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食品安全的出路问题――读《辩证看 务实办》时的一点思考

31.07.2014  23:44

  在今天,一个又一个的食品安全事件让国人似乎对任何食品的安全都难以放心。于是就有朋友打电话说,现在外面的东西什么都吃不成了,准备自己想办法,问我能不能联系一个农户养头猪,不喂饲料、不喂添加剂,年底杀了吃个安全肉。我问他,准备掏多少钱?他说外面卖十几块一斤,他出价每斤高出一倍。我说这不可能,让一个农户专门为你养头猪,至少需要1万元以上,平均每斤成本接近100块。他有些吃惊。我于是解释到,养猪的农户是要付工资的,一个月还不得千把块?再有这头猪的饲料还得几百上千块。但这一切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这个农户养的猪你放心吗?万一图省事,添加了饲料和添加剂呢?再有,这头猪年底你总不能自己宰吧,送到屠宰场里再出来,还是不是你原来养的那头猪的肉呢?那怎么办?我说消费者自己生产食品是不可能的,这是对社会分工的蔑视;而在没有信任的情况下,没有所谓安全的东西。所以,我对《辩证看务实办》一书引用的“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观点非常认同。这话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说的,他完整的原话是: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靠监管出来的,更不是检测出来的,食品生产经营者是第一责任人。理想的状态是过程管理,而不是终端产品的抽样检测,因为最后查到问题已经晚了。

  显然,食品的安全归根结底要在生产环节来解决问题,然而生产的现状让人不容乐观。目前我国食品生产现状是典型的小、散、乱。全国食品生产经营者有1000多万户,80%以上是10人以下的小作坊,还有2亿多农产品种养殖户。从事农产品生产的3.4亿人中,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者占40%;食品工业和餐饮行业1600万从业人员中,85%是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进城务工人员。以养猪为例,美国的养猪户只有7万,而中国有6700万。这样一个现状,监管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而推进生产安全的过程也必将艰辛。

  因而,中国食品安全不可能指望一夜之间实现根本转变,肯定要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不断取得进步。期间的关键点应该突出三个“抬高”:一是生产门槛的逐步抬高,让有规模的食品企业逐步成为生产的主体,以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二是违法成本的不断抬高,以“治世需用重典”的力度,让食品安全违法者付出足够的沉重代价,直至以身殉法,让生产者老实起来。三是社会的食品安全认知水平不断抬高,香蕉得病竟能引起人体致癌的谣言疯传,柑橘出虫引起人体出虫的恐慌性疑虑,这与目前的现代科学社会形成强烈反差。不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知识水平和辨别能力,食品安全水平的整体提升是必然要受到制约。如果说这几年食品安全方面有教训,没有在社会广泛开展食品安全宣传与教育算是重要的一条。然而,我最担心的仍然是社会食品安全认知水平,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将是比食品安全监管更难的过程。如果从这一角度推论,则食品安全的问题关键又回到了消费者自身,这算不算是一种谬论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徽农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来源:安徽农网   作者:魏延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