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梯”竟译成“食品梯” 名人馆标识毛病迭出闹笑话

10.07.2015  21:15

昨天,有热心读者向记者反映, 合肥 多处公共场所标识翻译有误。不光咱们自己看不懂,就连人家“歪果仁”也大呼奇葩。公共标识翻译闹笑话,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也绝对不会是最后一次。大湖名城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些笑话的存在,却足以让合肥人脸红。

这块标识英文排版混乱,内文有很多语法毛病

“重点”翻译成了“focus on”

1 中西结合!众多公共场所中招

步行梯叫“Food ladder”,重点旅客候车室叫“Focus on passenger waiting room”。多年以前,合肥大剧院曾因为标识翻译闹笑话,被众多市民围观。这一次,多个公共场所中招,就连安徽名人馆的标识也没能幸免。

“把foot搞成food,虽然只有一个字母不对,但步行桥却变成了‘食品桥’。”市民邓女士告诉记者,在滨湖世纪城的地下停车场入口,她无意间看到了这张标识。有英语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个标识犯了最低级的错误。这个错误,并不会影响步行桥的使用,但邓女士隐隐感觉不妥。“公共场合相当于合肥的脸面,要是被老外看到,那该是多丢人的事。”邓女士看到的笑话在合肥其实还有很多。前不久,市民王先生在合肥某 汽车 站坐车,意外发现“重点旅客候车室”的标识怪怪的。原来,这块标识将“重点”翻译成了“focus on”。这个笑话,可能需要有一定外语功底的人才会懂,“focus on”的意思是“致力于”、“关注于”。言下之意,就是这个候车室十分“关注”乘客。王先生说,这一看就知道是机器翻译出来的,是典型的“中国式英语”。

闹市区、汽车站相继出糗,就连著名景点安徽名人馆也不能幸免。一位热心读者拍下照片,安徽名人馆门前的一块标识,英文排版紊乱不堪,内部的语法也存在很多毛病。“又是一篇典型的机器英语”,该读者透露,他多日前已向安徽名人馆反映,对方表示会调查清楚,并汇报给相关领导。

2 外国人看了究竟是啥感受?

大湖名城的合肥,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有不少外国人 生活 在这片土地上。公共场所标识翻译的低级错误,咱们自己看了尚且不过意,人家老外看到又会是作何感想?对此,记者采访了一些在肥“歪果仁”。

“在网上看过这样的内容,不明白为什么会犯那些低级错误。”来自加拿大的克林,在合肥经开区一家企业工作。他告诉记者,自己接触的同事或朋友,英语水平都非常不错。其实,英语跟汉字比起来更容易,只要花点心思去学,应该不会犯低级错误。克林还跟记者分享了他的一次经历:去年,他从合肥高铁南站下车,走到西出站口时找不到接他的人。原来,高铁南站将东出站口翻译成了“west gate”。后来,高铁南站很快修正了这个翻译,可总能偶遇的乌龙,给克林这些外国人带来不少麻烦。“有时候,见到好笑的标识我会记下来,然后分享给我的朋友。”来自韩国的张同学坦言,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标识翻译错误可能会少一点。

闹笑话可能是不痛不痒,但在某些时候,翻译问题甚至会耽误大事。据一位外国人士坦言:在中国商谈投资项目失败原因中,48%出在翻译环节!

3 重视程度不够,还是内有玄机?

如果,仅仅是对翻译不够重视,还可以慢慢培养意识。但是,如果这里面存在猫腻,那就应当引起大家的重视。全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安徽省高教翻译协会顾问王冀皖告诉记者,跟建筑项目一样,一些翻译项目也存在层层转包的问题。

“我曾问过一家大型展品制作公司,展板是不是他们自己翻译的。他们告诉我,是花大钱找翻译公司做的。”从事翻译工作三十多年,王冀皖十分清楚个中门道。一般来说,翻译材料要经过三审两校,才能进行最终交付。但是,如果被转包到不良公司,不要说三审两校,恐怕会找无资质的大学新生来翻译。一位业内人士谭先生告诉记者,一个翻译案子价格大概是千字五百元,但最后到译员手上可能只剩下四五十元。层层转包的代价,就是翻译质量往往不过关。遗憾的是,对于转包现象找不到相关约束,闹出笑话也只能草草善后。

“社会对翻译工作的认可度太低,没有上升成软实力和软环境,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王冀皖认为。但是,就目前而言,翻译的薪酬待遇、社会认可度都不够,让翻译变成很随意的事情。此外,领导干部对翻译不重视,也是很普遍的问题。王冀皖坦言,公共标识翻译频繁闹笑话,会让城市文化底蕴和信服力大打折扣。

4 专家建议:让专业人做专业事

公共标识翻译的低级错误,究竟能不能规避?在王冀皖看来,这一点完全是可以做到的,关键在于能否花心思去做这件事。他建议,要让专业的人来做“把关人”,并从多种渠道规范翻译事项。

早在2008年,合肥市政府办公厅曾下发文件,就对外宣传材料翻译质量提出要求。其中,成立了合肥市翻译专家委员会,充分利用驻肥高校和科研院所人力资源优势,聘请资深专家学者、翻译、译审人员参加,对合肥市重要外宣材料的翻译文稿进行审核把关。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外办,负责专家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同时要求,市有关部门以合肥市名义印制的对外宣传材料,涉及翻译、译审工作的,由市外办统一协调安排。各县、区、开发区、市有关部门以本地区、本部门名义印制的对外宣传材料翻译文稿,要严格执行“三审两校”制度(二审应为母语人员),并报市外办备案。付印前,应送市翻译专家委员会安排译审。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要求,合肥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质量有所提升。但是,对内宣传翻译却成空白,并没有做出约束。

“城管部门应当管起来,凡是涉外标识和广告,要像管户外广告一样严格管理。”王冀皖还建议,可以尝试领导责任制,对公共场所翻译错误的进行处罚,要求不得将翻译事项转包给无翻译执照者。

5 翻译证考试每年仅数十人报名

把翻译交给持证人员,当然是省力又省心,充分保证翻译质量。但是,记者调查发现,翻译专业人士的缺乏,也是合肥如今存在的问题。每年,合肥报考翻译资格考试的人数,不过寥寥数十人。

目前,我国的翻译资格考试分为两种,一种是 教育 部与北外联合举办的“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另一种是人事部的“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合肥市人事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每年考2次,考试无需资格审查,可以在网上直接报考。”

该负责人表示,跟建造师等热门考试相比,翻译证考试的报名人数少得可怜。初步统计,安徽省每年报考人数为200-300人,而合肥市则仅有几十个人。该考试共分为7个语种,如果再细算到英语上,恐怕人数就是凤毛麟角。

■他山之石

别人家的公共标识是怎么做的?

在规范公共场所英语标识上,一些城市作出了尝试。其中,北京市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出台了相关规定;广东省在2010年亚运会之前,也跟进了立法的步伐。咱们合肥是否也能借鉴一二,为今后各大盛会做准备。

记者了解到,2005年底,北京市成立了规范公共场所英语标识工作领导小组,聘请了35名中外专家组成顾问团,对英语标识设置以及英语翻译进行把关。这些专家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2006年12月,北京市颁布了我国首部地方标准的《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对道路交通、 旅游 景区、商业场所、体育场馆、公共文化设施、医疗卫生、环卫设施、地铁 公交 、博物馆等公共场所,实施双语标识英语译法规范。规定出台后半年时间,北京市城区市政道路的 6000余块英语标识牌全部更换。旅游景区、商业服务业、博物馆、展览馆、文化设施、地铁、公交、出租站牌,以及医疗卫生机构、体育场馆、环卫设施等场所,都在按标准进行检查、修改、更换或增加新的标识牌。

与北京的经历十分相似,广东省为迎接第16届亚运会,参考北京奥运公共场所双语标志英文译法,出台了一部《公共标志英文译法规范》,并于2009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总的来说,两部规章都说应运而生,在经历重大大赛检验后,对规范公共场所英语标识,也都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