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溪县飞鲤镇抗洪抢险一线 “巾帼不让须眉”

02.07.2016  17:57

6月20日以来,我县部分地区遭遇暴雨灾害,特别是飞鲤镇,圩区险情频发。在抢险救灾第一线,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冲锋在前,群众们顽强自救,这其中不乏女干部、妇联干部、女党员英勇抢险的身影,不乏妇女群众坚定的身影。她们以坚强不拔的意志、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抗洪救灾第一线普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巾帼赞歌。

湖滨村的妇联主任谢传梅,就是其中之一。她不仅是一位党员,也是飞鲤镇湖滨村妇女抗洪救灾突击队的队长,在她的带领下,8名普通的农村妇女也投身到防汛抗洪工作中来。她们不怕脏不怕累,始终奋斗在抗洪前线。

记者见到谢传梅的时候,她正在圩埂上挥舞着铁锹,帮忙将泥土装袋,扎紧。问及是否觉得辛苦,她才放下手中的活计,擦擦额头上的汗珠,回答道:“我们不辛苦,他们这些男同志才辛苦,一天到晚的在埂上巡视,还要下水打桩,特别累,我们只是帮点小忙。”抗洪活动一展开,谢传梅见人员不够,便主动要求上埂帮忙。圩埂险情多发,一旦冲毁后果不堪设想。谢传梅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然投身到这场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中。

在谢传梅的影响下,附近村里的农村妇女,也跟着她一起上埂防洪,帮助大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埂上的男同志们纷纷竖起大拇指,表扬这些共患难的女同志,看到她们都这么卖力,大伙儿也更有干劲了。

家住湖滨村的张菊香,已经年过半百,却仍冒着风雨在圩埂上帮忙,她的丈夫韩常州也在一线抗洪,夫妻俩放弃了难得的休息时间,一心扑在防汛抗洪上。谢传梅告诉记者,像张菊香和韩常州这样的夫妻,在跃进圩上共有六对。他们都是附近的村民,有些妻子放心不下丈夫的安全,便和丈夫一起共赴前线。“家里的几亩田都淹了,他(韩常州)在这里抗洪,我不能一个人在家舒服,能在这陪着他也好。”张菊香腼腆的说。这些忙碌的妇女们,有的刚刚结束巡堤任务,又迅速来到南大堤上冒雨装运沙袋。

抗洪救灾突击队伍中,年纪最大的刘珍风,今年已经63岁,她和大伙儿一样,帮着铲土装运沙袋,加固堤坝。从没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刘珍风身形瘦削,仿佛圩埂上风再大一些就能将她吹走似的,因她的身子骨比较弱,拖着泥袋微微有些吃力,大伙也经常帮助她,让她尽量干些轻巧的活儿。自从加入湖滨村妇女抗洪救灾小分队以后,这些妇女们每天休息不超过5个小时。她常说“这不是哪一个人的事,这是大家的事,都是为了村里。”、“圩倒了,我们的家就没有了。”这些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都是主动提出上埂帮忙,她们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撑起了抗洪抢险、抗灾自救的“半边天”。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邻村三立村险情相对较弱,党总支书记王明月经常带着防汛救灾应急小队前来支援,随叫随到。6月24日上午,王明月接到三立村的村民前来报灾,她立马前去查看,村民反映,灾情又严重了,乡村小路多处路段冲毁,深埋在地下的涵管已经全部露出来,附近的农田大多都淹没了,村里80多岁的老奶奶感慨道“从没见过三立村这么大的灾情”。就在这时,王明月接到跃进圩南大堤的消息,要求支援。她赶紧组织人员,加班加点缓解了自家村里的灾情后,火速赶往跃进圩。正在自家田里忙活的老党员彭高明听说以后,立马扔下手中的活儿,跟着王明月一起前去支援。王明月脚踩烂泥,挥锹就干,村民们纷纷劝她停下:“王书记哪里做过这么辛苦的活,我们也舍不得她这么累。”她却毅然决然的拒绝了,仍与大家一起,干起活来从不含糊。王明月说:“他们在,我们在,飞鲤是大家的,不分彼此的。

妇女是半边天,大伙在圩埂上坚守,后勤保障至关重要,飞鲤镇政府食堂的五位厨娘更是功不可没,为了保证前方救灾队的伙食,她们加班加点,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为前方的队员准备一日三餐。“来,来,来,我来帮忙装菜,你们去装饭”。飞鲤镇政府食堂的主厨陈爱芳这会儿正在厨房忙碌着,将刚出锅的菜分盒装进饭盒,打包好,等待送往前线。她每天的工作除了做饭做菜,还有清点、验收当天的菜,列出第二天需要的清单,并负责统计各前线每天需要的盒饭数量,将所需的中午和晚饭的盒饭准备好,确保前线抗洪人员的伙食。从6月20日晚开始,陈爱芳她们也陪着一线的救灾人员一起加班。每天有200多份热腾腾的盒饭,装袋扎好,被送往跃进圩埂上。细心的厨娘们,还在每份盒饭里摆上两张纸巾。“我们不能在前线一起抗洪,但能在后勤做好保障,为工作人员准备每天不重样的饭菜,让他们有足够的体力去抗战。”陈爱芳质朴的话,诠释了她们的最淳朴的善良和热情。

从防汛开始至今,这些妇女们和男同志们一样,不分昼夜坚持在前线或者后方。她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巾帼英雄吃苦耐劳的高尚品德、展现了伟大的农村妇女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朱媛媛   虞一玲)