棚子,一年两茬,卖给当地的收购商,一年能剩个4、5万元。”
食用菌的发展不仅吸引收购者倒这里来,还吸引了外面的老板到这里办厂加工食用菌。来自浙江的农业技术员毛莲彼,他是就是六七年前,受西老爷庙村食用菌蓬勃发展的气氛感染,和朋友一起来这里投资建厂发展的。
毛莲彼:“现在我们占地面积有500亩,主要是以香菇为主,我们种植得还有像平常的品种有金针菇、杏鲍菇、粗腿菇、双孢菇也有种植,是以出口为主,还有的话走高端市场,产量我们达到500吨左右,效益将近5000万左右。”
西老爷庙村已经卸任的老支书李景权告诉记者,目前,全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一万元以上。他说,他当村支书的时候,最怕过春节。农民们堵着门要救济。现在好了,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富裕生活。
李景权:“我们村85%以上都有7万块钱以上存款。翻建房屋的,每年递增得达到25%以上,砖瓦结构的新房能占80%。我们村得有45户人有小汽车。”
农民富了,集体经济也随之壮大。如今的西老爷庙村已经成了岫岩县的十强村。近几年,村里不但修整了村小学和村委会,还建起了卫生所、图书屋和活动室,村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村民们100%地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年过60岁的老人还有生活补贴,随着发展软环境的逐步完善,更多的外来投资者走进村来,真正使西老爷庙村摘下了过去“贫困村“的帽子。
老迟的女儿告诉记者,致富的梦想实现了,现在村里进出的车都是村民自己的,以前想都不敢想。看见村里的大路这么宽敞,她也动了买车的心思。
记者:“你们村不少车进进出出地,都是来拜年的吧?”
迟研:“不是,都是村里人的车,现在俺们村不少家都有车,咱家也有,去年买的,现在村里的路宽,买个车方便。来年我准备再扣一个棚子,照这么算,两年就能再赚一辆车钱。”
责任编辑:朱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